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板带轧制辊形设计
,特别是指一种双锥度工作辊及其辊形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热轧产品以热带冷、以薄为主已逐步成为发展趋势,这就对热轧带钢的断面轮廓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薄规格产品的边降控制及横向厚差控制,更是成为热轧高精度带钢生产板形控制的难点。现有的热轧控制手段,通过弯窜辊、轧辊交叉等,可以实现有效的二次凸度控制,但对边降区却无能为力。如何在带钢全宽范围实现有效的断面轮廓控制,实现边降与凸度的协调控制,实现高精度的超平材控制,是目前困扰热连轧技术研究领域的共性关键问题。目前,在板形控制领域特别是边降控制方面主要有以下方法:T-WRS边部减薄控制技术、T-WRS&C锥形工作辊横移与交叉技术、EDC轧辊技术、EDC冷却技术和ASR轧辊技术等。以上为目前主要的边部减薄控制技术,其中T-WRS、T-WRS&C、EDC轧辊技术和EDC冷却技术均用于冷轧,只有ASR技术是针对热轧设计的。T-WRS是由川崎制铁公司开发的锥形工作辊横移技术,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边部减薄控制技术。其采用单锥度工作辊,根据轧制带钢的钢种、宽度等不同规格进行工作辊横移,改变轧辊锥形段带钢的有效长度,从而达到减少带钢边部横向流动,控制边部减薄的目的。该方法较易实现,生产成本较低,四辊或六辊轧机均可使用,其核心技术在于锥度选择及通过板带断面形状和轧制条件确立工作辊横移位置,目前该技术多应用于冷连轧机边部减薄的反馈控制,即通过在冷连轧机组的出口处配置高分辨率的边部减薄测厚仪,并根据边部减薄的实测值来调整轧辊锥形段的有效长度值来控制断面厚差。T-WRS&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锥度工作辊,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的凸度控制段和两侧的边降控制段;工作辊的辊形曲线包括三段曲线,采用分段函数来表达,工作辊的辊形曲线方程为:y(x)=2aL1L2+h0-L12-L22+2L1L2x2+2aL13+2aL1L22+2L1h0-L12-L22+2L1L2x+aL14+aL12L22-L12-L22+2L1L2-LWR/2≤x<-L1ax2-L1≤x<L12aL1L2+h0-L12-L22+2L1L2x2-2aL13+2aL1L22+2L1h0-L12-L22+2L1L2x+aL14+aL12L22-L12-L22+2L1L2L1≤x<LWR/2,]]>式中:L1=Bmin/2‑Le,Le取100mm,单位为mm;L2=Bmin/2‑e1,e1取25mm,单位为mm;Bmin为带钢最小宽度,单位为mm;h0为常数,取值范围为0.005~0.01,单位为mm;LWR为工作辊辊身长度,单位为mm;x为轧辊辊身坐标,单位为mm;y(x)为轧辊辊形半径函数,单位为μm;a为二次曲线辊形参数,由带钢的出口目标凸度和轧机弯辊力调控能力来确定,单位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锥度工作辊,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的凸度控制段和两侧的边降控制段;工作辊的辊形曲线包括三段曲线,采用分段函数来表达,工作辊的辊形曲线方程为: y ( x ) = 2 aL 1 L 2 + h 0 - L 1 2 - L 2 2 + 2 L 1 L 2 x 2 + 2 aL 1 3 + 2 aL 1 L 2 2 + 2 L 1 h 0 - L 1 2 - L 2 2 + 2 L 1 L 2 x + aL 1 4 + aL 1 2 L 2 2 - L 1 2 - L 2 2 + 2 L 1 L 2 - L W R / 2 ≤ x < - L 1 ax 2 - L 1 ≤ x < L 1 2 aL 1 L 2 + h 0 - L 1 2 - L 2 2 + 2 L 1 L 2 x 2 - 2 aL 1 3 + 2 aL 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荃,王晓晨,孙友昭,徐冬,刘洋,何海楠,宋光义,雷奇瑛,梁治国,马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