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型高效稻鱼混养共生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17802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9 0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型高效稻鱼混养共生设施,水稻田单元通过鱼沟和桥相互连接,水稻田单元四周设有田埂,鱼沟两端设有涵洞,田埂与纵向养殖沟渠和横向养殖沟渠相邻,涵洞连接鱼沟与纵向养殖沟渠,纵向养殖沟渠和横向养殖沟渠交叉互通且外围设有防逃墙,桥设于养殖沟渠之上连接水稻田单元和道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水稻田与养殖沟渠科学搭配,将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形成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实现高效稻鱼混养共生,降低养殖水体污染问题和水稻种植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具有资源利用效率高、物料减量化、投资少、见效快等优势,符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高效绿色农业循环经济理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农业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型高效稻鱼混养共生设施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水产养殖由于养殖密度高,受饵料及鱼类排泄物的影响,往往导致养殖水体质量下降,同时鱼类又需要在一个水生植物较为发达的水环境中生存,单纯的养殖池塘一般很难构建立体水生植物系统,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通常为了满足水稻的高产施用大量的化肥,但是一般利用率有限,导致部分养分流失,产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如将水稻生长与水产养殖相结合,鱼类产生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生长的养分,同时水稻在淹水条件下给鱼类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和栖息地,可实现鱼粮双丰收,因此,在水系发达地区水稻生产和水产养殖共生技术尤为实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型高效稻鱼混养共生设施,该技术通过水稻田与养殖沟渠科学搭配,实现高效稻鱼混养共生,解决养殖水体污染问题及水稻种植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态型高效稻鱼混养共生设施,其特征是:包括用来种植水稻的水稻田单元,若干所述的水稻田单元纵向排列形成水稻田单元纵列,数个水稻田单元纵列形成水稻种植区域,所述的水稻田单元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生态型高效稻鱼混养共生设施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态型高效稻鱼混养共生设施,其特征是:包括用来种植水稻的水稻田单元(1),若干所述的水稻田单元(1)纵向排列形成水稻田单元纵列,数个水稻田单元纵列形成水稻种植区域,所述的水稻田单元纵列中水稻田单元(1)之间设置有水稻田单元(1)供水和排水的鱼沟(2),所述的水稻田单元(1)和鱼沟(2)之间以及水稻田单元纵列边缘设置有田埂(4),所述的鱼沟两端固定有涵洞(5),所述的涵洞(5)位于田埂(4)下方且穿过田埂(4),所述的水稻田单元纵列之间和水稻种植区域四周设置有用来饲养鱼类的养殖渠,所述的养殖渠包括纵向养殖渠(6)和横向养殖渠(7),所述的养殖渠四周固定有防止养殖鱼类逃脱的防逃墙(8),所述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型高效稻鱼混养共生设施,其特征是:包括用来种植水稻的水稻田单元(1),若干所述的水稻田单元(1)纵向排列形成水稻田单元纵列,数个水稻田单元纵列形成水稻种植区域,所述的水稻田单元纵列中水稻田单元(1)之间设置有水稻田单元(1)供水和排水的鱼沟(2),所述的水稻田单元(1)和鱼沟(2)之间以及水稻田单元纵列边缘设置有田埂(4),所述的鱼沟两端固定有涵洞(5),所述的涵洞(5)位于田埂(4)下方且穿过田埂(4),所述的水稻田单元纵列之间和水稻种植区域四周设置有用来饲养鱼类的养殖渠,所述的养殖渠包括纵向养殖渠(6)和横向养殖渠(7),所述的养殖渠四周固定有防止养殖鱼类逃脱的防逃墙(8),所述的防逃墙(8)的外侧设置有道路(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杭小帅干方群晁建颖催益斌李维新
申请(专利权)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