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管塔预应力拼装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19636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9 1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单管塔预应力拼装基础,包括中心件和端件,所述中心件上设有一圈地埋件,端件设置在中心件四周,中心件和端件通过抗剪件连接,所述抗剪件包括固定在中心件上的凹件以及固定在端件上与凹件适配的凸件,所述中心件与端件上均设有一个以上的预应力通孔,预应力通孔内穿过受力筋,受力筋两端通过夹具和锚具固定到地面。所述抗剪件与中心件的连接处以及抗剪件与端件的连接处均设有穿孔塞。所述相邻的端件之间设有配重块。所述中心件上设有一个以上的吊装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通信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单管塔预应力拼装基础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通信行业发展迅速,对于绿色建筑理念和节能减排的意识也在不断地深入人心,城市规划与格局的变迁也慢慢影响到通信行业,铁塔基础建设需要一系列的施工工序,不能避免的会带来污染、利用土地和耗能等影响,而且存在建设周期长且不可搬迁等现状。与此同时,各运营商网络建设的加快,新建铁塔基站数量大幅增加。对铁塔公司建设周期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建设周期内,更好的完成网络建设任务,已经越来越受到铁塔公司建设部门的关注。因此铁塔基础的施工周期已成为制约铁塔基站建设速度的因素之一,在工程建设中找到一种占地面积小、建站速度快、综合成本低的基础形式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各地区铁塔公司的塔桅基础多以现浇式大开挖基础和桩基础为主。现浇基础需要等混凝土养护期满后方可安装塔,一般施工周期都在一个月左右,并且基础和铁塔分开施工,需二次进场,协调难度大,严重影响到基站建设的需求。同时目前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速,这必将需要面临基站经常搬迁问题,而传统的基础形式均不能实现重复利用,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单管塔预应力拼装基础。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单管塔预应力拼装基础,包括中心件和端件,所述中心件上设有一圈地埋件,端件设置在中心件四周,中心件和端件通过抗剪件连接,所述抗剪件包括固定在中心件上的凹件以及固定在端件上与凹件适配的凸件,所述中心件与端件上均设有一个以上的预应力通孔,预应力通孔内穿过受力筋,受力筋两端通过夹具和锚具固定到地面。本技术中,所述抗剪件与中心件的连接处以及抗剪件与端件的连接处均设有穿孔塞。本技术中,所述相邻的端件之间设有配重块。本技术中,所述中心件上设有一个以上的吊装环。本技术中,所述端件上设有一个以上的吊装环。本技术中,所述配重块上设有一个以上的吊装环。本技术中,所述中心件和端件每一连接面上设有四个抗剪件。本技术中,所述中心件上设有一圈地埋件。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预应力拼装基础,解决了铁塔公司建站快速、安全及简单的要求,而且搬迁容易,可以重复利用。通过在工厂的各组件的浇筑、养护合格后,运输到现场,根据各组件预埋件的对应情况进行吊装安装,3小时即可完成基站基础的安装。此种基站形式真正实现现场的快速、安全安装,而且对现场施工人员技术要求不是那么高,所以实用性极高。同时,因基础是在工厂内部预制,所以质量更有保障。若此基站面临搬迁,则可在铁塔拆除完毕后,基础也可迅速拆除,并运往别处进行安装,可重复利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技术的上述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图1a是实施例1的立面示意图;图1b是实施例1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抗剪件的示意图;图3a是中心件的立面图;图3b是中心件的平面图;图4a是端件的立面图;图4b是端件的平面图;图5a是配重块的立面图;图5b是配重块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a和图1b,包括中心件1、端件2、配重块3、地埋件4、预应力通孔5、抗剪件6、吊装环7和混凝土层8,混凝土层8上四个端件2设置在中心件1四周,端件2和中心件1通过抗剪件6相连,端件2相邻之间设有一配重块3,中心件1上设有一圈地埋件4,中心件1、端件2和配重块3上均设有用于吊装的吊装环7,中心件1和端件2上设有预应力通孔5。如图2,包括抗剪件6、凹件6a、凸件6b、穿孔塞9和受力筋10,抗剪件6包括固定在中心件1上的凹件6a以及固定在端件2上与凹件适配的凸件6b,抗剪件6与中心件1的连接处以及抗剪件6与端件2的连接处均设有穿孔塞9。