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桂林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铬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31412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铬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方法。建立一个表面流人工湿地装置,使铬富集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直接生长在选择好的填料上,通过填料和植物的作用去除水体中的铬。并通过定期收割李氏禾地上部分有效地将填料中吸附的铬带走,使填料保持较高的处理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对不同形态的铬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能耗低、容易维护、铬去除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可用于电镀、冶炼、皮革加工等铬污染废水的修复和污染治理,修复后的水质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水质标准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铬污染水体的修复方法,具体说是利用特殊的铬富集植物才才津牛——李氏禾(Zee,s/<3力e;ra/^ra Swartz)》爹复4各污染7K体的方法。
技术介绍
铬是人和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超量的铬对人和动物 具有明显的致癌、致畸作用(Shrivastava et al.,《Microbioogy》,2002年 第34巻l-7页)。饮用被含铬工业废水污染的水,可致腹泻、皮炎、胃部不适、 肝脏损伤等中毒症状(Gardea-Torresdey et al.,《Arch ives of Enviro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05年第48巻225—232页)。同时,铬也是 水体中一种普遍的污染物。水体中铬污染主要是三价铬和六价铬,来源于含铬 矿石冶炼、电镀、制革及化工等多种行业。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均将铬列为 重点防治对象(Zayed and Terry,《Plant and Soi 1》,2003年第249巻139-156 页)。我国冶金和化学工业中每年大约排出20 - 30万吨含铬废渣(张瑞华和孙 红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第23巻第6期1192-1195页)。铬渣中的有害 成分主要是可溶性铬酸钠、酸溶性铬酸钙等六价铬离子。由于这些六价铬以及 它的流失扩散而构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危害。其次是铬渣的强碱性危害。当铬 渣在露天堆存时,经长期雨水沖淋后大量的六价铬离子随雨水溶渗、流失、渗 入地表,从而污染地下水,也污染了江河、湖泊,进而危害农田、水产和人体 健康,且不容易降解。因此,铬污染水体的修复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现有的铬污染水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稀释法、换水法、混凝沉淀法离子、 还原法、交换法和电修复法。这些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治理费用 和二次污染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一种利用植物富集作用治理污染的一种新方法,由于其廉价、高效且环境友好等优 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李氏禾是专利技术者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铬超富集植 物(张学洪等,《生态学报》,2006年第26巻第3期264-267页)。与普通植物相 比较,李氏禾对铬污染有极强的耐受和富集能力,在水培条件下其叶片中的铬 含量可高达5608mg/kg (Zhang et al.,《Chemosphere》,2007年第27巻1138-1143 页)。并且该植物在湿生和中生环境中都能生长,其繁殖能力很强,生长非常迅 速, 一年可多次收割。因此,其在铬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应 用潜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廉价、高效的利用特殊的铬富集植物材料一一李 氏禾(Zee"/a力e;ra/^ra Swartz)建立一个表面流人工湿地装置修复铬污染水体的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将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种植在装 置的填料上,利用填料的截留和植物的吸收去除水体中的铬。并通过定期留吝 收割植物,保持装置的铬修复效率。李氏禾是一种4各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 ),多年生湿生草本,多生 于沼泽地,溪旁和稻田的田基上,在pH5 - 8的土Jt裏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可正 常生长,适应性广,生物量大,生长迅速,根系较发达。