釜形聚能内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1770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31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釜形聚能内胆,包括内胆本体,内胆本体由胆底、胆身和位于胆底、胆身之间的过渡段构成,内胆本体底部压焊有釜形聚能导热层,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在内胆本体的胆底以及过渡段同一侧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壁薄底厚节能的釜形聚能内胆,其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成厚底实现立体聚能加热,具有受热均匀,吸热效果好,烹饪效果好的技术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
]本技术涉及电饭煲、压力锅家电中使用的内胆,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饭煲和电压力锅节能加热的釜形聚能内胆。[
技术介绍
]目前,人们日常用的电压力锅、电饭煲大多是采用金属铝、铝合金内胆、铁胆、铝胆、平底复合不锈钢胆、复合材胆,其为均厚单一体和复平底构成,其不足之处在于:其受热不均匀,传导热效率不高,耗能大,容易糊底及变形。现有的其他技术的内胆采用双层或多层复合底内胆,虽然其传热效率,耐用性、美观等方面比传统的铝合金材料制造的内胆有了不少性能上的提升,但是其吸热效果,烹饪效果还是不够完美。由此可见。现市上饭煲内胆有如下不足:(1)均厚单一体和复平底内胆,底部受热体易变形造成导热失衡烧坏电热盘。(2)复平底内胆只限平底受热,热量主要由底部传递给内胆,导热率低,内胆侧部无法加热,不能实现立体加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结构的不足,提供一种壁薄底厚节能的釜形聚能内胆,其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成厚底实现立体聚能加热,具有受热均匀,吸热效果好,烹饪效果好的技术特点。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釜形聚能内胆,包括内胆本体,内胆本体由胆底、胆身和位于胆底、胆身之间的过渡段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本体底部压焊有釜形聚能导热层,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在内胆本体的胆底以及过渡段同一侧表面。如上所述的釜形聚能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釜形聚能导热层为铝、钢、铜、铁中任意一种金属导热层或两种以上组合的复合金属导热层,过渡段表面为半球面状的弧形过渡面。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在内胆本体过渡段半球面状的弧形过渡面上,热能跟随釜形聚能导热层传递给过渡段,实现了热能跟随内胆底部、以及侧部的过渡段球形面方向立体加热传递。如上所述的釜形聚能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在所述过渡段表面的部位沿径向由内至外厚度逐渐变薄。如上所述的釜形聚能内胆,其特征在于:复合有釜形聚能导热层的内胆本体底部内侧表面为凸凹内表面。凸凹内表面增大导热面、提速效能传递,同时也将析放热能的方向改变。如上所述的釜形聚能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本体为单一种金属板冲压而成的一体结构的内胆本体。如上所述的釜形聚能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本体为由多层金属复合板冲压而成的、均厚的复合内胆本体。如上所述的釜形聚能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本体为单层结构的内胆本体。如上所述的釜形聚能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本体为内、外双层结构的内胆本体,内胆本体的内层与外层之间的空隙形成保温层。如上所述的釜形聚能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在内胆本体底部、过渡段外侧表面。如上所述的釜形聚能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在内胆本体底部、过渡段内侧表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导热方式实现了热能跟随内胆本体底部、内胆本体下部的过渡段球形面、内胆本体底部内侧的凸凹内表面传递形成涡流传递热能,内胆温度得到较高的均匀值,内胆具有受热均匀,吸热效果好,烹饪效果好的技术特点。由此可见:(1)内胆性能提升,煮饭效果好。(2)内胆导热率高,放置内胆的胆腔环境温度变低,电器耐寿命更长。(3)内胆能传递热量效率高,有利于节能、降耗。