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轮谕专利>正文

一种救生助浮器启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33516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0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救生器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救生助浮器启动结构,它包括下壳,该下壳上方设置有主体,该主体左侧设置有转轴,该转轴上铰接有转轴把手,该主体内设置有顶针,该顶针上设置有顶针防水圈,该顶针的针头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主体内右侧设置有气瓶配合螺牙槽口,该气瓶配合螺牙槽口连接有可拧旋的气瓶,该气瓶右侧有气瓶套,该气瓶套拧旋固定在主体上;所述主体一侧设置有气囊盒子;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更快更容易开启气瓶、提高防漏气性能,并且由于使用橡胶或乳胶材料制作气囊袋,缩小了体积,可与常用的各容量气瓶相兼容,降低了产品成本,极大提高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救生器材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救生助浮器启动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充气式救生衣或其它充气式救生器材,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动充气式的结构,另一种为口吹式的结构;其中自动充气式结构的产品,大多是配有一气体高压气瓶,并配合相对的启动结构以开启气瓶的封口,从而达到自动充气的目的。上述结构的救生设备存在如下问题:传统的救生设备采用的撞针一般是单面斜切式的和中空侧漏式的。在开启装置时,这两种撞针与气瓶的瓶口接触面比较大,锋利性不够强,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需要用更大的力气和更长的时间才能开启装置。第二是传统的救生设备上的气囊一般采用双阀门,即一个管进气、一个管排气,增加了漏气的可能性和影响产品充气状态下的使用时长。第三是传统的救生设备上的放气操作往往只需一个步骤,在使用状态下存在安全隐患。第四是传统的气囊袋采用复合布料制作,体积大,针对不同容量气瓶使用时,要使用不同尺寸的复合布料气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一种救生助浮器启动结构 ,它采用高速钢材制作撞针、防漏气的单向阀门进行充放气以及使用橡胶或乳胶类材料制作的气囊袋;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更快更容易开启气瓶、提高防漏气性能,并且由于使用橡胶或乳胶材料制作气囊袋,缩小了体积,且可与常用的各容量气瓶相兼容,降低了产品成本,极大提高使用安全性。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救生助浮器启动结构,它包括下壳,该下壳上方设置有主体,该主体左侧设置有转轴,该转轴上铰接有转轴把手,该主体内设置有顶针,该顶针上设置有顶针防水圈,该顶针的针头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主体内右侧设置有气瓶配合螺牙槽口,该气瓶配合螺牙槽口连接有气瓶,该气瓶的瓶口拧旋在气瓶配合螺牙槽口上,该气瓶右侧设置有气瓶套,该气瓶套拧旋固定在主体上;所述主体一侧设置有气囊盒子,该气囊盒子内设置有气囊袋子,该气囊袋子上设置有气嘴,该气嘴上设置有气嘴防水圈,该气嘴上设置有单向阀门,该单向阀门气嘴和气瓶的瓶口在同一气道上。进一步地,所述顶针的材料为高速钢材。进一步地,所述单向阀门是防漏气单向阀门。进一步地,所述气囊袋子的材料为橡胶或乳胶。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救生助浮器启动结构 ,它采用高速钢材制作撞针、防漏气的单向阀门进行充放气以及使用橡胶或乳胶类材料制作的气囊袋;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更快更容易开启气瓶、提高了防漏气性能,并且由于使用橡胶或乳胶材料制作气囊袋,缩小了体积,且可与常用的各容量气瓶相兼容,降低了产品成本,极大提高使用安全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气囊盒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打开转轴把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气囊打开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2、转轴把手;3、转轴;4、下壳;5、顶针;6、顶针防水圈;7、复位弹簧;8、气瓶配合螺牙槽口;9、气瓶套;10、气瓶;11、单向阀门;12、气嘴防水圈;13、气嘴;14、气囊袋子;15、气囊盒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救生助浮器启动结构,它包括下壳4,该下壳4上方设置有主体1,该主体1左侧设置有转轴3,该转轴3上铰接有转轴把手2,该主体1内设置有顶针5,该顶针5上设置有顶针防水圈6,该顶针5的针头上设置有复位弹簧7;所述主体1内右侧设置有气瓶配合螺牙槽口8,该气瓶配合螺牙槽口8连接有气瓶10,该气瓶10的瓶口拧旋在气瓶配合螺牙槽口8上,该气瓶10右侧设置有气瓶套9,该气瓶套9拧旋固定在主体1上;所述主体1一侧设置有气囊盒子15,该气囊盒子15内设置有气囊袋子14;该气囊袋子14上设置气嘴13,该气嘴13上设置有气嘴防水圈12,该气嘴3上设置有单向阀门11,该单向阀门11的气嘴与气瓶10的瓶口在同一气道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所述顶针5的材料为高速钢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所述单向阀门11是防漏气单向阀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所述气囊袋子14的材料为橡胶或乳胶。