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自然分蜂防飞逃囚王笼,包括具有活动门的笼体;笼体的每侧壁以及所述活动门均为栅栏结构,相邻两栅格的间距为3.8‑4mm;所述活动门上设有提手;笼体的顶部设有挂钩;挂钩包括与所述笼体可拆卸连接的挂杆以及挂杆上端的钩体;挂杆为长度可调的伸缩杆式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在需要囚禁母蜂时,利用提手来抽出活动门,母蜂进入本囚王笼中后,再插装上活动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由于栅格间距均为3.8‑4mm,工蜂能够自由通过,母蜂则无法通过,能够有效避免自然分蜂时蜂群飞逃,其具有可调节高度的挂钩,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挂钩挂杆的长度,进而改变笼体的悬挂高度,以适应不同实际情况的需要,使用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然分蜂防飞逃囚王笼。
技术介绍
虽然蜂学领域强调活框饲养的优越性,比如易于防止病虫害、便于蜂蜜的收集、便于监控蜂群的状况、利于人工分蜂、便于人工喂养、可以加巢础造脾等。然而在中国广大农村,固定蜂箱饲养依然占有重要份量。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活框饲养对养蜂人有相对较高的要求;2)活框保暖较固定封箱差,不利于早春蜂群产卵繁殖;3)活框饲养的管理较为耗时,对于很多务农人员来说往往在农忙季节无暇管理;4)固定蜂箱可以在墙壁上开挖,也可以防止到较高位置,其摆放较为随意,安防蜂群要求较低。因此,在很多地区蜂群的固定封箱饲养依然较为流行。但是固定蜂箱的饲养最大的风险来自自然分蜂的飞逃。通常当一群强群蜂群产生分蜂热后,母蜂带着大约一半数量的工蜂组成新的分群飞出巢穴,新蜂群会落在附近的树上或者屋檐下。然后养蜂者用收蜂笼将新蜂群收放至一个空蜂箱里,至此新蜂群形成。有些时候,新群在离开老巢后不会就近落停,而选择飞逃。这将造成养蜂者的重大损失。研究表明自然分蜂所产生的蜂群比人工分蜂具有明显高的造脾能力和出勤率。因此要利用自然分蜂强的造脾能力和高的出勤率且不造成蜂群的飞逃损失,研制防止蜂群飞逃的囚王笼显得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自然分蜂防飞逃囚王笼,能够有效避免自然分蜂时蜂群飞逃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然分蜂防飞逃囚王笼,包括具有活动门的笼体;所述笼体的每侧壁以及所述活动门均为栅栏结构,相邻两栅格的间距为3.8-4mm;所述活动门上设有提手;所述笼体的顶部设有挂钩;所述挂钩包括与所述笼体可拆卸连接的挂杆以及挂杆上端的钩体;所述挂杆为长度可调的伸缩杆式结构。进一步,所述活动门插装在所述笼体的开口一端。进一步,所述笼体为ABS塑料制品。进一步,所述笼体的底部四角设有定位柱,在笼体顶部设有与所述定位柱匹配的定位孔。进一步,所述笼体呈圆形、六角形、八角形、或矩形结构。进一步,所述笼体的上方设有遮挡盖板,该遮挡盖板为透明板。进一步,在所述笼体上与所述活动门相对的一侧壁设有把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当蜂群分蜂时,用本囚王笼在蜂巢门处将母蜂囚禁,如果蜂群发生飞逃,在没有母蜂的情况下将于数小时内返回老巢,这将避免飞逃造成的损失。如果分群就近落停,养蜂者仅需将囚有母蜂的囚王笼悬挂到收蜂笼中,再将蜂群收放止空蜂箱中。本囚王笼的栅格间距均为3.8-4mm,工蜂能够自由通过,母蜂无法通过,能够有效避免自然分蜂时蜂群飞逃,其具有可调节高度的挂钩,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挂钩挂杆的长度,进而改变笼体的悬挂高度,以适应不同实际情况的需要,使用效果好。2)在需要囚禁母蜂时,可以方便的利用提手来抽出活动门,母蜂进入本囚王笼中后,再插装上活动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3)笼体的底部四角设有定位柱,在笼体顶部设有与所述定位柱匹配的定位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几个笼体摞放在一起,将上方笼体的定位柱插入下方笼体的定位孔内,利用下方笼体的定位孔定位固定住上方的笼体,笼体叠放时稳定性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活动门;2-笼体;3-栅格;4-提手;5-挂钩;6-挂杆;7-钩体;8-定位柱;9-定位孔;10-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自然分蜂防飞逃囚王笼,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具有活动门1的笼体2;所述笼体2的每侧壁以及所述活动门1均为栅栏结构,相邻两栅格3的间距为3.8-4mm;所述活动门1上设有提手4;所述笼体2的顶部设有挂钩5;所述挂钩5包括与所述笼体2可拆卸连接的挂杆6以及挂杆6上端的钩体7;所述挂杆6为长度可调的伸缩杆式结构。