(4)成本降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图1为铝内胆本体外侧表面复合釜形聚能导热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铝、钢复合内胆本体内侧表面复合釜形聚能导热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钢内胆本体外侧表面复合釜形聚能导热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双层内胆本体外侧表面复合釜形聚能导热层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釜形聚能内胆,包括内胆本体1,内胆本体1由胆底11、胆身12和位于胆底11、胆身12之间的过渡段13构成。内胆本体1底部压焊有釜形聚能导热层2,釜形聚能导热层2为铝、钢、铜、铁中任意一种金属导热层或两种以上组合的复合金属导热层,釜形聚能导热层2复合在内胆本体1的胆底11以及过渡段13同一侧表面。本实施例子中,过渡段13表面为半球面状的弧形过渡面。釜形聚能导热层3通过复合在过渡段13半球面状的弧形过渡面上,热能跟随釜形聚能导热层2传递给过渡段13,实现了热能跟随内胆本体的胆底、以及侧部的过渡段立体加热传递。釜形聚能导热层2复合在过渡段13表面的部位沿径向由内至外厚度逐渐变薄,有利于保持内胆外表的一致性和热传递的均匀性。复合有釜形聚能导热层2的内胆本体1底部内侧表面为涡流状分布的凸凹内表面10,例如凸凹内表面10截面为梯形的凹凸面。凸凹内表面10能增大导热面、提速效能传递,同时也将析放热能的方向改变。上述结构设计,让本技术导热方式实现了热能跟随内胆本体1底部、内胆本体1下部的过渡段、内胆本体1底部内侧的凸凹内表面10传递形成涡流传递热能,内胆温度得到较高的均匀值,内胆具有受热均匀,吸热效果好,烹饪效果好的技术特点。本技术有利于电饭煲,电饭锅,电压力锅性能提升。进一步改进:内胆本体1为单一种金属板冲压而成的一体结构的内胆本体(例如图1所示实施例子)或者内胆本体1为由多层金属复合板冲压而成的、均厚的复合内胆本体(例如图2所示铝100、钢101复合内胆本体1内侧表面复合釜形聚能导热层2)。内胆本体1为单层结构的内胆本体(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子)或者内胆本体1为内、外双层结构的内胆本体(例如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子),内胆本体1的内层与外层之间的空隙形成保温层14,此时内胆本体1的胆口边缘包边处理。釜形聚能导热层2复合在内胆本体1底部、过渡段外侧表面(例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子)或者釜形聚能导热层2复合在内胆本体1底部、过渡段内侧表面(例如图2所示实施例子)。本技术应用的实施例子如下:(1)例如在内胆本体侧面下部复合釜形聚能导热层区域位置及内胆本体的胆底平面绕中心半径33毫米区域位置设计成3毫米到13毫米厚度,形成将热能聚集并大面积向内胆内部中传递,内胆中米和水迅速均匀受热。(2)例如在电感产生热能的内胆本体底部外侧表面绕中心半径33毫米区域位置设计成不锈铁,满足立体受热结构。(3)内胆本体采用430不锈钢,釜形聚能导热层是全铝或是釜形聚能导热层位于内胆本体底部的中心局部复铝层其余位置复合不锈钢,厚度结构可随意设定,其中中心局部复铝层喷涂外是喷涂或抛光亦可。上述实施例子不是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釜形聚能内胆

【技术保护点】
釜形聚能内胆,包括内胆本体,内胆本体由胆底、胆身和位于胆底、胆身之间的过渡段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本体底部压焊有釜形聚能导热层,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在内胆本体的胆底以及过渡段同一侧表面;釜形聚能导热层为铝、钢、铜、铁中任意一种金属导热层或两种以上组合的复合金属导热层;所述的过渡段表面为半球面状的弧形过渡面;所述的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在所述过渡段表面的部位由内而外厚度逐渐变薄;在复合有釜形聚能导热层的内胆本体底部内侧表面为凸凹内表面;凸凹内表面增大导热面、提速效能传递,同时也将析放热能的方向改变。

【技术特征摘要】
1.釜形聚能内胆,包括内胆本体,内胆本体由胆底、胆身和位于胆底、胆身之间的过渡段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本体底部压焊有釜形聚能导热层,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在内胆本体的胆底以及过渡段同一侧表面;釜形聚能导热层为铝、钢、铜、铁中任意一种金属导热层或两种以上组合的复合金属导热层;所述的过渡段表面为半球面状的弧形过渡面;所述的釜形聚能导热层复合在所述过渡段表面的部位由内而外厚度逐渐变薄;在复合有釜形聚能导热层的内胆本体底部内侧表面为凸凹内表面;凸凹内表面增大导热面、提速效能传递,同时也将析放热能的方向改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釜形聚能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本体为单一种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景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智茂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