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36771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0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源端子以及位于电源端子旁侧的侦测电路板,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用以插接对接连接器的筒状对接孔及对接腔,所述电源端子包括位于对接孔内的接触部,所述电路板设有位于对接腔内的插接舌板,所述插接舌板上设有暴露于对接腔的金手指。如此,所述电路板可作为侦测机构,检测对接连接器是否插接到位或对接连接器连接的对接设备是否运行正常,从而保证所述电连接器安全有效地传输电源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以传输电源信号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用以传输电源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用以插接对接连接器的对接孔,所述电源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以及自固持部向前延伸的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接触部。所述电源端子包括正极电源端子以及负极电源端子。如此,所述电连接器可用以传输电源信号。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当对接连接器或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对接设备发生异常时,所述电连接器仍然会传输电源信号,如此,可能会对对接设备造成更进一步的损伤和破坏;另外,当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之间未实现良好插接定位时,如果贸然进行电流传输,可能会使电连接器或对接连接器之间出现短路等危险情况。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稳定地传输电源信号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源端子以及位于电源端子旁侧的侦测电路板,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用以插接对接连接器的筒状对接孔及对接腔,所述电源端子包括位于对接孔内的接触部,所述电路板设有位于对接腔内的插接舌板,所述插接舌板上设有暴露于对接腔的金手指。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孔为圆筒状,所述电源端子接触部为圆柱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孔包括一字排开的第一对接孔、第二对接孔及第三对接孔,所述第一对接孔为空置的预留对接孔,所述第二对接孔和第三对接孔分别收容正负极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对接孔位于对接腔内,且位于第二对接孔和插接舌板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腔形状为D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对接孔与第二对接孔顶部在切线位置处一体相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舌板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后端分别连接有线缆,所述线缆自远离电路板的一侧向下延伸。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路板未连接线缆。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用以发出信号确认对接设备状况和/或供对接设备读取IC信息的电子元器件。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源端子旁侧设有侦测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有收容于对接腔内的插接舌板,所述插接舌板上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金手指。如此设置,所述电路板可作为侦测机构,检测对接连接器是否插接到位或对接连接器连接的对接设备是否运行正常,从而保证所述电连接器安全有效地传输电源信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图1中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分离出第一绝缘本体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分离出绝缘本体后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至5所示,本技术为一种用以传输电源信号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源端子以及位于电源端子旁侧的侦测电路板3,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用以插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筒状对接孔及对接腔14,所述电源端子包括收容于所述对接孔内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接触部202,所述电路板3设有收容于所述对接腔14内的对接舌板33,所述对接舌板33上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金手指34。如此设置,所述电路板3可作为侦测机构,检测对接连接器是否插接到位或对接连接器连接的对接设备(未图示)是否运行正常,从而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安全有效地传输电源信号。所述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包括设有所述对接孔和对接腔14的第一绝缘本体51以及位于第一绝缘本体51后端的第二绝缘本体52。所述电源端子包括分别传输正极电源信号和负极电源信号的第一电源端子21和第二电源端子22,每一电源端子包括用以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52上的固持部201以及自固持部201向前凸伸入第一绝缘本体51所述对接孔内的接触部202。所述电路板3设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52上的基部31以及自基部31向前延伸凸伸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51对接腔14的对接舌板33。具体的,所述对接孔为圆筒状,所述电源端子接触部202为圆柱状。如此设置,所述对接孔内设有围绕所述接触部202的环状空间,可用以对接圆筒状的对接连接器电源端子(未图示);且所述电连接器100圆柱状电源端子相较于细长型的端子能够承受较大的电流传输负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筒状对接孔也可以为方筒状或其他类型的筒状。所述对接孔包括一字排开的第一对接孔11、第二对接孔12及第三对接孔13,所述第一对接孔11为空置的预留对接孔,所述第二对接孔12和第三对接孔13分别用以收容第一电源端子21和第二电源端子22的接触部20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孔11内空置,所述第二对接孔12内收容有负极电源端子接触部202,所述第三对接孔13内收容有正极电源端子接触部20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位置也可进行变换,而所述第一对接孔11内也可收容相应的其他端子(未图示)接触部202。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100可用以传输电源信号。所述第三对接孔13位于对接腔14内,且位于第二对接孔12和对接舌板33之间。如此设置,可防止对接连接器上下反插,使所述电连接器具有良好的防呆作用;且使所述对接腔14具有较大的空间来对接对接连接器的突起状插接头(未图示)。所述对接腔14形状为D型。如此设置,可进一步防止对接插头上下反插,且更易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所述第一对接孔11与第二对接孔12上端切线位置一体相连。如此设置,可使所述第一对接孔11与第二对接孔12结构更稳固,不易在频繁使用时发生歪斜甚至断裂等情况,且便于制造成型。所述对接舌板33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如此设置,可使所述电连接器10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宽度,符合电连接器100小型化趋势。所述电路板3未连接线缆4,所述电路板3上设有用以发出信号确认对接设备状况和/或供对接设备读取IC信息的电子元器件32。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时,对接设备可读取电路板3上的IC信息,匹配可以启动;电路板3上的电子元器件32也会发出信号确认对接设备状况,如设备状况良好可以启动。所述电源端子后端分别连接有线缆4,所述线缆4自远离电路板3的一侧向下延伸。如此设置,所述线缆4传输电流时较为远离所述电路板3,可减少由于电流传输形成的热量或电磁干扰对电子元器件32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延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源端子以及位于电源端子旁侧的侦测电路板,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用以插接对接连接器的筒状对接孔及对接腔,所述电源端子包括位于对接孔内的接触部,所述电路板设有位于对接腔内的插接舌板,所述插接舌板上设有暴露于对接腔的金手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源端子以及位于电源端子旁侧的侦测电路板,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用以插接对接连接器的筒状对接孔及对接腔,所述电源端子包括位于对接孔内的接触部,所述电路板设有位于对接腔内的插接舌板,所述插接舌板上设有暴露于对接腔的金手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孔为圆筒状,所述电源端子接触部为圆柱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孔包括一字排开的第一对接孔、第二对接孔及第三对接孔,所述第一对接孔为空置的预留对接孔,所述第二对接孔和第三对接孔分别收容正负极电源端子的接触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中海苏连科张宁吕伟
申请(专利权)人: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