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98433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6 0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装置,能够抑制因隔离部的热收缩而导致正极与及负极短路的情况下的发热量蓄电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蓄电装置包括正极(21)、第一隔离部(23)、第二隔离部(24)以及负极(22)。正极具有正极金属箔(21a)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1b)。在正极的第一端部(21c)形成有正极未涂装部(21d)。正极活性物质层延伸到第二端部(21e)。负极具有负极金属箔(22a)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在负极的第三端部(22c)形成有负极未涂装部(22d)。负极活性物质层延伸到第四端部(22e)。第一隔离部与第二隔离部分别具有强接合部(81)以及弱接合部(82)。强接合部位于第一端部附近的部位并且沿第一端部延伸。弱接合部位于第二端部附近的部位并且沿第二端部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是针对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3800279367(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3/064972的国际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申请人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专利技术名称为蓄电装置的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蓄电装置。
技术介绍
在EV(Electric Vehicle;电动汽车)、PHV(Plug in Hybrid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搭载有蓄积向行驶用马达供给的电力的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具备例如具有电极组装体,该电极组装体通过将具有在金属箔涂覆有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和负极以在它们之间夹入隔离部的状态呈层状重叠而得。作为这种电极组装体已知有如下技术:由两张隔离部夹着第一电极(正极或负极),并将所述两张隔离部相互接合,由此使第一电极以及两张隔离部单元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76838号公报隔离部由例如聚丙烯等树脂形成。因此,若二次电池的内部温度因某一原因而上升,则隔离部被加热而导致热收缩。于是,正极与负极能够接触。若正极与负极接触,则该接触位置发热。若该发热量过大,则可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蓄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装置,具备: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具有第一金属箔、以及通过在该第一金属箔涂敷第一活性物质而形成的第一活性物质层,并且该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端部以及与该第一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一端部形成有未涂敷所述第一活性物质而使所述第一金属箔露出的第一未涂装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从该第一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一未涂装部的边界延伸到所述第二端部,第一隔离部,该第一隔离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面,第二隔离部,该第二隔离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以及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具有第二金属箔、以及通过在该第二金属箔涂敷第二活性物质而形成的第二活性物质层,通过所述第一电极、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6.01 JP 2012-126458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具有第一金属箔、以及通过在该第一金属箔涂敷第一活性物质而形成的第一活性物质层,并且该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端部以及与该第一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一端部形成有未涂敷所述第一活性物质而使所述第一金属箔露出的第一未涂装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从该第一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一未涂装部的边界延伸到所述第二端部,第一隔离部,该第一隔离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面,第二隔离部,该第二隔离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以及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具有第二金属箔、以及通过在该第二金属箔涂敷第二活性物质而形成的第二活性物质层,通过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隔离部以及所述第二隔离部以层状重叠而形成电极组装体,所述第一隔离部与所述第二隔离部分别具有将所述第一隔离部与所述第二隔离部相互接合的强接合部以及弱接合部,所述强接合部的接合强度比所述弱接合部的接合强度相对较强,所述强接合部位于所述第一隔离部以及所述第二隔离部各自的所述第一端部的附近的部位并且沿所述第一端部延伸,所述弱接合部位于所述第一隔离部以及所述第二隔离部各自的所述第二端部附近的部位并且沿所述第二端部延伸。2.一种蓄电装置,具备: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具有第一金属箔、以及通过在该第一金属箔涂敷第一活性物质而形成的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一隔离部,该第一隔离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面,第二隔离部,该第二隔离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以及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具有第二金属箔、以及通过在该第二金属箔涂敷第二活性物质而形成的第二活性物质层,通过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隔离部以及所述第二隔离部以层状重叠而形成电极组装体,在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的情况下的发热量,大于在所述第一电极的与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的情况下的发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形厚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