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93506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4 03:12
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收集装置,其中吸气装置通过排气管从试管内吸气,恒温装置保持试管的温度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由于试管内产生负压,进气管开始从进气口吸入外部空气,吸入的外部空气经滤网过滤后进入到试管内的溶液中,气体经过溶液后从排气管吸走并从出气口排出壳体。根据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收集装置,在人流密集或重要场所对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采集,用于对空气中生物恐怖致病菌或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监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一旦发生生物恐怖或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疫情流行,将对社会产生恐慌,传统的等待病人感染发病后再进行调查处置的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监测的面也是有限的。在航站楼、火车站、汽车站、医院、学校、监狱等人员密集的空间中采集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并进行监测分析可以快速有效发现可能存在的炭疽等生物恐怖或SARS、禽流感、鼠疫、结核杆菌等高危病原微生物。一旦发生生物恐怖事件或在举办重大活动期间也可以对峰会举办场所,体育场馆入口处等位置进行快速有效监测,以尽可能快的发现空气中的高危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其中呼吸道传播途径最隐蔽、最广泛,危害最大。如果能够将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悬浮粒子有效分离出来,并进行鉴定,就可以快速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导致的传染病的发生。这需要采集特定场所空气样本用于实验检测分析,但目前的采集方法多采用过滤膜,采集到的菌较少,不利于检测,或采用撞击式采样,属于惯性撞击,容易导致粒子滞留,达不到分析的目的,或水分子流失导致微生物干燥死亡,不利于后期检测分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长方形的壳体(2),壳体(2)外部具有固定装置(4),可将壳体(2)固定在监控场所的墙壁上,在壳体(2)的下部具有电源开关(3),用于打开或关闭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收集装置;在壳体(2)面向监控场所的一面具有进气口(1),在壳体(2)的顶部具有出气口(5),进气口(1)为具有较大直径的圆形入口,在该圆形入口内设置滤网(6),该滤网(6)能够有效阻挡灰尘和垃圾,但不影响病毒和细菌的通过;在进气口(1)的后部连通进气管(7),进气管(7)为L形,其下端插入到试管(10)的溶液中,其中试管(10)竖直放置在壳体(2)内部的一侧,其内部盛有溶液,经过前面过滤的空气...

【技术特征摘要】
1.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长方形的壳体(2),壳体(2)外部具有固定装置(4),可将壳体(2)固定在监控场所的墙壁上,在壳体(2)的下部具有电源开关(3),用于打开或关闭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收集装置;在壳体(2)面向监控场所的一面具有进气口(1),在壳体(2)的顶部具有出气口(5),进气口(1)为具有较大直径的圆形入口,在该圆形入口内设置滤网(6),该滤网(6)能够有效阻挡灰尘和垃圾,但不影响病毒和细菌的通过;在进气口(1)的后部连通进气管(7),进气管(7)为L形,其下端插入到试管(10)的溶液中,其中试管(10)竖直放置在壳体(2)内部的一侧,其内部盛有溶液,经过前面过滤的空气经过溶液时,细菌和病毒能够留在溶液中;试管(10)顶部具有塞子(11),用于密封试管(10)的端口,上述进气管(7)以及排气管(13)均穿过塞子(11)深入到试管(10)中;排气管(13)竖直设置,与进气管(7)平行,排气管(13)的端口位于试管(10)内的溶液的液面之上,经过前面过滤的空气经过可以从进气管(7)进入到溶液中,使得细菌和病毒能够留在溶液中,然后空气从排气管(7)的端口进入到排气管(13)中;在壳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