所述活动门1插装在所述笼体2的开口一端,在需要囚禁母蜂时,可以方便的利用提手4来抽出活动门1,母蜂进入本囚王笼中后,再插装上活动门1,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其中,所述笼体2为ABS塑料制品,质地轻,成本低,另外也可以采用碳纤维笼体,结构强度高,不易损坏,质轻,易携带,使用效果好。其中,所述笼体2的底部四角设有定位柱8,在笼体2顶部设有与所述定位柱8匹配的定位孔9。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几个笼体2摞放在一起,各笼体的连接方式是,上方笼体的定位柱插入下方笼体的定位孔内,利用下方笼体的定位孔定位固定住上方的笼体,笼体叠放时稳定性好。上述笼体2呈圆形、六角形、八角形、或矩形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经过实践经验可知,六角形和八角形等多边形结构的笼体捕蜂效果更好。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上述笼体2的上方设置遮挡盖板,并且该遮挡盖板为透明板,可以为封群遮挡风雨,避免恶劣天气对它们造成伤害,由于是透明的遮盖挡板,因此,采光不受影响,不会影响吸引工蜂的效果。在笼体顶部设置挂钩的同时,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还可以在所述笼体2上与所述活动门1相对的一侧壁设有把手10,可以利用此把手10方便的提起笼体或者绑系固定。根据使用条件以及养蜂人的偏好,可以利用挂钩5或把手提动本囚王笼。需要说明的是,当笼体已经利用挂钩钩挂在捕蜂笼内时,利用把手来挪动笼体比较方便,并且,手握把手不会惊动蜂群。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当蜂群分蜂时,用本囚王笼在蜂巢门处将母蜂囚禁,如果蜂群发生飞逃,在没有母蜂的情况下将于数小时内返回老巢,这将避免飞逃造成的损失。如果分群就近落停,养蜂者仅需将囚有母蜂的囚王笼悬挂到收蜂笼中,再将蜂群收放止空蜂箱中。本囚王笼的栅格间距均为3.8-4mm,工蜂能够自由通过,母蜂无法通过,能够有效避免自然分蜂时蜂群飞逃,其具有可调节高度的挂钩,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挂钩挂杆的长度,进而改变笼体的悬挂高度,以适应不同实际情况的需要,使用效果好。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然分蜂防飞逃囚王笼,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活动门的笼体;所述笼体的每侧壁以及所述活动门均为栅栏结构,相邻两栅格的间距为3.8‑4mm;所述活动门上设有提手;所述笼体的顶部设有挂钩;所述挂钩包括与所述笼体可拆卸连接的挂杆以及挂杆上端的钩体;所述挂杆为长度可调的伸缩杆式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然分蜂防飞逃囚王笼,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活动门的笼体;所述笼体的每侧壁以及所述活动门均为栅栏结构,相邻两栅格的间距为3.8-4mm;所述活动门上设有提手;所述笼体的顶部设有挂钩;所述挂钩包括与所述笼体可拆卸连接的挂杆以及挂杆上端的钩体;所述挂杆为长度可调的伸缩杆式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然分蜂防飞逃囚王笼,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门插装在所述笼体的开口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然分蜂防飞逃囚王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笼体为ABS塑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维均,李世杰,莫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