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技术

技术编号:13995415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5 0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其中,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包括:获取耳机插头插入所述耳机插座时,所述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导通所述耳机插座上的麦克风通路,否则,不导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通过在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再导通耳机插座上的麦克风通路,避免了耳机插拔过程中产生噪音和接触不良的风险,提升了检测的准确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
,特别是指一种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
技术介绍
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功能,用户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便捷。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播放音频文件或者视频文件成为休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数时候用户会使用耳机播放,一方面可以感受好的音质,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影响到其他人。但是,使用过程中,用户会发现,在耳机插入或者拔出耳机座的过程中,会听到明显的噪音。插入或者拔出所产生的噪音影响用户体验,同时频繁的噪音还会对用户的听力造成影响。具体的,产生噪音的根源在于:如图1所示,在耳机插入或拔出耳机座的过程中,耳机座的麦克风引脚接触到G段(接地段),耳机座的地引脚接触到R段(右声道段),这样加在麦克风上的MIC_BIAS(麦克偏置)电压就会在耳机的R声道形成回路,从而耳机的R声道就会产生噪音。MIC_BIAS电压越高,插拔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就会越大。针对这种情况,专利《耳机座本体、耳机插座、电子产品》公开了一种耳机插座,将检测弹片置于插座末端来提升插拔过程中的舒适性。但是,专利中的方案仍存在缺陷:耳机的顶端一般都较尖,接触面积小,容易存在接触不良的风险,同时耳机座在日常使用中,进入灰尘后,灰尘堆积在耳机座末端,会造成无法检测到耳机。由上可知,现有技术并未较好的解决移动智能终端在插入和拔出耳机过程中存在噪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解决现有技术中耳机插拔过程中产生噪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应用于终端,且所述终端包括耳机插座,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耳机插头插入所述耳机插座时,所述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导通所述耳机插座上的麦克风通路,否则,不导通。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耳机插座,还包括:传感器,用于获取耳机插头插入所述耳机插座时,所述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导通所述耳机插座上的麦克风通路,否则,不导通。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方案中,所述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通过在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再导通耳机插座上的麦克风通路,避免了耳机插拔过程中产生噪音和接触不良的风险,提升了检测的准确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耳机插头与耳机插座配合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耳机插头刚插入耳机插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耳机插头完全插入耳机插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终端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终端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终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中耳机插拔过程中产生噪音的问题,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具体如下: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应用于终端,且所述终端包括耳机插座,所述方法包括:步骤21:获取耳机插头插入耳机插座时,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第一预设位置优选为耳机插头插入后,与耳机插座接触的位置。第一预设位置优选为耳机插头的非连接端部(用于与耳机插座抵触连接的端部),第二预设位置优选为耳机插座的末端(耳机插孔的底部)。步骤22:在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导通耳机插座上的麦克风通路,否则,不导通(触发耳机插入中断,控制麦克偏置电压开始供电,否则,不供电)。第一预设值可以为耳机插头与耳机插座完全配合后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间的距离值。触发耳机插入中断可以说是使得加在麦克风上的偏置电压在耳机上形成回路。具体的,获取耳机插头插入耳机插座时,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步骤包括:通过设置于耳机插座上的传感器,获取耳机插头插入耳机插座时,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利用耳机插座上的传感器来获取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更具体的,通过设置于耳机插座上的传感器,获取耳机插头插入耳机插座时,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步骤包括:在设置于耳机插座上,且与耳机插座的左声道触点连接的检测脚,检测到耳机插头插入耳机插座与左声道触点连接时,通过设置于第二预设位置的传感器获取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在检测脚检测到耳机插头插入耳机插座时,利用传感器获取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考虑到实际应用,优选传感器为超声波传感器;当然可以采用其他能够获知距离信息的器件,比如红外线传感器等,在此不作限定。进一步,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还包括:在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断开所述耳机插座上的麦克风通路(触发耳机拔出中断,控制麦克偏置电压停止输出)。也就是,在耳机插头与耳机插座分离后,再切断偏置电压形成的回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预设位置优选为耳机插座的左声道触点所在位置,耳机插座的左声道段、右声道段、地段和麦克风段依次连接,且麦克偏置电压加在耳机插座的麦克风触点上。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针对现有移动智能终端在插入和拔出耳机过程中,存在的噪音问题,提供了一种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通过在耳机插座末端增加传感器(比如超声),来检测耳机插头是否完全插入,只有完全插入(小于触发距离),才会产生耳机插入中断,从而避免了在耳机插头还未完全插入,麦克偏置MIC_BIAS电压就在耳机通路上形成回路,进而消除插入噪音;拔出过程,当检测到耳机插头离开耳机插座末端一定距离(大于触发距离)时,断开MIC_BIAS电压,进而消除拔出噪音。上述方案解决了现阶段耳机插拔过程中产生噪音的问题,同时,避免了接触不良的风险,提升了检测的准确率。进一步以超声波传感器为例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插入过程: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检测耳机插头距离耳机插座末端的距离,当小于触发距离时,产生耳机插入中断,此时可以认为耳机插头已经完全插入,MIC_BIAS的电压在耳机通路上形成回路,通过耳机插头输出信号。其中的触发距离可以提前预设,为耳机插头完全插入状态下,耳机插头和耳机插座末端的距离。也就是,如图3所示的状态,耳机插入过程中,还未完全插入,此时不会触发耳机插入中断,即MIC_BIAS不会供电。这里的完全插入可以理解为:耳机插座的左声道、右声道、地和麦克风分别与耳机插头的L(左声道)、R(右声道)、G(地)、M(麦克风)相接触。如图4所示的状态,耳机完全插入插座,再产生耳机插入中断,MIC_BIAS供电,在耳机通路上形成回路,通过耳机头输出信号。具体如图3至图5所示,包括:步骤51:耳机插头插入耳机插座。步骤52:耳机插头接触左声道和检测脚1。步骤53:检测脚2启动,测量耳机插头和耳机插座底部间的距离。步骤54:判断距离是否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应用于终端,且所述终端包括耳机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耳机插头插入所述耳机插座时,所述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导通所述耳机插座上的麦克风通路,否则,不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噪声消除的方法,应用于终端,且所述终端包括耳机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耳机插头插入所述耳机插座时,所述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导通所述耳机插座上的麦克风通路,否则,不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耳机插头插入所述耳机插座时,所述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步骤包括:通过设置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传感器,获取所述耳机插头插入所述耳机插座时,所述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设置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传感器,获取所述耳机插头插入所述耳机插座时,所述耳机插头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耳机插座上的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步骤包括:检测到所述耳机插头插入所述耳机插座与左声道触点连接时,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传感器获取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为超声波传感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断开所述耳机插座上的麦克风通路。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