在水培条件下,当营 养液中铬浓度为60mg/L时,仍能正常生长,根、茎、叶中铬含量分别可达到13054, 2976, 5005rag/kg。由此可见,李氏禾对铬有极强的耐受和富集能力,适合于铬 污染的水体修复。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建立一个表面流人工湿地装置,主要由进水区,填 料区和出水区組成。进水区设进水口,填料区中填满填料,填料上种植李氏禾;出水区设出水口。为保证进、出水均匀,进、出水均采用三角堰溢流方式。 具体步骤如下A. 将地上部分高度10-15cm的李氏禾种植在处理装置的填料上,间 距5-10cm;填料为沸石和红壤_按1: l混合(体积比)而成。B. 舍铬废水从装置进水区流入,经过填料区流出;C. 当李氏禾长至25-30cm,留在5cm左右进行收割,将收割的李氏禾 水上部分收集起来,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D. 留茬的李氏禾可继续生长,待长至25-30cm后,再进行步骤C的操作, 循环至一个生长周期。在李氏禾在填料上生长时,根据营养状况,施用氮磷钾养分,以促进其生长。本专利技术对不同形态的铬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能 耗低、容易维护、铬去除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可用于电镀、冶炼、 皮革加工等铬污染废水的修复和污染治理,修复后的水质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水质标准的要求。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A-A面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对Cr ( III )污染水体的处理效果。图4为本专利技术对Cr ( VI )污染水体的处理效果。图5为本专利技术对Cr ( III )和Cr ( VI )复合污染水体的处理效果。图1、 2中标记l-进水口; 2-进水区;3-三角堰;4-填料区;5-三角堰; 6-出水区;7-出水口; 8-李氏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建立一个表面流人工湿地装置,主要由进水区(2),填料区(4)和出水区(6)组成。三个区的长度比例为1: 8: 1;进水区(2) 设进水口 (1);填料区(4)中填满填料,填料上种植李氏禾(8);出水区(6) 设出水口 ( 7 )。整个装置由厚度为0. 5cm塑料板制成,坡度为1%,高度约30cm。, 为保证进、出水均匀,进、出水均采用三角堰(3) (5)溢流方式。填料为沸石 和红壤按l: l混合(体积比)而成。填料层厚度为25cm。整个装置,长宽比为 2: 1。铬污染水体从进水口 (l)进入进水区(2),在此调节流量后,通过三角堰 (3:)緩緩溢流入填料区(4)。污染水体中的铬在填料区被填料吸附和植物吸收 浓度大大降低。经过填料区处理后,清洁的水从三角堰(5 )溢出进入出水区(6 ), 并通过出水口 (7)排出。填料选用沸石和红壤按体积比1: 1混合而成,该填 料对铬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并可将水体中的大部分六价铬还原成危害较低的 三价铬。填料中空隙度较好适合李氏禾(8)根的生长。由于李氏禾(8)对铬 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可将大量的铬从填料和水体中吸收并转移到地上可收获部 分。当收割李氏禾后,就能将填料和水体中的铬移走。留茬的李氏禾可继续生 长,并进行下一次收割。如此循环往复,可使填料始终保持非饱和状态。装置 长期运行不需要更换填料。将不同浓度(10、 20、 40、 60、 80和150mg/L)的待处理的Cr (III)污染水 体通过进水口 (l)进入装置,4小时后,从出水口 (7)收集处理后的水样用原 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7475-1987 )测定其中的铬浓度。从图3可知,出水中 的铬经过植物和填料处理后,浓度分别下降为O. 01、 0.05、 0.04、 0.04、 0.05 和O. lmg/L,去除率大于99. 7%,并且都达到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 标准》(GB18918-2002 )中对铬的浓度要求(0. lmg/L )。人工配置不同浓度六价4各(以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铬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一个表面流人工湿地装置,主要由进水区(2),填料区(4)和出水区(6)组成;进水区(2)设进水口(1),填料区(4)中填满填料,填料上种植李氏禾(8),出水区(6)设出水口(7);进、出水均采用三角堰(3)(5)溢流方式;具体步骤如下:A.将地上部分高度10-15cm的李氏禾(8)种植在处理装置填料区(4)的填料上,间距5-10cm;填料为沸石和红壤按体积比1∶1混合而成;B.含铬废水从装置进水区(2)流入,经过填料区(4)流出;C.当李氏禾(8)长至25-30cm,留茬5cm左右进行收割,将收割的李氏禾(8)水上部分收集起来,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D.留茬的李氏禾(8)可继续生长,待长至25-30cm后,再进行步骤C的操作,循环至一个生长周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洪刘杰朱义年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