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5667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7 0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油器,其包括具有空气的导入口的壳体和所述壳体内的多个膨胀室,通过将含有油分的空气通过所述导入口而导入所述壳体内并与撞击板撞击,从而从导入的空气分离出油分并对该油分进行回收。各膨胀室的横截面积比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积大。在所述膨胀室彼此之间设置有形成有节流孔的分隔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380010722.9(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3/055187),申请日为2013-02-27,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分油器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在通过了机器的空气中含有的油分分离的分油器。
技术介绍
卡车、公交车、建筑机械等车辆利用从与发动机直接连结的压缩机输送的压缩空气控制制动器和悬架等系统。该压缩空气中含有大气中包含的水分和对压缩机内进行润滑的油分。若包含该水分和油分的压缩空气进入各系统内,则导致生锈或橡胶构件(O型密封圈等)溶胀,成为动作不佳的原因。因此,在空气系统的压缩机的下游设置有用于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水分和油分的空气干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空气干燥器内设置有过滤器、硅胶及沸石等干燥剂。空气干燥器起到从压缩空气除去水分的除湿作用和通过除去已吸附在干燥剂中的水分并向外部排出而将干燥剂再生的再生作用。但是由于干燥剂再生时从空气干燥器排出的空气中与水分一同还含有油分,所以考虑到环境负荷,想到在空气系统的压缩机的下游设置分油器。撞击板方式的分油器通过使含有水分和油分的空气与设于壳体内的多个撞击板撞击而进行气液分离,从而从所述空气中回收油分,排出清洁空气(例如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9603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3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上述分油器的壳体内部被分隔壁分为一次室和二次室。在上述的分油器中,在一次室中油分几乎没有被分离出,含有油分的空气流入二次室,在二次室大量的油分被分离。因此,在上述的分油器中,二次室中比一次室中积存更多的油分。因此,寻求装置整体上能够分离大量油分的分油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置整体上能够分离大量油分的分油器。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中提供一种分油器,其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空气的导入口以及空气的排出口;以及所述壳体内的多个膨胀室。该分油器通过使含有油分的空气经由所述导入口而导入所述壳体内并与撞击板撞击,从而从导入的空气中分离出油分并对该油分进行回收。各膨胀室的横截面积比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积大。在所述膨胀室彼此之间设置有形成有节流孔的分隔壁。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案中提供一种分油器,其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空气的导入口以及空气的排出口;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撞击件。该分油器通过使含有油分的空气经由所述导入口而导入壳体内并与撞击件撞击,从而从导入的空气中分离出油分并对该油分进行回收。所述壳体还具备导入部,所述导入口形成在所述导入部并在所述壳体的水平方向开口。所述导入部的流路截面积比所述壳体的流路截面积小。在所述导入部上形成有限制已分离出的油分向所述导入口逆流的限制构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案中提供一种分油器,其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空气的导入口以及空气的排出口;膨胀室,其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使经由所述导入口导入的空气膨胀;收容构件,其在铅垂方向上与所述膨胀室连通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收容撞击件;以及排液积存部,其设于所述收容构件的下方。该分油器通过使含有油分的空气经由所述导入口而导入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撞击件撞击,从而从导入的空气分离出油分并对该油分进行回收。所述导入口以及所述排出口设于所述壳体的上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系统中的分油器的设置位置的框图。图2是表示图1的分油器的外部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分油器的内部结构的纵剖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的分油器的加热部的横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3的分油器的组装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图3的分油器的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3的分油器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纵剖放大图。