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师楚专利>正文

一种由与待处理水体一体式结构的环保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00779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6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由与待处理水体一体式结构的环保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水体,所述水体通过从水体底部延伸至水面的隔水件分隔为位于中心的待处理区和环绕待处理区周边的处理区,同时处理区又通过隔水件分隔为首位相接的缺氧区、厌氧菌分解区、好氧菌分解区和消毒区,所述处理区内的水依次流经缺氧区、厌氧菌分解区、好氧菌分解区和消毒区,所述待处理区的底部设有连通至缺氧区的排污管道,同时在消毒区上设有接通至待处理区的回流管,以形成待处理区与处理区之间的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由与待处理水体一体式结构的环保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 14% 以上。而现有的净水设备一般都是固定在水源附近的大型基建设备,其处理量虽然大,但是其占地面积大,且需要搞基建,施工工期长,从而导致其造价较为昂贵,这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言,购置一套庞大的净水系统十分困难,同时,该类净水设备的机动性不够,工艺调整改造困难,无法移动,当遇着一些突发性意外和不可避免灾害时,该类设备无法立即投入使用,灵活性和周转性比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易于临时搭建、可用于应急污水处理、污水处理能力强,养殖密度高的由与待处理水体一体式结构的环保污水处理装置。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由与待处理水体一体式结构的环保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水体,所述水体通过从水体底部延伸至水面的隔水件分隔为位于中心的待处理区和环绕待处理区周边的处理区,同时处理区又通过隔水件分隔为首位相接的缺氧区、厌氧菌分解区、好氧菌分解区和消毒区,所述处理区内的水依次流经缺氧区、厌氧菌分解区、好氧菌分解区和消毒区,所述待处理区的底部设有连通至缺氧区的排污管道,同时在消毒区上设有接通至待处理区的回流管,以形成待处理区与处理区之间的循环。采用上述结构后,水体通过从水体底部延伸至水面的隔水件分隔为位于水体中心的待处理区和环绕待处理区外围的处理区,同时处理区又通过隔水件分隔为首位相接的缺氧区、厌氧菌分解区、好氧菌分解区和消毒区,由于区域之间的划分均通过隔水件实现,其搭建和改造方式简易,建筑成本低,工期短,可适用于自然水体(如池塘、河涌等)也可适用于人工水体(如养殖池等)。处理区环绕待处理区,其结构紧凑缩小占地面积。待处理区内的污水及污泥通过池底的排污口抽入处理区内,污水在处理区内依次经过缺氧区、厌氧菌分解区、好氧菌分解区进行处理,通过缺氧区、厌氧菌分解区和好氧菌分解区内的微生物分解其有机污染物,最后污水流入消毒区中进行消毒杀灭污水内的细菌,最后通过回流管道回流至待处理区中,污水通过在处理区和待处理区中不断循环进行持续净化处理。优选地,所述隔水件的材质包括隔水帆布或钢板或塑料板或塑料隔水布。优选地,所述隔水件采用柔性材质,同时在隔水件上边缘连接有浮体,其下边缘固定于水体底部以使隔水件从水体底部延伸至水面。优选地,所述待处理区的底部为下凹的弧面型结构,其中排污管道的入口开设于处理区底部中心最低处。待处理区的池底为下凹的弧面型结构更有利于污泥往排污口积聚从而通过排污口排走。进一步,所述待处理区和处理区上盖封有保温罩。进一步,所述缺氧区连接有蛋白质分离器。进一步,所述消毒区内设有紫外灯。进一步,所述回流管沿待处理区切向排水。有利于待处理区的水流形成环绕待处理区的环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为专利技术的待处理区和处理区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水体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待处理区与处理区的连接原理图。其中,1-待处理区,2-处理区,21-缺氧区,211-蛋白质分离器,22-厌氧菌分解区,23-好氧菌分解区,24-消毒区,241-紫外灯,3-隔水件,31-浮体,4-排污管道,5-回流管,6-保温罩。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附图1至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包括水体,所述水体通过从水体底部延伸至池面的隔水件3分隔为位于水体中心的待处理区1和环绕待处理区1外围的处理区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体为养殖池,可在待处理区1和内养殖水产,在别的实施例中水体可以为池塘和河涌等,当水体为河涌时可通过间歇进水的方式控制水在处理装置内的停留时间。