凹件6a和凸件6b紧密贴合,并留有安装间隙。这样可以很好地保障剪力的传递,防止中心件与端件之间出现滑移。预应力通孔5内穿过受力筋10,实施例中受力筋10选用钢绞线,对整个拼装基础进行固定,受力筋10两端通过夹具和锚具固定到地面。如图3a和3b,中心件1上设有预应力通孔5、抗剪件6和吊装环7。其中抗剪件6每个面上设有四个。如图4a和4b,端件2上设有预应力通孔5和抗剪件6,每个面上设有四个抗剪件6。如图5a和5b,为配重块3的示意图,配重块3与端件2适配,架置在端件2上。本实施例选用塔底弯矩标准值500kN·m,剪力为20kN的30米-0.45KN/m2风压景观塔预应力拼装基础。优选地,预制基础可根据塔底弯矩进行尺寸和配重块的调整。优选地,预制基础通过采用预应力钢绞线,可保证连接处全截面受压,保证此基础满足规范平截面假定,以便采用现行规范进行基础计算。优选地,预制基础可先制作某一构件,然后再以此为模板,制作相邻构件的方法,保证连接面的贴合。拼装连接索及其张拉注意事项:1)、拼装单位应具有预应力施工资质;2)、拼装连接索采用无粘结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强度标准值1860N/mm2,钢绞线型号为:1x7标准型-15.20-1860-Ⅱ-GB/T 5224-1995,公称截面面139mm2,其相关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及《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的规定;3)、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控制力为0.5f ptk,即930N/mm2;4)、预应力钢绞线的夹具、锚具的相关指标应满足《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7);5)、张拉前,应检查各构件之间垂直连接面缝隙是否有杂物,如有必须清除。检查各构件中心位置是否在同一轴线上,如有偏差用撬棍顶压;6)、穿钢绞线时,将锚具垫板贴近张拉端和固定端的孔道,以基础中心线对称逐根穿入钢绞线,张拉端外露的钢绞线PE管截去备用;7)、拼装连接索张拉首先应进行合拢张拉,空拉,不装工作锚夹片,使千斤顶顶住锚具垫板,端平千斤顶,启动油泵,使基础中心的钢绞线张拉力把各构件合拢,保证构件间垂直面无间隙,然后退张;8)、待拼装构件完全合拢后再正式进行逐根对称张拉,张拉时,应严格控制油泵压力表值,读数偏差不得大于0.5MPa。张拉后各预制件的拼接应严密,拼接面缝隙不应大于0.2mm,预制件间的高差不应大于2mm;9)、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应避免预应力筋断丝或滑脱,断丝或滑脱的数量不得超过预应力筋总根数的3%,且每束钢丝不得超过一根;10)、无粘结预应力筋及其张拉未尽之处详见《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及《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表示方法及构造详图》(06SG42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单管塔预应力拼装基础,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单管塔预应力拼装基础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管塔预应力拼装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件(1)和端件(2),端件(2)设置在中心件(1)四周,中心件(1)和端件(2)通过抗剪件(6)连接,所述抗剪件(6)包括固定在中心件(1)上的凹件(6a)以及固定在端件(2)上与凹件适配的凸件(6b),所述中心件(1)与端件(2)上均设有一个以上的预应力通孔(5),预应力通孔(5)内穿过受力筋(10),受力筋(10)两端通过夹具和锚具固定到地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管塔预应力拼装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件(1)和端件(2),端件(2)设置在中心件(1)四周,中心件(1)和端件(2)通过抗剪件(6)连接,所述抗剪件(6)包括固定在中心件(1)上的凹件(6a)以及固定在端件(2)上与凹件适配的凸件(6b),所述中心件(1)与端件(2)上均设有一个以上的预应力通孔(5),预应力通孔(5)内穿过受力筋(10),受力筋(10)两端通过夹具和锚具固定到地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管塔预应力拼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剪件(6)与中心件(1)的连接处以及抗剪件(6)与端件(2)的连接处均设有穿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伟方葛卫春芮芳孙健黄伟国李刚曹兴国李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