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安基专利>正文

多电极管状臭氧发生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8149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多电极管状臭氧发生器件,由双面烧结有金属电极的管状介质材料构成,所述管状介质材料为两端开口的薄壁管,管壁厚度为0.5-1.5mm,管口处厚度为0.8-2mm,管的内表面金属电极呈多组条状,外表面金属电极为整体覆盖。内、外电极在外加高电压作用下,沿介质表面放电,电离产生臭氧,其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起到聚焦臭氧提高浓度的效果。该器件体积小巧、产生臭氧效率高,工作时电极间温度低,适于工业应用。(*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电极管状臭氧发生器件本技术涉及一种陶瓷介质臭氧发生器件。陶瓷介质臭氧发生器件由表面涂敷电极的高频陶瓷构成,其工作原理是在电极间输入交变电压,随着电极间电压升高,从而使空气电离产生臭氧分子,这种臭氧发生器件工作时两电极间温度低、耗电量低、体积小,产生的臭氧量却较大,例如目前普通采用的薄片式陶瓷臭氧发生器件,产生的臭氧量可比传统的尖端放电和玻璃管式臭氧发生管高几倍以上,可用于制造臭氧型家电,具有净化水质、保鲜杀菌的作用。但是,在需要更高浓度臭氧的场合,片式陶瓷臭氧发生器件,便难于满足需要。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采用多电极管状结构,设计一种能产生较高浓度臭氧分子的陶瓷臭氧发生器件。多电极管状臭氧发生器件,由双面烧结有金属电极的管状介质材料构成,所述管状介质材料为两端开口的薄壁管,管壁厚度为0.5-1.5mm,管口处厚度为0.8-2mm,管的内表面金属电极呈多组条状,外表面金属电极为整体覆盖。烧结于介质材料内、外表面的金属电极,在外加高电压作用下,沿介质表面放电,电离产生臭氧,其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起到聚集臭氧提高浓度的效果。该器件体积小巧、产生臭氧效率高,工作时电极间温度低,适于工业应用。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多电极管状臭氧发生器件的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管状臭氧发生器件的A-A剖视图。多电极管状臭氧发生器件,其介质材料1采用陶瓷等绝缘材料,其介电常数在8-200之间,通过流涎法工艺成型,做成薄壁的圆柱管或多边形管,管的两端开口,管壁厚度为0.5-1.5mm,管口处厚度为0.8-2mm,管的内外表面经800-1100℃烧结上金属电极,管的内电极2呈多组条状,电极2可做成直线状、锯齿状等,沿管内表面均布。管的外表面整体覆盖外电极3,-->内、外电极材料为铜、金、钛等金属材料。该器件使用时,在内、外电极间输入高电压,由于介质的电压值与电极间的静电容量成反比,因此空气或氧气通过高压电极时发生电离,生成臭氧,臭氧分子在介质管内聚集,能形成较高的气体浓度。生成的臭氧从管的两端开口导出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电极管状臭氧发生器件,其特征在于:多电极管状臭氧发生器件,由双面烧结有金属电极的管状介质材料构成,所述管状介质材料为两端开口的薄壁管,管壁厚度为0.5-1.5mm,管口处厚度为0.8-2mm,管的内表面金属电极呈多组条状,外表面金属电极为整体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多电极管状臭氧发生器件,其特征在于:多电极管状臭氧发生器件,由双面烧结有金属电极的管状介质材料构成,所述管状介质材料为两端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安基
申请(专利权)人:黄安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