在本实施例中隔水件3的材质为隔水帆布或者塑料隔水布等柔性材质,在别的实施例中隔水件3也可以为钢板或塑料板等刚性材质,隔水件3上边缘连接有浮体31,其下边缘固定于水体底部以使隔水件3从水体底部延伸至水面。待处理区1的底部为下凹的弧面型结构,其中排污管道4的入口开设于池底中心最低处,待处理区1的底部为下凹的弧面型结构更有利于污泥往排污口积聚从而通过排污口排走,此外在水体上盖封有保温罩6。处理区2又通过隔水件3分隔为首位相接的缺氧区21、厌氧菌分解区22、好氧菌分解区23和消毒区24,在本实施例中缺氧区21连接有蛋白质分离器211,消毒区24内设有紫外灯241。处理区2内的水依次流经缺氧区21、厌氧菌分解区22、好氧菌分解区23和消毒区24,所述待处理区1的池底开有排污口,该排污口通过排污管道4连通至缺氧区21,同时在消毒区24上设有接通至待处理区1的回流管5,以形成待处理区1与处理区2之间的循环。在本实施例中,回流管5沿待处理区1切向排水,有利于待处理区1的水流形成环绕待处理区1的环流,使污泥随着环流向待处理区1的中心积聚,通过排污口排走。采用上述结构后,待处理区1的池壁由处理区2的內围构成,在构成处理区2的同时构成待处理区1,可适用于多种地形。处理区2环绕待处理区1,其结构紧凑缩小占地面积。待处理区1内的污水及污泥通过池底的排污口抽入处理区2内,污水在处理区2内依次经过缺氧区21、厌氧菌分解区22、好氧菌分解区23进行处理。缺氧区21内的溶解氧浓度一般为0.2~0.5mg/L,当存在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充足的有机物时,可在该池(区)内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在厌氧菌分解区22中利用厌氧菌的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通常需要时间较长;厌氧过程可分为水解阶段、酸化阶段和甲烷化阶段,水解酸化的产物主要是小分子有机物,使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显著提高,而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摄取只有溶解性的小分子物质才可直接进入细胞内,而不溶性大分子物质首先要通过胞外酶的分解才得以进入微生物体内代谢。好氧菌分解区23的作用是让活性污泥进行有氧呼吸,进一步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去除污染物的功能.运行好是要控制好含氧量及微生物的其他各需条件的最佳,这样才能是微生物具有最大效益的进行有氧呼吸。消毒区24的作用则是将水中的微生物杀死,避免微生物污染。最后通过回流管5道回流至待处理区1中,污水通过在处理区2和待处理区1中不断循环进行持续净化处理,使待处理区1内的水质保持在良好水平,从而提高养殖密度。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由与待处理水体一体式结构的环保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与待处理水体一体式结构的环保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通过从水体底部延伸至水面的隔水件(3)分隔为位于中心的待处理区(1)和环绕待处理区(1)周边的处理区(2),同时处理区(2)又通过隔水件(3)分隔为首位相接的缺氧区(21)、厌氧菌分解区(22)、好氧菌分解区(23)和消毒区(24),所述处理区(2)内的水依次流经缺氧区(21)、厌氧菌分解区(22)、好氧菌分解区(23)和消毒区(24),所述待处理区(1)的底部设有连通至缺氧区(21)的排污管道(4),同时在消毒区(24)上设有接通至待处理区(1)的回流管(5),以形成待处理区(1)与处理区(2)之间的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与待处理水体一体式结构的环保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通过从水体底部延伸至水面的隔水件(3)分隔为位于中心的待处理区(1)和环绕待处理区(1)周边的处理区(2),同时处理区(2)又通过隔水件(3)分隔为首位相接的缺氧区(21)、厌氧菌分解区(22)、好氧菌分解区(23)和消毒区(24),所述处理区(2)内的水依次流经缺氧区(21)、厌氧菌分解区(22)、好氧菌分解区(23)和消毒区(24),所述待处理区(1)的底部设有连通至缺氧区(21)的排污管道(4),同时在消毒区(24)上设有接通至待处理区(1)的回流管(5),以形成待处理区(1)与处理区(2)之间的循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与待处理水体一体式结构的环保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件(3)的材质包括隔水帆布或钢板或塑料板或塑料隔水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由与待处理水体一体式结构的环保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师楚
申请(专利权)人:陈师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