图8是表示空气系统中的另一例的分油器的设置位置的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油器的外部结构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图9的分油器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图11是沿图10的11-11线的剖视图。图12是沿图10的12-12线的剖视图。图13是沿图10的13-13线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再一例的分油器的内部结构的横剖视图。图15是表示再一例的分油器的导入口附近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油器和空气干燥器的连接状态的图示。图17是表示图16的分油器的安装状态的图示。图18是表示图16的分油器的导入口和排出口的位置的俯视图。图19是表示图16的分油器的盖的内部的仰视立体图。图20是沿图18的20-20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7,说明分油器在空气干燥器的排气系统中具体化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卡车、公交车、建筑机械等车辆利用从压缩机1输送的压缩空气控制制动器和悬架等系统。因此,在空气系统的压缩机1的下游设置有用于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油水成分、提供干燥后的空气的空气干燥器2。在空气干燥器2内设置有干燥剂。空气干燥器2起到从压缩空气除去油水成分的除湿作用和除去已吸附在干燥剂中的油水成分并向外部排出而使干燥剂再生的再生作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干燥剂再生时从空气干燥器2排出的空气(净化空气)中与水分一同还含有油分,所以考虑到环境负荷,在空气系统的压缩机1的下游设置分油器3。特别是分油器3设置在空气干燥器2的排气系统中,从再生空气干燥器2内的干燥剂时排出的净化空气中分离出油水成分并回收。分油器3是撞击板方式的分油器,在其壳体内设置有供含有油水成分的空气撞击的多个撞击板。该撞击板方式的分油器3通过使含有油水成分的空气与撞击板撞击而进行气液分离,从而从空气中回收油分,排出清洁空气。如图2所示,分油器3具备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长方体状的壳体4。在壳体4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的正面5和背面6上分别形成有导入口14和排出口15。即、图2中,空气从左侧向右侧通过分油器3。另外,在底面16上的偏向背面6的部分形成有供排液排出的排液排出口17。在此,排液是指包含从空气分离出的油分和水分的液体。另外,在壳体4的上表面形成有开口部18。开口部18由长方形状的盖19封盖。在开口部18与盖19之间夹着覆盖开口部18的整个面的密闭片20。盖19、密闭片20和壳体4由多个螺栓20和螺母22紧固固定。盖19限制被收容在壳体4内的构件的移动。如图3所示,在壳体4内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设置有板状的分隔壁30。壳体4的内部被分隔壁30在水平方向上划分为偏向导入口14的一次膨胀室31和偏向排出口15的二次膨胀室32。一次膨胀室31和二次膨胀室32的横截面积分别形成得比导入口14的横截面积大。此处的横截面积相当于壳体4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因此,导入到膨胀室内的空气由于膨胀,所以其通过膨胀室的速度变慢。由于空气的通过速度变慢,进而使得饱和蒸气压降低。因此,油水成分容易凝集,油水成分的粒子的质量增加而容易与撞击板撞击。在分隔壁30的上部,在一处形成有贯通孔(节流孔)30a。由此,该分隔壁30利用节流孔30a作为控制空气从一次膨胀室31向二次膨胀室32流动的节流部起作用。另外,在分隔壁30的底面16附近的下部,在一处形成有连通孔33。连通孔33使从空气分离并回收了的排液在膨胀室31、32之间通过。另外,在壳体4内的分隔壁3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相对的一对撞击板34、35。上游侧的第一撞击板34具备从壳体4的底面16延伸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分油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油器,其用于回收空气干燥器从压缩空气中分离出的排液,该分油器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空气的导入口以及空气的排出口;以及所述壳体内的多个膨胀室,该分油器通过使含有油分的空气经由所述导入口而导入所述壳体内并与撞击板撞击,从而从导入的空气中分离出油分并对该油分进行回收,其中,各膨胀室的横截面积比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积大,在所述膨胀室彼此之间设置有形成有节流孔的分隔壁。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2.27 JP 2012-040580;2012.05.08 JP 2012-106861.一种分油器,其用于回收空气干燥器从压缩空气中分离出的排液,该分油器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空气的导入口以及空气的排出口;以及所述壳体内的多个膨胀室,该分油器通过使含有油分的空气经由所述导入口而导入所述壳体内并与撞击板撞击,从而从导入的空气中分离出油分并对该油分进行回收,其中,各膨胀室的横截面积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尾卓也湊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纳薄特斯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