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污染物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厂剩余污泥的处理系统,所述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调节罐、反应釜、澄清罐,所述反应釜与臭氧储气罐、臭氧发生器、制氧站相连通,澄清罐分别与除磷系统和残泥调理罐相连通,反应釜内安装有微气泡发生器,微气泡发生器的进气口与臭氧储气罐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统可直接与污水处理厂的生化系统相连,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完成了对剩余污泥的稳定化处理,又实现了剩余污泥在厂内的资源化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污染物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厂剩余污泥的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完善以及环保力度的加强,我国年废水处理量迅速提高。截至2011年9月,我国已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3078座,处理能力达到1.36亿m3/d,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而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活性污泥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该方法自20世纪初应用于污水处理以来,因其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可靠等优点,在世界各地倍受青睐,目前己成为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世界范围内也有80%以上的污水处理厂用的是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剩余污泥产生量一般是污水处理量的0.3%~0.5%(以含水率97%计),据估算我国2010年污水厂产生剩余污泥的干重已超2000万吨(以每万吨污水的污泥产量2.7吨计),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日益严峻。由于传统上资金、技术及认识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污水处理时往往存在“重污水处理,轻污泥处理”的误区,导致污水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达标排放,而大量未经恰当处理处置的污泥进入环境后,直接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不但降低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有效处理能力,而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明确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处理,稳定化处理应达到的指标如表1所示。表1污泥稳定化控制指标据中国水网预测,到2015年年末,我国脱水污泥年产量将超过2600万t,已成为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城市污水处理厂所面临严峻问题和沉重负担。污泥处理与处置的目的就是要在保证污泥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减量和资源化。目前。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主要分为: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1)稳定化:通常通过中温或高温厌氧消化或者中温好氧消化,使处理污泥稳定化,最终处置后不再产生污泥的进一步降解,从而避免产生二次污染;(2)无害化:达到污泥的无害化与卫生化,如杀灭细菌和寄生虫卵,以及去除或固定重金属等;(3)减量化:减少污泥最终处置前的体积和质量,以降低污泥处理及最终处置的费用;(4)资源化:在处理污泥的同时达到变害为利、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的目的,如产生生物气(沼气)、作为农田有机肥料、土壤改良剂等。其中,实现污泥稳定化的方法主要有:厌氧消化、好氧消化和好氧堆肥等。这些方法都是依靠热能和微生物的源呼吸作用实现对污泥中生物固体的减量。目前,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污水厂由于资金和技术力量的限制,对污泥只是采用浓缩脱水后进行填埋的处理方式,消化稳定和干化处理的很少,真正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就更少。浓缩脱水处理方式只是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减小了污泥的体积,而污泥中固体有机物的总量并没有变。