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85590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5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插头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其包括电磁线圈,与所述电磁线圈的铁芯的一端对应设置的衔铁,还包括固定连接所述电磁线圈的支架;与所述支架可转动连接的用于固定所述衔铁的挡板;和一端与所述衔铁的靠近所述挡板的转动端连接、另一端与轭铁上部连接的复位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在初始状态下,所述衔铁和所述轭铁在撞击或是震动时容易发生脱离,导致脱扣装置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所述衔铁与所述轭铁不易脱离,结构稳定,且方便组装的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插头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
技术介绍
漏电保护插头是家用电器电源接口的电器设备,也是住宅电器设计中使用较多的电器元件,它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漏电保护插头具有在电路中出现漏电状况时,在漏电流还未达到伤害人体的电流量之前就自动将电源切断,保护人身安全。目前,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3351890U,公开了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脱扣装置、接触系统以及插脚;脱扣装置、接触系统以及插脚的内端设于内腔中,脱扣装置包括骨架、铁芯、线圈、轭铁、衔铁以及复位弹簧,轭铁的一端与铁芯的一端铆接,衔铁连接在轭铁的另一端上并与铁芯的另一端对应设置;复位弹簧的一端与衔铁连接,另一端与轭铁连接,衔铁上固定连接有触点支架;接触系统包括固定触点和活动触点,轭铁与壳体固定连接;固定触点设置在插脚的内端上,活动触点设置在触点支架上;内腔中设有用于在脱扣装置处于脱扣状态时对衔铁和触点支架进行限位的限位装置。上述专利文献的漏电保护插头,所述衔铁通过所述复位弹簧与所述轭铁连接,所述衔铁和所述轭铁为两个单独的结构,在运输或安装等过程中,所述衔铁和所述轭铁为初始状态,此时漏电保护插头受到撞击或是震动,可导致所述衔铁与所述轭铁脱离,脱扣装置失效,漏电保护插头受到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在初始状态下,所述衔铁和所述轭铁在撞击或是震动时容易发生脱离,导致脱扣装置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所述衔铁与所述轭铁不易脱离,结构稳定,且方便组装的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包括电磁线圈,与所述电磁线圈的铁芯的一端对应设置的衔铁,还包括固定连接所述电磁线圈的支架;与所述支架可转动连接的用于固定所述衔铁的挡板;和一端与所述衔铁的靠近所述挡板的转动端连接、另一端与轭铁上部连接的复位弹簧。其中,所述轭铁包括与所述支架固定卡接的卡接部,和与所述卡接部连接的用于与所述铁芯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连接部。其中,所述卡接部的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位置设有卡接口,在所述卡接部的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位置相对设有与所述连接部平行的向外延伸的限位翼。其中,所述连接部的靠近所述卡接部的一侧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端。其中,所述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卡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侧壁相卡接的卡接槽,伸出所述卡接口且与所述卡接口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侧壁相抵的限位挂钩,和与所述限位翼的朝向所述支架的侧面相抵的限位部。其中,所述支架成型有向所述挡板延伸的旋转部,所述旋转部的外表面设有导向斜面,所述旋转部上还设有垂直于所述旋转部的内侧面的椭圆形的旋转孔。其中,所述支架的平行于所述旋转部内侧面的侧壁的外表面上设有卡接编织线的限制卡口。其中,所述挡板与所述衔铁连接的一侧设有连接柱,所述转动端上成型有开口向上的U型槽,所述U型槽的相对两侧壁上成型有与所述挡板平行的相向设置的旋转柱。其中,所述衔铁上设有与所述连接柱相适配的连接孔,所述衔铁的靠近所述转动端一侧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端。其中,所述挡板与所述衔铁连接的侧面上设有动触点。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的所述电磁线圈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衔铁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与所述挡板可转动连接,所述吸合结构在撞击或是震动时,所述支架与所述挡板仍然连接在一起,所述吸合结构的结构稳定,漏电保护插头的使用寿命长,且吸合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在漏电保护插头的壳体中,方便组装。2.本技术的所述卡接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设置,使所述轭铁、所述电磁线圈和所述支架固定连接,连接方式简单,且结构稳定。3.