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14937 阅读:3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30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包括变桨盘和变桨轴承,变桨轴承的内圈与叶轮的轮毂连接,外圈上表面与叶片连接、外圈下表面与变桨盘连接,所述加强装置是与变桨盘相配合的扇环结构,固定安装于外圈下表面并与变桨盘覆盖外圈下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风力发电机组中变桨轴承外圈由于其强度不够,容易造成变形出现裂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在变桨轴承外圈未与变桨盘连接一侧设置加强装置,并且所述加强装置与变桨盘部分重合安装,提高了变桨轴承外圈的强度,并且安装加强装置的过程中也不需要拆卸任何连接的部件,提高了所述加强装置安装的便利性,降低了外圈加强成本,并且效果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风力发电领域,尤其是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
技术介绍
风力发电机组是一种通过叶轮转动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大型发电装置,风机变桨装置是通过对叶片的桨距角进行调节以控制叶轮对风能吸收的装置,变桨装置可依据风速的变化随时调整叶片桨距角,从而控制风能的吸收。风机变桨装置一方面可以调节机组功率,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叶轮的气动刹车装置。目前常用的一种风机变桨装置为齿形带变桨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变桨驱动齿轮1、张紧轮2、齿形带3、变桨盘4和变桨轴承5,变桨轴承5的内圈与叶轮的轮毂连接,外圈与叶片和变桨盘4连接,齿形带3绕过变桨驱动齿轮1和张紧轮2,且两端固定于变桨盘4上。当变桨动作时,变桨电机驱动变桨驱动齿轮1转动,变桨驱动齿轮1则通过齿形带3带动变桨盘4转动,从而带动叶片转动,进而改变桨距角。为了保持传动性能需要齿形带3保持一定的张紧力,在图1所示变桨装置中,通过调节变桨驱动齿轮1的位置来实现齿形带3的张紧。具体地,变桨驱动齿轮1安装在带有滑轨的基板上,通过使基板在滑轨上滑动可改变变桨驱动齿轮1的位置,从而实现齿形带3的张紧。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变桨轴承内外圈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在叶片和轮毂上。在叶片弯矩的作用下,变桨轴承的内外圈会受到非常大的轴向和径向作用力,轴向作用力导致变桨轴承受压或受拉;径向作用力作用下,变桨轴承内圈或外圈会受到很大的弯矩作用,连接面发生变形,导致螺栓收到弯矩作用,使螺栓失效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变桨盘为半圆环结构并与变桨轴承外圈部分连接;其中,尤其是变桨轴承外圈未与变桨盘连接的由于其强度不够,容易造成变形出现裂纹的情况。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利用在变桨轴承外圈未与变桨盘连接一侧设置加强装置,并且所述加强装置与变桨盘部分重合安装,通过利用变桨盘带动加强装置,并分担一部分外圈的受力,进一步提高了加强装置对变桨轴承强度的加强效果。为了实现该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包括变桨盘和变桨轴承,变桨轴承的内圈与叶轮的轮毂连接,外圈上表面与叶片连接、外圈下表面与变桨盘连接,所述加强装置是与变桨盘相配合的扇环结构,固定安装于外圈下表面并与变桨盘覆盖外圈下表面。进一步地,所述加强装置的厚度大于变桨盘的厚度。进一步地,所述扇环结构的端部至少设置有一个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与变桨盘端部紧密贴合并固定安装在变桨盘端部。进一步地,所述夹持部是由扇环结构的端部向变桨盘一侧延伸的凸块,并与变桨盘端部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加强装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扇环组成,并均匀分布于外圈下表面。进一步地,所述加强装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扇环依次连接组成;其中,所述扇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下凹台阶和第二上凸台阶,并且,所述第一下凹台阶与相邻扇环的第二上凸台阶相配合,所述第二上凸台阶与相邻扇环的第一下凹台阶相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加强装置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于加强装置的外侧,并向外圈方向延伸。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的横截面为L形。进一步地,所述加强装置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与变桨轴承的通孔相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夹持部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与变桨轴承的通孔相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所述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解决了现有风力发电机组中变桨轴承外圈由于其强度不够,容易造成变形出现裂纹的问题,本技术利用在变桨轴承外圈未与变桨盘连接一侧设置加强装置,并且所述加强装置与变桨盘部分重合安装,通过利用变桨盘带动加强装置,并分担一部分外圈的受力,提高了变桨轴承外圈的强度,保证变桨轴承工作稳定,并且不发生裂纹的问题。