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96827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6 0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盘,包括育苗板,所述育苗板的外侧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柱,所述育苗板的四角处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上端均设置有卡槽,且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下端均设置有卡头,所述育苗板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内腔中设置有把手,所述育苗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侧设置为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上部设置有网板,所述底板和网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网板的内腔中均匀设置有育苗槽,所述蓄水池的左侧上部设置为加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管理方便,相对比较集中,温室行走方便,便于管理给水,有利于培育壮秧,秧苗素质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稻育秧盘
,具体为一种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盘
技术介绍
育秧盘是为插秧机配套育秧、提高育秧质量的专用工具。目前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育秧盘有两种:一种是硬质塑料盘,这种盘可以用作工厂育秧使用,但需要设置价格较高的活动支架,致使生产成本增高(约每公顷增加一千元),除个别科研单位外,稻农几乎无人使用;另一种是水稻生产中经常使用的钙塑纸秧盘,这种秧盘价格较低,但是使用起来却很不方便,劳动效率很低。为节约成本,在水稻生产实践中,大多数稻农宁可将播种机械和硬质盘闲置起来不用而采用手工摆盘和手工播种、手工覆土,从而节省了买播种机械和硬质盘的资金。但是这种播种方式劳动效率比机械播种还要低,而且育秧成本仍然很高。由于现行的秧盘不宜搞工厂化育秧,所以必须占用面积较大的育秧田(约为本田的1.5-2.0%),而且需要耕翻、耙细、做床、施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增加了育秧成本。另外,为了节约塑料棚的面积,过道都留的较窄,浇水施肥施药等管理都很不方便,使秧苗素质受到一定影响。因此,现有的育秧盘不便于实行工厂化育秧,秧田占地面积大,浪费人力物力、管理不便,致使水稻育秧成本高,水稻生产综合效益下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盘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盘,包括育苗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板(7)的外侧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柱(6),所述育苗板(7)的四角处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柱(4),所述第一支撑柱(4)和第二支撑柱(6)的上端均设置有卡槽(3),且所述第一支撑柱(4)和第二支撑柱(6)的下端均设置有卡头(5),所述育苗板(7)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隔板(2),所述隔板(2)的内腔中设置有把手(1),所述育苗板(7)包括底板(76),所述底板(76)的上侧设置为蓄水池(73),所述蓄水池(73)的上部设置有网板(75),所述底板(76)和网板(75)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板(71),所述网板(75)的内腔中均匀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盘,包括育苗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板(7)的外侧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柱(6),所述育苗板(7)的四角处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柱(4),所述第一支撑柱(4)和第二支撑柱(6)的上端均设置有卡槽(3),且所述第一支撑柱(4)和第二支撑柱(6)的下端均设置有卡头(5),所述育苗板(7)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隔板(2),所述隔板(2)的内腔中设置有把手(1),所述育苗板(7)包括底板(76),所述底板(76)的上侧设置为蓄水池(73),所述蓄水池(73)的上部设置有网板(75),所述底板(76)和网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美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金源种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