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中,本设计主要由中空三通主体、主体左侧有转轴连接其上方把手、主体右侧有气瓶套、气瓶套里面有高压CO2气瓶,下方有壳体固定腕带、主体一侧有气囊盒子及盒子内的气囊袋(袋子上有单向进气阀门)组成,可通过腕带佩戴在使用者手腕上。如图4、图5所示,本主体中间内空部位设置有撞针和撞针复位弹簧,撞针的针尖正对着高压CO2气瓶口,撞针与把手相接触,撞针的右边斜面对着气囊袋上的单向进气阀门芯。使用者只需要拉起主体上的把手,撞针就会刺穿高压CO2气瓶口,瓶内气体将在瞬间通过单向进气阀门芯进入到气囊袋内,气囊袋胀满继而从气囊盒子内爆出,气囊从而为使用者提供助浮作用。当不再使用产品时,使用者需要完成以下步骤才能放出气囊袋内的气体:1)扭出气瓶盖和气瓶;2)把把手拉到60度角,这时主体内的撞针斜面会把单向进气阀门芯向气囊内顶起,从而达到放气的目的;3)当一手把把手拉到60度角后,同时另一手按压气囊袋就可以将袋内的气体慢慢排出。排完气囊袋内的气体后,就可以将气囊袋重新折叠装回气囊盒子内,以便再次使用。本技术与传统的救生设备相比,有如下的优点:1)撞针:本设计的撞针采用超高硬度的高速钢材特制而成,其形状为主体前端为斜面,针头为尖头加气糟构成,其材料的超高硬度和特制的形状是本设计的关键点和保护点。正因为本设计的特制撞针,才使得其能更快更容易地开启气瓶,从而使产品达到更快充气的目的。目前市场上类似产品的撞针主要分为两类:单面斜切式的和中空侧漏式的,在开启装置时,这两种撞针与气瓶的瓶口接触面比较大,锋利性及大硬度不够强,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需要用更大的力气和更长的时间才能开启装置。2)阀门:本设计在气囊上采用救生衣的单向进气阀门进行充放气,其阀门芯特制成突出状,以配合本设计的放气原理,正因为此设计的关键点和保护点,使得本产品与类似产品在气囊防漏气方面区别开来,达到了更好的防漏气作用和使用体验。3)气囊放气:因本气囊的设计采用的是改进单向阀门,除了在正常情况下允许的漏气量之外,放气采用被动方式,而且是需要三个步骤才能完成,而类似产品往往只需要一两个步骤,在使用状态下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安全性不如本产品高。本技术所述的是一种救生助浮器启动结构 ,它采用高速钢材制作撞针、防漏气的单向阀门进行充放气以及使用橡胶或乳胶类材料制作的气囊袋;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更快更容易开启气瓶、特制撞针提高了防漏气性能,并且由于使用橡胶或乳胶材料制作气囊袋,缩小了体积,且可与常用的各容量气瓶兼容,降低了产品成本,极大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救生助浮器启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救生助浮器启动结构 ,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壳(4),该下壳(4)上方设置有主体(1),该主体(1)左侧设置有转轴(3),该转轴(3)上铰接有转轴把手(2),该主体(1)内设置有顶针(5),该顶针(5)上设置有顶针防水圈(6),该顶针(5)的针头上设置有复位弹簧(7);所述主体(1)内右侧设置有气瓶配合螺牙槽口(8),该气瓶配合螺牙槽口(8)连接有气瓶(10),该气瓶(10)的瓶口拧旋在气瓶配合螺牙槽口(8)上,该气瓶右侧有气瓶套(9),该气瓶套(9)拧旋固定在主体(1)上;所述主体(1)一侧设置有气囊盒子(15),该气囊盒子(15)内设置有气囊袋子(14),该气囊袋子(14)上设置气嘴(13),该气嘴(13)上设置有气嘴防水圈(12),该气嘴(3)上设置有单向阀门(11),该单向阀门(11)和气瓶(10)的瓶口在同一气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救生助浮器启动结构 ,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壳(4),该下壳(4)上方设置有主体(1),该主体(1)左侧设置有转轴(3),该转轴(3)上铰接有转轴把手(2),该主体(1)内设置有顶针(5),该顶针(5)上设置有顶针防水圈(6),该顶针(5)的针头上设置有复位弹簧(7);所述主体(1)内右侧设置有气瓶配合螺牙槽口(8),该气瓶配合螺牙槽口(8)连接有气瓶(10),该气瓶(10)的瓶口拧旋在气瓶配合螺牙槽口(8)上,该气瓶右侧有气瓶套(9),该气瓶套(9)拧旋固定在主体(1)上;所述主体(1)一侧设置有气囊盒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轮谕
申请(专利权)人:蔡轮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