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卫斌鹏专利>正文

交流电无变升压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27758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9 1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流电无变升压电源,通过几个参数相同的电容器,在输入低压交流电为正半周时,此正半周电压对C1、C2、C3进行并联充电,在C1、C2、C3上充得的电压值约等于低压直流电的电压值;在输入低压直流电为负半周时,C1、C2、C3串联后对电容C4进行充电,在C4上充得的电压值约等于低压直流电电压的3倍,由P2输出,实现了交流电无变升压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电路中元件体积大、电能损耗大利用率低且变压器本身存在电磁干扰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变升压电路,具体为一种交流电无变升压电源
技术介绍
在电子电路应用中,如果想把低压交流电,变成此低压交流电电压几倍的直流电,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升压变压器升压,然后再用二极管整流得到所需要的高压直流电。这种电压变换方法简单实用,但它体积大比较笨重,电能损耗大利用率低,而且变压器本身就有电磁干扰,会对电路产生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干扰且电能转换利用率高的交流电无变升压电源。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交流电无变升压电源,包括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二极管D1、D2、D3、D4、D5、D6、D7、光耦U1、U2、U3、电容C1、C2、C3、C4、电阻R1、直流电输出端P2,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一端与光耦U1的输入端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光耦U1的输入端的另一端与直流电输出端P2的一端连接,光耦U1输出端一端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光耦U2输出端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一端与光耦U2的输入端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光耦U2的输入端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2输出端一端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光耦U3输出端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一端与光耦U3的输入端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光耦U3的输入端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3输出端一端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正极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3正极连接,二极管D4正极与电容C2另一端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5正极连接后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正极一端与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直流电输出端P2的另一端连接,负极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连接在直流电输出端P2之间,二极管D7的正极与低压交流输入端P1的另一端连接,负极与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本专利技术通过几个参数相同的电容器,在输入交流电的正半周时,低压交流电对电容器进行并联充电,在输入交流电的负半周时,电容器串联对负载放电,从而达到交流电无变升压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电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干扰且电能转换利用率高,节约了低压交流电升压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交流电无变升压电源,包括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二极管D1、D2、D3、D4、D5、D6、D7、光耦U1、U2、U3、电容C1、C2、C3、C4、电阻R1、直流电输出端P2,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一端与光耦U1的输入端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光耦U1的输入端的另一端与直流电输出端P2的一端连接,光耦U1输出端一端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光耦U2输出端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一端与光耦U2的输入端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光耦U2的输入端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2输出端一端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光耦U3输出端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一端与光耦U3的输入端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光耦U3的输入端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3输出端一端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正极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3正极连接,二极管D4正极与电容C2另一端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5正极连接后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正极一端与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直流电输出端P2的另一端连接,负极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连接在直流电输出端P2之间,二极管D7的正极与低压交流输入端P1的另一端连接,负极与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交流电分为正半周和负半周。当输入的低压交流电为正半周时,低压交流电对电容C1、C2、C3进行并联充电。三条充电途径为,①P1的上端开始→D1→C1→D2→P1的下端,②P1的上端开始→D3→C2→D4→P1的下端,③P1的上端开始→D5→C3→D6→P1的下端。此时二极管D7反向截止不会导通。当输入的低压交流电为负半周时,二极管D1至D6都反向截止不会导通。二极管D7开始导通,电流途径为,P1的下端→D7→R1→U1、U2、U3的触发输入端→P1的上端。此时光耦U1、U2、U3的输出端,在交流电负半周的触发下开始导通。U1、U2、U3的输出端导通后,构成了C1、C2、C3的串联放电回路。电容C1、C2、C3的放电途径为,从C4的负极开始→C3→U3的输出端→C2→U2的输出端→C1→U1的输出端→C4的正极。这样在交流电负半周时,C1、C2、C3上充得的电串联后对电容C4进行放电,并由P2输出直流电。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交流电无变升压电源的应用原理为,在输入低压交流电为正半周时,此正半周电压对C1、C2、C3进行并联充电,在C1、C2、C3上充得的电压值约等于低压直流电的电压值;在输入低压直流电为负半周时,C1、C2、C3串联后对电容C4进行充电,在C4上充得的电压值约等于低压直流电电压的3倍,由P2输出,实现了交流电无变升压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交流电无变升压电源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流电无变升压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二极管D1、D2、D3、D4、D5、D6、D7、光耦U1、U2、U3、电容C1、C2、C3、C4、电阻R1、直流电输出端P2,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一端与光耦U1的输入端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光耦U1的输入端的另一端与直流电输出端P2的一端连接,光耦U1输出端一端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光耦U2输出端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一端与光耦U2的输入端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光耦U2的输入端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2输出端一端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光耦U3输出端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一端与光耦U3的输入端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光耦U3的输入端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3输出端一端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正极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3正极连接,二极管D4正极与电容C2另一端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5正极连接后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正极一端与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直流电输出端P2的另一端连接,负极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连接在直流电输出端P2之间,二极管D7的正极与低压交流输入端P1的另一端连接,负极与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电无变升压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二极管D1、D2、D3、D4、D5、D6、D7、光耦U1、U2、U3、电容C1、C2、C3、C4、电阻R1、直流电输出端P2,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一端与光耦U1的输入端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光耦U1的输入端的另一端与直流电输出端P2的一端连接,光耦U1输出端一端与低压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光耦U2输出端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交流电输入端P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一端与光耦U2的输入端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光耦U2的输入端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2输出端一端与低压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卫斌鹏
申请(专利权)人:卫斌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