本技术的卡接槽的设置用以与所述卡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侧壁相卡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且组装简单;所述卡接口的设置用以卡置所述限位挂钩,所述限位部的设置用以与所述限位翼相适配,阻止所述卡接部继续向所述挡板移动。在所述轭铁与所述支架的安装过程中,将所述轭铁卡接部沿着所述卡接槽逐渐推入,所述限位挂钩会从所述卡接口伸出,当推入至所述限位翼与所述限位部贴合时,所述卡接部将不能继续沿所述限位翼移动,此时所述限位挂钩与所述卡接口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侧壁相抵,所述轭铁与所述支架可靠接合。4.本技术的所述旋转部的设置用以与所述旋转柱连接,所述旋转柱沿着所述导向斜面进入所述旋转孔中,所述挡板与所述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导向斜面的设置,为所述旋转柱提供移动方向,使所述旋转柱进入所述旋转孔简单,所述旋转孔设置为椭圆形结构,在保证所述旋转柱在所述旋转孔能够旋转的前提下,可有效的降低因所述支架、所述挡板等零件制作工艺不达标而造成吸合结构的废品的出现概率,从而提高吸合结构的合格率。5.本技术的所述连接柱的设置,用以与所述衔铁上的连接孔连接,固定所述衔铁,安装方便,且固定方式及结构简单。6.本技术中所述限制卡口的设置,使装配后的漏电保护插头的动作吸合结构在通电运动过程中编织线不易与电磁线圈存在干涉。7.本技术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上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用于在断电时,将所述衔铁及所述挡板恢复至初始状态,所述复位弹簧的连接方式简单,且结构稳定。所述初始状态为所述电磁线圈不通电时,所述衔铁不与所述铁芯吸合的状态。8.本技术的所述动触点的设置用以与所述漏电保护插头中的静触点接触,使电路连通,所述动触点设置在所述挡板上,使所述动触点随着所述挡板的旋转与所述静触点连通或断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吸合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衔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轭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吸合结构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吸合结构吸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电磁线圈;11-通孔;12-骨架;13-铁芯;14-线圈;15-轭铁;151-卡接部;1511-卡接口;1512-限位翼;1513-第二连接端;152-连接部;153-固定部;20-挡板;21-连接柱;22-转动端;23-旋转柱;30-衔铁;31-连接孔;32-第一连接端;40-支架;41-卡接槽;42-限位挂钩;43-限位部;44-旋转部;441-导向斜面;442-旋转孔;443-限制卡口;50-复位弹簧;60-编织线;80-动触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包括电磁线圈(10),与所述电磁线圈(10)的铁芯(13)的一端对应设置的衔铁(3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连接所述电磁线圈(10)的支架(40);与所述支架(40)可转动连接的用于固定所述衔铁(30)的挡板(20);和一端与所述衔铁(30)的靠近所述挡板(20)的转动端(22)连接、另一端与轭铁(15)上部连接的复位弹簧(5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包括电磁线圈(10),与所述电磁线圈(10)的铁芯(13)的一端对应设置的衔铁(3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连接所述电磁线圈(10)的支架(40);与所述支架(40)可转动连接的用于固定所述衔铁(30)的挡板(20);和一端与所述衔铁(30)的靠近所述挡板(20)的转动端(22)连接、另一端与轭铁(15)上部连接的复位弹簧(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铁(15)包括与所述支架(40)固定卡接的卡接部(151),和与所述卡接部(151)连接的用于与所述铁芯(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连接部(15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151)的靠近所述连接部(152)的位置设有卡接口(1511),在所述卡接部(151)的靠近所述连接部(152)的位置相对设有与所述连接部(152)平行的向外延伸的限位翼(1512)。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52)的靠近所述卡接部(151)的一侧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端(151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的吸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40)上设有与所述卡接部(15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152)连接的侧壁相卡接的卡接槽(41),伸出所述卡接口(1511)且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建中李世慧林利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讯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