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鳅苗种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26874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8 0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泥鳅苗种培育装置,包括培育底箱,铺设在培育底箱底部上表面的淤泥层,悬挂套设在培育底箱内的培育网箱,用于遮盖培育网箱的培育箱盖;其中,培育箱盖包括盖板、喂食装置、栖息网板;喂食装置包括漏斗形投料口及固设在投料口下端并与投料口连通的圆柱体通道;圆柱体通道内部中空,底端闭合,侧壁设有若干通孔;盖板竖直方向上设有一通孔;圆柱体通道穿过盖板上的通孔,投料口卡合在盖板上端面;圆柱体通道底部固定连接栖息网板。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培育装置的培育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在提高养殖密度的同时降低鱼苗的损伤,同时为苗种提供充足的开口饵料,提高泥鳅苗种培育期幼苗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泥鳅苗种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又具有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前景良好。由于环境污染及市场需求的扩大,天然泥鳅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庞大需要,人工养殖得到发展。在泥鳅养殖过程中苗种的成活率问题一直是养殖者关注的焦点,由于泥鳅幼苗在孵化后到15日龄左右有一个特殊的外腮期,裸露的腮丝极易受损或陷入池底淤泥中导致窒息而死,养殖者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养殖量,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导致幼苗相互争夺栖息场所,幼苗相互堆积损伤外腮;从而影响苗种的成活率。同时泥鳅苗种对开口饵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对数量有着较高的要求,摄食量不足都会引起苗种的生长迟缓。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泥鳅苗种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在提高养殖密度的同时降低鱼苗的损伤,同时为苗种提供充足的开口饵料,提高泥鳅苗种培育期幼苗的成活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泥鳅苗种培育装置,包括培育底箱,铺设在所述培育底箱底部上表面的淤泥层,悬挂套设在所述培育底箱内的培育网箱,以及用于遮盖所述培育网箱顶的培育箱盖;其中,所述培育箱盖包括盖板,喂食装置,栖息网板;所述喂食装置包括漏斗形投料口及固设在所述投料口下端并与所述投料口连通的多孔圆柱体通道;所述圆柱体通道内部中空,底端闭合;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培育箱顶部;所述盖板设有一通孔;所述圆柱体通道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投料口卡合在所述盖板上端面;所述圆柱体通道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栖息网板。进一步的,所述圆柱体通道下端所述栖息网板通过螺纹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上表面设有把手。进一步的,所述盖板设有观察口。进一步的,所述淤泥层上表面铺设有一层防尘网。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培育方法,利用所述培育装置进行泥鳅苗种的培育,其步骤如下:1)在所述培育底箱底部下表面铺设淤泥层,注入新水,施适当有机肥培育生物饵料;2)5到6天后将所述培育网箱悬挂套设在所述培育底箱内,将泥鳅苗放养到所述培育网箱内;3)将所述培育箱盖盖合在所述培育网箱上,泥鳅幼苗可以在栖息网板上附着休息,根据放养量及放养密度投放活体饵料,将饵料投入投料口,饵料进入圆柱体通道,活体饵料游过圆柱体通道侧壁上的通孔进入培育网箱内供幼苗捕食;4)观察苗种的成长情况,约一个月后泥鳅苗种体长长到约3到4cm左右即可进行分池培养。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泥鳅苗种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培育箱盖下端的栖息网板的设计,增大了单位面积养殖量的同时也扩大了苗种的生存空间,苗种不仅可以在培育网箱底部也可以在栖息网板上附着休息,避免了由于养殖密度太大苗种互相堆积,损伤外腮,同时苗种在培育网箱中活动,避免了陷入淤泥中损伤外腮或窒息死亡;培育网箱底部的淤泥层所培育的浮游生物、轮虫等为泥鳅苗种提供了开口饵料,喂食装置的设计则可以根据养殖情况人工补充投喂活体饵料,避免部分苗种摄食量不足影响生长。