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1275 阅读:3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在垂直驳岸中锚固“L”型硬质空心支杆,硬质空心支杆活套于轻质空心直杆外,生态浮床浮体四角上设置套环,轻质空心直杆与生态浮床浮体通过套环相连接。优点:本载体成型后,生态浮床通过“L”型硬质空心支杆和轻质空心直杆的固定作用整齐地排列在河湖沿岸水面上,不会四处飘散;当水位变化时,通过轻质空心直杆下端的直铁栓在“L”型硬质空心支杆的竖直部分的槽道中滑动,使得生态浮床可以在竖直方向上随水位变化自动升降,并仍保持整齐排列在河湖沿岸水面上。达到既能有效地净化河湖水体,又不影响河湖航运功能和景观的效果;载体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功能稳定、造价低廉、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河湖污染水体原位净化的处理方法或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可 固定于垂直驳岸边的自动升降式生态浮床载体。属于河湖水体生态修复与强 化净化

技术介绍
生态浮床技术已成为河湖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与净化处理中常用的原 位处理技术。鉴于生态浮床在河道中容易四处漂浮和侵占水面,影响河道通 航和景观功能,因此实际应用时应尽量将其整齐地布设在河道沿岸水面上。 目前将生态浮床固定于河道沿岸水面上的方法主要有绳索法和支架法。绳索 法是指用绳索将生态浮床与河岸边坡或底部连接,从而将其限制在沿岸不至 于四处飘散。但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缺陷在风浪扰动、水位变动等影响下, 单个浮床飘动范围不一致,导致沿岸浮床整体排列杂乱无章,极大地影响了 河道景观并危害通航。支架法是指将直杆支架竖直固定在河道沿岸底部,并 将生态浮床活套在支架上,生态浮床可随水位变化顺着支架直杆自动升降, 使得生态浮床既能固定地排列在河道沿岸水面上,又不会在风浪扰动、水位 变动等影响下杂乱漂浮影响其排列整齐性。但此种方法仍存在一定缺陷当 水位下降时,竖立在河道水中的支架露出水面,极大地影响了河道景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旨在克服现有 用于生态浮床在河道水体中的绳索法和支架法所带来的上述缺陷,解决生态浮床既能固定于河道岸边水面上和随水位变化自动升降、又不影响河道通航 和景观功能的技术难题,实现生态浮床净化水体效果和景观功能的统一,且 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功能稳定、造价低廉、使用方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在垂直驳岸中锚固"L"型硬质空心支杆,其 竖直部分的两侧从距顶端5cm处至距底端5cm处设置槽道,硬质空心支杆 活套于轻质空心直杆外;轻质空心直杆一端设置直铁栓,该直铁栓两端分别 置于硬质空心支杆两侧的槽道内,轻质空心直杆的另一端设置固定扣锁,与 生态浮床浮体通过其四角上的套环相连接,并以固定扣锁进行固定;生态浮 床浮体四角上的套环在生态浮床浮体的同一侧面上分别位于上部和下部,排 列时相邻生态浮床之间上下套环交错组合并固定,其中近垂直驳岸一侧的套 环套于轻质空心直杆上。当河湖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时,可在硬质空心支杆和轻质空心直杆之间增 加轻质连接杆,轻质连接杆两侧从距顶端5cm处至距底端5cm处设置槽道 用于放置轻质空心直杆的直铁栓,轻质连接的一端设置直铁栓并置于硬质空 心支杆两侧的槽道内。形成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成型后,生态 浮床通过"L"型硬质空心支杆和轻质空心直杆的固定作用整齐地排列在河 道沿岸水面上,不会四处飘散;当水位变化时,通过轻质空心直杆下端的直 铁栓在"L"型硬质空心支杆的竖直部分的槽道中滑动,使得生态浮床可以 在竖直方向上随水位变化自动升降,并仍保持整齐排列在河道沿岸水面上。 并且在风浪扰动和水位变化情况下也能保持整齐排列,达到了既能有效地净 化河道水体,又不影响河道航运功能和景观的效果;且本载体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功能稳定、造价低廉、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附图1是丰水位时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示意图。