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蓠属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30966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江蓠属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所述的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主要由如下操作步骤:采集江蓠苗种,江蓠苗种运输,海区驯化,在富营养化海区筑坝围海,隔断外海潮流,进行生态修复。在富营养化的海区中大规模栽培的江蓠引入、养殖后,可大量吸收水体中过量的溶解态营养盐供其自身生长,同时可以抑制单细胞藻类爆发性生长,还可吸附泥沙,再收获江蓠从而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转移出污染系统,改善水质、修复海域生态,经生态修复后的水体再与外界交换,达到缓解和消除海域富营养化的目的,逐步实现去富营养化,同时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本发明专利技术适合于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进行生态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海域富营养化的生态修复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江 蓠属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富营养化一直是长江口外海域、浙江中南部等近岸海域严重的生态问 题,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的区域包括沿海的养殖密集区和重点排污口、水体 交换不良的港湾等近岸水域。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形成,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 农业和生活污水等陆地污染源。值得注意的是,沿海的养殖密集区和重点 排污口、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等近岸水域发生小规模赤潮的概率较大。我 国进入海洋环境污染物中陆源入海污染物约占90%,其余来自近岸养殖、海 上航运、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海上倾废以及大气沉降等。以长江为例, 对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区的有机质与营养盐的调査结果表明长江输送入海的活性磷酸盐平均为每年6.0X106 t*a_1,平均浓度为0.015 0.016 mg L—\颗粒态有机磷若按5%氧化率估算,则生物可利用磷为每年5. 7 X 103 t-a_1;长江输送入海的平均溶解态无机氮的量为3.1X105 t.a_1,其中 N03-N占7(Fo, N02-N占1.5呢,NH4-N占28. 5%。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提供的海洋环境质量年度公报显示,2004和2005年由长江、珠江、黄河等 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分别为1, 145 X 104t和1, 071 X 104 1,分别 比2003年增力口 84. 7%和72. 7%。上海金山区杭州湾北岸,钱塘江入海口,是长江冲淡水、钱塘江河水 与东海外海水的交汇处,受钱塘潮影响,又受长江、钱塘江径流下泄和东海外海水的顶托,产生了混合,切变形成紊流,羽状锋,浑浊带等多种复 杂的水文现象。加上长江、钱塘江径流和东海外海水势力存在着明显的季 节变化,使整个水域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水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成为多 种鱼、虾、蟹类的繁殖、肥育及仔幼鱼的生长场所。长江口水域又是海淡 水间降海溯河性鱼类的通道,生长栖息着咸淡水混合鱼类、降海溯河性鱼 类,其中有些是重要经济鱼种,有些是国家珍稀保护鱼类,还有不少是养 殖苗种资源,在渔业上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经济水域。随着沿江经济的快速 发展、人口的剧增,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大量排放,杭州湾附近水 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此外,长江口和杭洲湾两岸许多重大工程项 目的开发,如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杭州湾化学工业区和洋山深水港建设等,杭州湾的水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影响。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6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东海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 州湾和宁波近岸,水质最差,主要污染物是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石油类, 上海金山区杭州湾北岸东北角为上海化学工业区,西面为上海石化,两面 夹击,受到化工区、长江以及金山新城密布的内河网带来的无机营养盐、 重金属和石油烃类等污染物质,富营养化严重。近岸海域的污染引起水体 富营养化是赤潮频发的重要原因,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加快,大量陆源有机物、营养盐类的排入和大规模养殖的自身污染,为赤 潮生物的暴发性增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近海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赤潮频发,已成为阻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严重环境问题,因此,要减少赤潮的发生频率和降低赤潮造成的损失, 人类唯一可做的只能有效控制海水富营养化因素,如何有效控制水体富营 养化过程,找到一条高效、经济、实用甚至具有产出效益的技术路线,是 摆在研究者和管理者面前的现实课题。