2、本技术所述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解决了风力发电机的维修更换困难的问题,本技术中利用所述加强装置固定安装于外圈下表面并与变桨盘相对,不需要改动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中各部件的安装位置,并且安装加强装置的过程中也不需要拆卸任何连接的部件,提高了所述加强装置安装的便利性,降低了外圈加强成本,并且效果明显。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变桨装置的结构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安装结构图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加强装置的结构图;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加强装置的俯视图;图5、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加强装置的正视图;其中,1、变桨驱动齿轮,2、张紧轮,3、齿形带,4、变桨盘,5、变桨轴承,6、加强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5的加强装置6,包括变桨盘4和变桨轴承5,变桨轴承5的内圈与叶轮的轮毂连接,外圈上表面与叶片连接、外圈下表面与变桨盘4连接,所述加强装置6是与变桨盘4相配合的扇环结构,固定安装于外圈下表面并与变桨盘4覆盖外圈下表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装置6固定安装于外圈下表面并与变桨盘4相对,同时和变桨盘配合,并覆盖外圈下表面,实现对外圈下表面的全部包覆,不需要改动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5中各部件的安装位置,并且安装加强装置6的过程中也不需要拆卸任何连接的部件,提高了所述加强装置6安装的便利性,降低了外圈加强成本,并且效果明显。进一步地,所述加强装置6的厚度大于变桨盘4的厚度。进一步地,所述扇环结构的端部至少设置有一个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与变桨盘4端部紧密贴合并固定安装在变桨盘4端部。进一步地,所述夹持部是由扇环结构的端部向变桨盘4一侧延伸的凸块,并与变桨盘4端部配合。具体的,所述加强装置6的连接端高于变桨盘4部分向变桨盘4一侧延伸,形成一与变桨盘4端部的上表面紧密贴合的夹持部,并且,所述夹持部的厚度大于1cm,保证了夹持部的强度,同时,所述夹持部与变桨盘4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减少了变桨轴承5外圈的受力强度。进一步地,所述加强装置6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扇环组成,并均匀分布于外圈下表面。进一步地,所述加强装置6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扇环依次连接组成;其中,所述扇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下凹台阶和第二上凸台阶,并且,所述第一下凹台阶与相邻扇环的第二上凸台阶相配合,所述第二上凸台阶与相邻扇环的第一下凹台阶相配合。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扇环依次连接组成加强装置6,使得加强装置6的运输、安装更加便携。进一步地,所述加强装置6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于加强装置6的外侧,并向外圈方向延伸。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利用限位装置能够限制变桨轴承5外圈的变形量,还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变桨轴承5外圈与加强装置6紧密贴合的程度,保证了加强装置6能够多方面地替变桨轴承5外圈分摊作用力,增长变桨轴承5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的横截面为L形。进一步地,所述加强装置6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与变桨轴承5的通孔相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夹持部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与变桨轴承5的通孔相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包括变桨盘和变桨轴承,变桨轴承的内圈与叶轮的轮毂连接,外圈上表面与叶片连接、外圈下表面与变桨盘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装置是与变桨盘相配合的扇环结构,固定安装于外圈下表面并与变桨盘覆盖外圈下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包括变桨盘和变桨轴承,变桨轴承的内圈与叶轮的轮毂连接,外圈上表面与叶片连接、外圈下表面与变桨盘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装置是与变桨盘相配合的扇环结构,固定安装于外圈下表面并与变桨盘覆盖外圈下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装置的厚度大于变桨盘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扇环结构的端部至少设置有一个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与变桨盘端部紧密贴合并固定安装在变桨盘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是由扇环结构的端部向变桨盘一侧延伸的凸块,并与变桨盘端部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发电机组内变桨轴承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装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扇环组成,并均匀分布于外圈下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官凤洲董占江薛成亮羿世宇
申请(专利权)人:大唐朝阳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