附图2是枯水位时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3是"L"型硬质空心支杆侧面示意图。 附图4是轻质空心直杆示意图。 附图5是生态浮床浮体平面示意图。 附图6是生态浮床浮体组合平面示意图。 附图7是生态浮床浮体侧面示意图。 附图8是生态浮床浮体组合侧面示意图。 附图9是轻质连接杆示意图。附图10是本专利技术应用于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河湖水体中的剖面示意图图中的1是垂直驳岸、2是锚固支杆、3是"L"型硬质空心支杆、4是 "L"型硬质空心支杆槽道、5是轻质空心直杆、6是轻质空心直杆直铁栓、7是固定扣锁、8是生态浮床浮体、9是套环、IO是丰水位、ll是枯水位、12是轻质连接杆、13是轻质连接杆槽道、14是轻质连接杆直铁栓。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对照附图l、附图2, 一般情况下-将锚固支杆2焊接在"L"型硬质空心支杆3上,并共同锚固在垂直驳 岸1中,"L"型硬质空心支杆3的竖直部分的两侧从距顶端5cm处至距底 端5cm处设置槽道4, "L"型硬质空心支杆3活套于轻质空心直杆5外;轻质空心直杆5 —端设置直铁栓6,直铁栓6两端分别置于硬质空心支杆两侧 的槽道4内,另一端设置固定扣锁7,与生态浮床浮体8通过其四角上的套 环9相连接,并以固定扣锁7进行固定;生态浮床浮体8四角上的套环9在 生态浮床浮体8的同一侧面上分别位于上部和下部,排列时相邻生态浮床之 间上下套环9交错组合并固定,其中近垂直驳岸1一侧的套环9套于轻质空 心直杆5上。形成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生态浮床浮体8通过锚固支杆2、 "L"型硬质空心支杆3和轻质空心直 杆5的固定作用整齐地排列在河湖沿岸水面上,不会四处飘散;当水位变化 时,通过轻质空心直杆5下端的直铁栓6在"L"型硬质空心支杆3的竖直 部分的槽道4中滑动,使得生态浮床浮体8可以在竖直方向上随水位变化自 动升降,并仍保持整齐排列在河湖沿岸水面上。实施例2对照附图8、附图9,水位变化较大的河湖水体中将锚固支杆2焊接在"L"型硬质空心支杆3上,并共同锚固在垂直驳 岸1中,"L"型硬质空心支杆3的竖直部分的两侧从距顶端5cm处至距底 端5cm处设置槽道4,硬质空心支杆3活套于轻质连接杆12外;轻质连接 杆12的一端设置直铁栓14并置于硬质空心支杆3两侧的槽道4内,轻质连 接杆12两侧从距顶端5cm处至距底端5cm处设置槽道13,轻质连接杆12 活套于轻质空心直杆5外;轻质空心直杆5—端设置直铁栓6,直铁栓6两 端分别置于轻质连接杆12两侧的槽道13内,另一端设置固定扣锁7,与生 态浮床浮体8通过其四角上的套环9相连接,并以固定扣锁7进行固定;生 态浮床浮体8四角上的套环9在生态浮床浮体8的同一侧面上分别位于上部和下部,排列时相邻生态浮床之间上下套环9交错组合并固定,其中近垂直 驳岸1一侧的套环9套于轻质空心直杆5上。形成固定于垂直驳岸边的自动 升降式生态浮床载体。生态浮床浮体8通过锚固支杆2、 "L"型硬质空心支杆3、轻质连接杆 12和轻质空心直杆5的固定作用整齐地排列在河湖沿岸水面上,不会四处飘 散;当水位变化时,通过轻质空心直杆5下端的直铁栓6在轻质连接杆12 的槽道13中滑动、轻质连接杆12下端的直铁栓14在"L"型硬质空心支杆 3的竖直部分的槽道4中滑动,使得生态浮床浮体8可以在竖直方向上随水 位变化自动升降,并仍保持整齐排列在河湖沿岸水面上。权利要求1、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其特征是在垂直驳岸中锚固“L”型硬质空心支杆,硬质空心支杆活套于轻质空心直杆外,生态浮床浮体四角上设置套环,轻质空心直杆与生态浮床浮体通过套环相连接,形成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其 特征是所述的"L"型硬质空心支杆,在其竖直部分的两侧从距顶端5cm处 至距底端5cm处设置槽道。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其 特征是所述的轻质空心直杆,与生态浮床浮体套环相连一端设置固定扣锁, 另一端设置直铁栓。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驳岸固定式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其特征是在垂直驳岸中锚固“L”型硬质空心支杆,硬质空心支杆活套于轻质空心直杆外,生态浮床浮体四角上设置套环,轻质空心直杆与生态浮床浮体通过套环相连接,形成垂直驳岸固定式自动升降生态浮床载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王沛芳侯俊张松贺李平夫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