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培育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培育底箱;2-淤泥层;3-培育网箱;4-培育箱盖;5-盖板;6-喂食装置;7-栖息网板;8-投料口;9-圆柱体通道;10-把手。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的泥鳅苗种培育装置包括培育底箱1、铺设在培育底箱1底部上表面的淤泥层2,淤泥层2为泥鳅苗种提供轮虫等开口饵料、悬挂套设在培育底箱1内的培育网箱3,其中培育网箱3底部与淤泥层2之间有一段距离、用于遮盖培育网箱3的培育箱盖4;培育箱盖4包括盖板5,喂食装置6,栖息网板7;喂食装置6包括漏斗形投料口8及固设在投料口8下端并与投料口8相通的多孔圆柱体通道9;圆柱体通道9内部中空,底端闭合;盖板5盖合于培育网箱3顶部;盖板5设有一通孔;圆柱体通道9穿过盖板5上的通孔,投料口8则卡合在盖板5上端面;圆柱体通道9底部固定连接栖息网板7。圆柱体通道9下端与栖息网板7上通过螺纹连接。螺纹的设计方便了栖息网板7与喂食装置6之间的组装拆卸,方便清洗。盖板5上表面设有把手10及观察口。淤泥层2上表面铺设有一层防尘网。使用时,将喂食装置6下部的圆柱体通道9穿过盖板5上的通孔,投料口8则卡合在盖板5上端面,将栖息网板7及喂食装置6通过内外螺纹相互固定连接,组装成培育箱盖4,将培育箱盖4盖合在培育网箱3顶部,培育网箱3中的泥鳅苗种可以在栖息网板7上附着栖息,防止泥鳅苗种之间在培育网箱3底部互相堆积挤压;当泥鳅苗种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通过喂食装置6投放的饵料和淤泥层2所培育的饵料共同喂食泥鳅苗种,以保证苗种有充足的饵料,生长迅速。将轮虫等饵料倒入投料口8,进入多孔圆柱体通道9,饵料通过圆柱体通道9侧壁上的通孔游入培育网箱3中,泥鳅苗种则可以进行捕食。通过盖板5上的观察口随时观察泥鳅苗种的进食情况,根据需要调整投喂情况。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泥鳅苗种培育装置,包括培育底箱(1),铺设在所述培育底箱(1)底部上表面的淤泥层(2),悬挂套设在所述培育底箱(1)内的培育网箱(3),以及用于遮盖所述培育网箱(3)的培育箱盖(4),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箱盖(4)包括盖板(5),喂食装置(6),栖息网板(7);所述喂食装置(6)包括漏斗形投料口(8)及固设在所述投料口(8)下端并与所述投料口(8)连通的圆柱体通道(9);所述圆柱体通道(9)内部中空,底端闭合,侧壁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盖板(5)盖合于所述培育网箱(3)顶部;所述盖板(5)竖直方向上设有一通孔;所述圆柱体通道(9)穿过所述盖板(5)上的通孔,所述投料口(8)卡合在所述盖板(5)上端面;所述圆柱体通道(9)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栖息网板(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鳅苗种培育装置,包括培育底箱(1),铺设在所述培育底箱(1)底部上表面的淤泥层(2),悬挂套设在所述培育底箱(1)内的培育网箱(3),以及用于遮盖所述培育网箱(3)的培育箱盖(4),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箱盖(4)包括盖板(5),喂食装置(6),栖息网板(7);所述喂食装置(6)包括漏斗形投料口(8)及固设在所述投料口(8)下端并与所述投料口(8)连通的圆柱体通道(9);所述圆柱体通道(9)内部中空,底端闭合,侧壁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盖板(5)盖合于所述培育网箱(3)顶部;所述盖板(5)竖直方向上设有一通孔;所述圆柱体通道(9)穿过所述盖板(5)上的通孔,所述投料口(8)卡合在所述盖板(5)上端面;所述圆柱体通道(9)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栖息网板(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鳅苗种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体通道(9)下端所述栖息网板(7)通过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鳅苗种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建忠王洪营信广权何斌斌赵爱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鸿腾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