总体而言,通过栽培大型海藻生物修复富营养化海域及防治赤潮的总 体研究并结合生产应用的范例仍寥寥无几,对大规模围隔海域的富营养化 控制研究报道较少,缺乏由小规模试验系统到大规模应用系统的转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江蓠属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的生 态修复方法,它不但能有效地实现对围隔海区的生态修复,去富营养化, 而且,还能得到产出经济效益。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江蓠属大型海藻 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操作步骤如下-(1) 、采集江蓠苗种,选择新鲜呈紫红色的粗壮藻体;(2) 、江蓠苗种运输,选择新鲜呈紫红色的粗壮藻体后,用当地海水 漂洗干净,清除敌害动物和杂藻,长途运输时,将每100kg藻体用粗尼龙 缆绳十字型捆成一包,各包呈品字型放置卡车箱内,使其在运输过程中适 当透气,运输过程中,每4h在各包藻体上洒些海水,使其保持一定湿度, 车厢温度应为10 25°C,车箱内高温时为避免藻体堆集发热死亡,将海水 制成的大冰块铺盖在各包藻体的底部、中间夹层和顶部;若未覆盖到冰块 的表层藻体出现干燥现象,则在途中适当洒些海水,以防干燥死亡,运输 时间应小于36h,并注意装卸时选择荫凉处,防止日光直晒;(3) 、海区驯化,选择将要进行生态修复的富营养化的围隔外海区进 行以下操作a) 海底打桩,首先将木桩若干个,底部稍削尖,打入海底泥中加以 固定,此前在离桩的顶端处削一条宽的环沟,以便绑紧桩绳,防止脱落;b) 绑缚桩绳,采用聚乙烯绳子为桩绳,长度与海区最高潮水深的比 值为2.5:1,桩绳捆缚在木桩环沟处;C)制浮绠,取聚乙烯绳做浮绠,浮绠两端与桩绳相连接,浮绠上与均布的塑料泡沫浮子相连接,使浮绠能够浮于海面上;d)分别将江蓠苗装入聚乙烯网袋中,网袋口用聚乙烯绳系紧后间隔 悬挂在浮绠上,调整浮绠位置使江蓠所受的最大光照强度为200001ux,驯 化时间为2 5个月,定期观察不同气候下江蓠苗生长状况,并定期测定生 长率,选择生长最佳,藻体粗壮、呈紫红色、最前端分支部分的江蓠苗作 为生态修复实施用的苗种;(4)、生态修复,在富营养化海区筑坝围海,隔断外海潮流,后操作如下a) 围隔海区内打桩,首先将木桩若干个,底部稍削尖,打入海底泥 中加以固定,此前在木桩前端处削一条环沟,以便绑紧桩绳,防止脱落,形 成栽培阵列;b) 绑缚桩绳,采用聚乙烯绳为桩绳,长度与海区最高潮水深的比值 为2.5:1,桩绳则与木桩相连接,桩绳位置低于水面20cm;c) 制浮绠,取聚乙烯绳做浮绠,浮绠两端与桩绳相连接,且两端以 黑色橡胶浮球标记,浮绠上均等绑有一个塑料泡沫浮子,使浮绠能够浮于 海面上,或在浮绠上间隔悬挂重物,通过重物质量控制江蓠受到的光照强 度小于200001ux;d) 在浮绠上悬挂装有江蓠苗的长矩形网袋,分别将江蓠苗平铺式装 入经加工缝合的聚乙烯网袋中,网袋口用聚乙烯绳缝合后,间隔将长边悬 挂在浮绠上,相邻浮绠上的网袋间隔排挂;e) 定期检査江蓠生长状况以及有无敌害生物附生,并进行水质环境 跟踪监测,大规模栽培的江蓠引入后,可大量吸收水体中溶解态营养盐供 其自身生长,同时可以抑制单细胞藻类爆发性生长,还可吸附泥沙,改善水质、修复海域生态,经生态修复后的水体再与外界交换,逐步实现去富 营养化。本专利技术通过利用江蓠属大型海藻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海域,在富营养化 围隔海区中栽培的江蓠,不但能在快速生长的同时能从周围环境中大量吸收N、 P及Pb, Au, Cd, Co等重金属,放出02,调节水体pH值,还能大 量吸附水体泥沙,每1公斤栽培江蓠可吸附0.7kg泥沙,使水体透明度提 高4 5.5m,对含沙量高的水体而言,水质净化效果更为显著,并在水生生 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江蓠属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富营养化围隔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1)、采集江蓠苗种,选择新鲜呈紫红色的粗壮藻体; (2)、江蓠苗种运输,选择新鲜呈紫红色的粗壮藻体后,用当地海水漂洗干净,清除敌害动物和杂藻,长途运输时,将每100kg藻体用粗尼龙缆绳十字型捆成一包,各包呈品字型放置卡车箱内,使其在运输过程中适当透气,运输过程中,每4h在各包藻体上洒些海水,使其保持一定湿度,车厢温度应为10~25℃,车箱内高温时为避免藻体堆集发热死亡,将海水制成的大冰块铺盖在各包藻体的底部、中间夹层和顶部;若未覆盖到冰块的表层藻体出现干燥现象,则在途中适当洒些海水,以防干燥死亡,运输时间应小于36h,并注意装卸时选择荫凉处,防止日光直晒; (3)、海区驯化,选择将要进行生态修复的富营养化的围隔外海区进行以下操作: a)海底打桩,首先将木桩若干个,底部稍削尖,打入海底泥中加以固定,此前在离桩的顶端处削一条宽的环沟,以便绑紧桩绳,防止脱落; b)绑缚桩绳,采用聚乙烯绳子为桩绳,长度与海区最高潮水深的比值为2.5∶1,桩绳捆缚在木桩环沟处; c)制浮绠,取聚乙烯绳做浮绠,浮绠两端与桩绳相连接,浮绠上与均布的塑料泡沫浮子相连接,使浮绠能够浮于海面上; d)分别将江蓠苗装入聚乙烯网袋中,网袋口用聚乙烯绳系紧后间隔悬挂在浮绠上,调整浮绠位置使江蓠所受的最大光照强度为20000lux,驯化时间为2~5个月,定期观察不同气候下江蓠苗生长状况,并定期测定生长率,选择生长最佳,藻体粗壮、呈紫红色、最前端分支部分的江蓠苗作为生态修复实施用的苗种。 (4)、生态修复,在富营养化海区筑坝围海,隔断外海潮流,后操作如下: a)围隔海区内打桩,首先将木桩若干个,底部稍削尖,打入海底泥中加以固定,此前在木桩前端处削一条环沟,以便绑紧桩绳,防止脱落,形成栽培阵列; b)绑缚桩绳,采用聚乙烯绳为桩绳,长度与海区最高潮水深的比值为2.5∶1,桩绳则与木桩相连接,桩绳位置低于水面20cm; c)制浮绠,取聚乙烯绳做浮绠,浮绠两端与桩绳相连接,且两端以黑色橡胶浮球标记,浮绠上均等绑有塑料泡沫浮子,使浮绠能够浮于海面上,或在浮绠上间隔悬挂重物,通过重物质量控制江蓠受到的光照强度小于20000lux; d)在浮绠上悬挂装有江蓠苗的长矩形网袋,分别将江蓠苗平铺式装入经加工缝合的聚乙烯网袋中,网袋口用聚乙烯绳缝合后,间隔将长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培民徐姗楠罗坤田千桃吴维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水产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