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脉宽调制电路的逆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055834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7 0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脉宽调制电路的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逆变芯片U,变压器T,三极管VT1,极性电容C2,极性电容C19,极性电容C18,电阻R14,比较放大电路,电压检测电路,脉宽调制电路,以及分别与逆变芯片U的C1管脚和E1管脚以及变压器T相连接的压控振荡电路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提高逆变后的电压的耐压性和动态范围,并且能将逆变后的电压电流的中间零点偏移控制在0.5nA以内,从而确保了本发明专利技术输出的交流电压的稳定性;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能降低逆变时电压电流的泄露电流和损耗电流,并能抑制输出电流的异常波动,从而提高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负载能力,即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负载能力为额定负载的80‑9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脉宽调制电路的逆变系统
技术介绍
逆变系统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逆变系统广泛适用于空调、家庭影院、电动砂轮、电动工具、缝纫机、DVD、VCD、电脑、电视、洗衣机、抽油烟机、冰箱,录像机、按摩器、风扇、照明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上述的电子产品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对逆变系统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现有的逆变系统逆变后输出的交流电压不稳定;并且现有的逆变系统还存在的负载能力差的问题,即现有的逆变系统仅为额定负载的40-60%,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提供一种既能输出稳定的电压,又能提高负载能力的逆变系统是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逆变系输出的电压不稳定,负载能力差的缺陷,提供的一种基于脉宽调制电路的逆变系统。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脉宽调制电路的逆变系统,主要由逆变芯片U,变压器T,三极管VT1,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P极经电感L1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后与极性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逆变芯片U的C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逆变芯片U的REF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负极与逆变芯片U的DT管脚相连接、正极与逆变芯片U的REF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经电阻R2后与极性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4后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正极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9,N极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P极与极性电容C19的负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13,正极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负极经电感L2后与极性电容C19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8,负极经电阻R24后与逆变芯片U的VCC管脚相连接、正极与逆变芯片U的C2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7,一端与逆变芯片U的GN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4,分别与二极管D1的N极和逆变芯片U以及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比较放大电路,与逆变芯片U相连接的电压检测电路,串接在比较放大电路与电压检测电路之间的脉宽调制电路,以及分别与逆变芯片U的C1管脚和E1管脚以及变压器T相连接的压控振荡电路组成。所述极性电容C2的负极与逆变芯片U的+IN2管脚相连接后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分别与极性电容C17的负极和逆变芯片U的C1管脚相连接;所述压控振荡电路还分别与极性电容C18的负极和电压检测电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与稳压二极管D13的P极共同形成输出端。进一步的,所述脉宽调制电路由三极管VT9,三极管VT10,正极经电阻R26后与三极管VT9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7后与三极管VT9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0,N极与极性电容C20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极性电容C20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4,正极与三极管VT9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9后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1,一端与极性电容C21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感L3,P极经电阻R28后与三极管VT9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30后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5,一端与二极管D15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32,正极经电阻R31后与三极管VT10的基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22,正极与三极管VT10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23,以及一端与三极管VT10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23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33组成;所述极性电容C20的负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14的N极与比较放大电路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22的正极与二极管D15的P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作为脉宽调制电路的输出端并与电压检测电路相连接。所述比较放大电路由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N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负极经电阻R5后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P极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与逆变芯片U的-IN2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N极与逆变芯片U的PWM管脚相连接、P极经电阻R7后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负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正极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正极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P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以及一端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后接地的电阻R9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基极还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P极和N极共同形成输入端;所述三极管VT4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14的N极相连接、其基极与逆变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由三极管VT5,正极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8,P极与极性电容C8的负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0后与逆变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6,P极经电阻R11后与逆变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7,正极与逆变芯片U的CT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9,一端与逆变芯片U的R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12,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3后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以及负极与极性电容C10的负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0后与逆变芯片U的E2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组成;所述二极管D6的比较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9的正极还与逆变芯片U的RT管脚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10的负极还与压控振荡电路相连接。所述压控振荡电路由三极管VT6,三极管VT7,三极管VT8,场效应管MOS,P极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逆变芯片U的E1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8,正极经电阻R21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漏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6,正极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9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栅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5,负极经电阻R17后与三极管VT8的基极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2,P极经电阻R15后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8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9,负极与三极管VT8的集电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5后与变压器T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4,P极经电阻R23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变压器T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12,正极经电阻R18后与极性电容C14的正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8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3,N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脉宽调制电路的逆变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脉宽调制电路的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逆变芯片U,变压器T,三极管VT1,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P极经电感L1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后与极性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逆变芯片U的C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逆变芯片U的REF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负极与逆变芯片U的DT管脚相连接、正极与逆变芯片U的REF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经电阻R2后与极性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4后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正极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9,N极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P极与极性电容C19的负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13,正极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负极经电感L2后与极性电容C19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8,负极经电阻R24后与逆变芯片U的VCC管脚相连接、正极与逆变芯片U的C2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7,一端与逆变芯片U的GN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4,分别与二极管D1的N极和逆变芯片U以及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比较放大电路,与逆变芯片U相连接的电压检测电路,串接在比较放大电路与电压检测电路之间的脉宽调制电路,以及分别与逆变芯片U的C1管脚和E1管脚以及变压器T相连接的压控振荡电路组成;所述极性电容C2的负极与逆变芯片U的+IN2管脚相连接后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分别与极性电容C17的负极和逆变芯片U的C1管脚相连接;所述压控振荡电路还分别与极性电容C18的负极和电压检测电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与稳压二极管D13的P极共同形成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脉宽调制电路的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逆变芯片U,变压器T,三极管VT1,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P极经电感L1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后与极性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逆变芯片U的C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逆变芯片U的REF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负极与逆变芯片U的DT管脚相连接、正极与逆变芯片U的REF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经电阻R2后与极性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4后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正极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9,N极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P极与极性电容C19的负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13,正极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负极经电感L2后与极性电容C19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8,负极经电阻R24后与逆变芯片U的VCC管脚相连接、正极与逆变芯片U的C2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7,一端与逆变芯片U的GN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4,分别与二极管D1的N极和逆变芯片U以及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比较放大电路,与逆变芯片U相连接的电压检测电路,串接在比较放大电路与电压检测电路之间的脉宽调制电路,以及分别与逆变芯片U的C1管脚和E1管脚以及变压器T相连接的压控振荡电路组成;所述极性电容C2的负极与逆变芯片U的+IN2管脚相连接后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分别与极性电容C17的负极和逆变芯片U的C1管脚相连接;所述压控振荡电路还分别与极性电容C18的负极和电压检测电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与稳压二极管D13的P极共同形成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脉宽调制电路的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宽调制电路由三极管VT9,三极管VT10,正极经电阻R26后与三极管VT9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7后与三极管VT9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0,N极与极性电容C20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极性电容C20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4,正极与三极管VT9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9后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1,一端与极性电容C21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感L3,P极经电阻R28后与三极管VT9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30后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5,一端与二极管D15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32,正极经电阻R31后与三极管VT10的基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22,正极与三极管VT10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23,以及一端与三极管VT10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23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33组成;所述极性电容C20的负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14的N极与比较放大电路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22的正极与二极管D15的P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作为脉宽调制电路的输出端并与电压检测电路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脉宽调制电路的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放大电路由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N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负极经电阻R5后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P极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与逆变芯片U的-IN2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翰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