采用臭氧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稳定化和减量化处理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研究和报道,是目前业内公认的高效稳定的处理方式,但由于臭氧制备成本高,逸失率高的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造成臭氧处理工艺的建设成本和处理成本都居高不下,制约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稳定和资源化利用的处理系统,使得经处理的污泥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规定的剩余污泥稳定化要求,同时实现剩余污泥在污水处理厂内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一种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稳定和资源化利用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调节罐(池)、反应釜、澄清罐(池),反应釜与臭氧储气罐、臭氧发生器、制氧站相连通,澄清罐(池)分别与除磷系统和残泥调理罐(池)相连通,所述反应釜内安装有微气泡发生器,微气泡发生器的进气口与臭氧储气罐连接。本技术的系统处理对象是污水厂生化系统排出的含水率99.5%或以上的剩余污泥;本系统可直接与污水处理厂的生化系统相连,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例如,现有生化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污水经调节罐(池)进入本系统,在本系统内处理后,固液部分别经由残泥调理罐(池)和除磷系统再回到污水厂。其中,微气泡发生器的数量可根据臭氧投加量、臭氧发生器的臭氧浓度和微气泡发生器的进气流量计算得出;当使用多个微气泡发生器时,可在反应罐的垂直线上错落布置,通过不同高度的气泡出口使臭氧微气泡在各个层面与污泥充分接触反应。所述臭氧储气罐与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臭氧发生器进气口与制氧站连接。所述除磷系统由加药设备、管道混合器、沉淀罐(池)组成。采用本技术的系统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稳定和资源化利用,可按下述步骤进行:污泥从生化系统排出后进入反应釜,在反应釜内进行臭氧处理的步骤,并且在反应釜内设有微气泡发生器,采用微米和纳米级的微小气泡作为臭氧的载体,对污泥进行处理。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1)污泥从生化系统排出后经由调节罐输送到反应釜,(2)反应釜中微气泡发生器可以制备粒径在200纳米以下的纳米气泡和5微米以下的微米级气泡,采用臭氧作为气源在反应釜内产生臭氧微气泡,污泥在反应釜内经臭氧微气泡破壁溶胞处理;(3)在反应釜内经过破壁溶胞后的反应液进入澄清罐进行固液分离,澄清罐的上部是澄清区,上清液进入除磷系统,下部是残泥沉淀区,残泥排入残泥调理罐;(4)经除磷处理后的上清液作为碳源补充物回用到污水厂生化反应系统;沉淀罐中的残渣送往污水厂脱水车间进行脱水。其中,步骤(3)具体是:反应处理后的污泥液输送到澄清罐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的上清液经过管道混合器输送到沉淀罐,上清液在管道混合器中与来自加药机的除磷药剂进行混合,在沉淀罐中完成沉淀除磷。调节罐(池)的作用是在反应釜运行时临时储存生化系统排出的剩余污泥,稳定反应釜的进泥量。反应釜是臭氧对剩余污泥进行破壁溶胞的反应空间,剩余污泥在反应釜内的停留时间约4小时。反应釜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内壁进行防臭氧氧化处理臭氧发生器是制备反应所需臭氧的机器,采用纯氧作为氧源。储气罐临时储存臭氧发生器制备出来的臭氧,储气罐同时实现对臭氧浓度的均化调节。微气泡发生器可以制备粒径在200纳米以下的纳米气泡(如图2)和5微米以下的微米级气泡(如图3),采用臭氧作为气源后即可在反应釜内产生臭氧微气泡,利用微气泡高表面能和大比表面积提高臭氧的利用率。微气泡发生器的流量为40L/min。臭氧投加量优选0.01kg/kg削减有机物。澄清罐(池)用于对破壁溶胞后的反应液进行固液分离,澄清罐为圆锥性,上部是澄清区,上清液(回用液)进入除磷系统,下部是残泥沉淀区,残泥排入残泥调理罐。除磷系统由加药设备、管道混合器、沉淀罐(池)组成,用于对回用液进行除磷处理。残泥调理罐(池)用于对残泥进行调理,调理后的残泥脱水性提高30%,送往污水厂现有的脱水车间进行脱水。制氧站包括制氧系统和消防系统,用于制备臭氧发生器所需要的纯氧。为了实施资源化利用,通过微气泡发生器的布设方式、臭氧添加量和反应时间的控制来达到可生化性好,碳源丰富的回用要求;增加单独的除磷系统来去除回用液中的磷;增加了残泥调理步骤,使臭氧处理后的残泥的脱水性能提高30%。本技术,既完成了对剩余污泥的稳定化处理,又实现了剩余污泥在厂内的资源化回用,降低了污水厂的运行成本并提高了生化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示意图。其中:1-调节罐(池),2-臭氧反应釜,3-微气泡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稳定和资源化利用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调节罐、反应釜、澄清罐,所述反应釜与臭氧储气罐、臭氧发生器、制氧站相连通,澄清罐分别与除磷系统和残泥调理罐相连通,反应釜内安装有微气泡发生器,微气泡发生器的进气口与臭氧储气罐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稳定和资源化利用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调节罐、反应釜、澄清罐,所述反应釜与臭氧储气罐、臭氧发生器、制氧站相连通,澄清罐分别与除磷系统和残泥调理罐相连通,反应釜内安装有微气泡发生器,微气泡发生器的进气口与臭氧储气罐连接。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恩喜,
申请(专利权)人:崔恩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