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泳镜。为提供一种毋须取下即可进行头带调整、使用方便的游泳用辅助装置,提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它包括由容设镜片的左、右镜框、头带及调整结构;左、右镜框的外侧设有结合座;调整结构包括底座、面盖、抵止臂、操作钮及挠性弧形板体;底座及面盖分别设有形成相互嵌卡第一、二卡体的侧壁;底座设有结合肋及枢接导杆的枢接座,导杆两侧形成导入口及导出口;抵止臂具有位于导入口及导出口抵止端;操作钮一端露出于面盖的侧壁,其另一端设有自由端位于抵止臂底缘的解扣臂;挠性弧形板体一端固接于操作钮的侧缘,其另一端固接于抵止臂的抵止端相对一侧;头带由导杆导入口穿入绕过导杆由导出口穿出,其相对于抵止臂的抵止端附近设有数条止动槽。(*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游泳用辅助装置,特别是一种泳镜。
技术介绍
泳镜使用中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穿戴时的头带调整。如众所周知,习知的泳镜设有供头带定位及调整长短的调整扣,调整扣的结构主要为提供两个供头带分别穿引固定的穿引孔。因而,调整时必须将泳镜由头上取下,于调整后再穿戴回头上。除此之外,头带为以抽动方式进行,因抽动调整的控制不易,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调整到所预期位置,因此,将泳镜从头上卸下穿上、穿上再卸下等来来回回数次的调整是经常有的事。且,最令人伤脑筋的是经过数次来回调整后还不一定能够调整到满意,是以,使用者对于习知头带的调整感到非常烦琐及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毋须取下即可进行头带调整、使用方便的泳镜。本技术包括由连接结构连接为一体的左镜框、右镜框、头带及调整结构;左、右镜框皆具有外、内表面及形成于外、内表面之间供镜片植入的收容槽;左、右镜框的外侧分别设有结合座;结合座具有至少一个借以组装调整结构的组装槽;调整结构包括底座、面盖、抵止臂、操作钮及挠性弧形板体;底座及面盖分别设有侧壁,并于侧壁相对应处设有可相互嵌卡的第一卡体及第二卡体;底座设有与左、右镜框上组装槽相组配的结合肋,底座上设有枢接座,并于枢接座上设有借以枢接导杆的枢接孔;导杆两侧形成供头带穿引的导入口及导出口;抵止臂收容于底座与面盖之间,其具有位于导入口及导出口附近的抵止端;操作钮设于底座与面盖侧壁之间,其一端露出于面盖的侧壁,其另一端设有自由端位于抵止臂底缘的解扣臂;挠性弧形板体设置于操作钮与抵止臂之间,其一端固接于操作钮的侧缘,其另一端固接于抵止臂的抵止端相对一侧,借以提供操作钮动作后的回复力;头带组设于底座与面盖之间并由导杆导入口穿入绕过导杆后经由导出口穿出,其相对于调整结构抵止臂的抵止端附近设有数条止动槽。其中操作钮枢设于抵止臂两侧。挠性弧形板体靠近抵止臂一端的底缘设有定位槽;底座上设有与定位槽相对应并借以供挠性弧形板嵌卡组装定位的定位杆。连接左、右镜框的连接结构为与左、右镜框一体成型的鼻架。连接左、右镜框的连接结构为与左、右镜框嵌卡组装的鼻架。左、右镜框的内表面共同一体成型有护垫。左、右镜框的内表面分别设有护垫。第一卡体为由底座侧壁向外倾斜形成的斜面,并于斜面的底缘设有抵扣面;第二卡体为由面盖相对应为斜面的第一卡体的扣合面,并于扣合面底缘设有与第一卡体斜面底缘抵扣面相对应并抵扣的倒勾面。操作钮解扣臂靠近抵止臂的抵止端。结合座上等距设有三个用于组装调整结构的方型组装槽。操作钮解扣臂的端部为利于推引抵止臂的斜面。由于本技术包括由连接结构连接为一体的左、右镜框、头带及调整结构;左、右镜框形成供镜片植入的收容槽;左、右镜框的外侧分别设有具组装槽的结合座;调整结构包括底座、面盖、抵止臂、操作钮及挠性弧形板体;底座及面盖分别设有形成相互嵌卡第一、二卡体的侧壁;底座设有结合肋及形成借以枢接导杆的枢接孔的枢接座,导杆两侧形成导入口及导出口;抵止臂具有位于导入口及导出口抵止端;操作钮一端露出于面盖的侧壁,其另一端设有自由端位于抵止臂底缘的解扣臂;挠性弧形板体一端固接于操作钮的侧缘,其另一端固接于抵止臂的抵止端相对一侧;头带由导杆导入口穿入绕过导杆后经由导出口穿出,其相对于调整结构抵止臂的抵止端附近设有数条止动槽。穿戴时,可先将头带初步固定在与头部相对应的长度,在穿戴于头上,在还未按压操作钮之前,头带上的止动槽被抵止臂的抵止端抵止,无法往导入口的方向移动,而仅能够往导出口移位,便可直接缓慢拉引头带使其逐渐迫紧头部至适当紧度,即可完成既舒适又便捷的穿戴;而当要重新调整时,不用取下泳镜便可直接以一手按压操作钮,抵止臂的抵止端被解扣臂往外推出一段距离,而此距离适可将抵止臂的抵压状态消除,便可以另一手拉动头带往导入口抽动,即可调松头带;尔后,再重新往导出口拉动头带,即可以微调适当紧度以与头部配合,即可于穿戴于头上后,便捷、直接地对头带长度进行松度或紧度调整,使得穿戴更为舒适。不仅毋须取下即可进行头带调整,而且使用方便,从而达到本技术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调整结构结构示意仰视图。图4、为图3中A-A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调整结构结构示意俯视图。图6、为图5中B-B剖视图。图7、为图5中B-B剖视图(操作钮被按压后)。图8、为本技术结构示意正视图(取下面盖)。图9、为图8中C-C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结构示意侧视图(取下面盖)。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8所示,本技术泳镜1包括左镜框2、右镜框3、调整结构4、护垫5、设有数条止动槽的头带及连设于左、右镜框2、3内侧的连接结构7。左、右镜框2、3内侧借由连接结构7连接为一体,而左、右镜框2、3皆具有外表面20、30及内表面21、31,并于外表面20、30与内表面21、31之间形成供镜片9植入的收容槽22、32。左、右镜框2、3的外侧分别设有结合座23、33,并于结合座23、33上等距设有三个用于组装调整结构4的方型组装槽24。如图1、图3、图4所示,调整结构4包括底座40、面盖41、抵止臂42、操作钮43及挠性弧形板体44。底座40及面盖41分别设有侧壁401、411,并于底座40及面盖41侧壁401、411相对应处设有可相互嵌卡的第一卡体及第二卡体。底座40上设有定位杆400。第一卡体为由底座40侧壁401向外倾斜形成的斜面402,并于斜面402的底缘设有抵扣面403。第二卡体为由面盖41相对应为斜面402的第一卡体的扣合面412,并于扣合面412底缘设有与第一卡体斜面402底缘抵扣面相对应并抵扣的倒勾面413,面盖41组装于底座40上时,借由扣合面412及倒勾面413嵌卡于底座40上的斜面402及抵扣面403上。底座40设有与左、右镜框2、3上组装槽24相组配的结合肋404及枢接座405,枢接座405上设有借以枢接导杆407的枢接孔406。如图9所示,导杆407两侧形成供头带6穿引的导入口408及导出口409。头带组装时为由导入口408穿入后绕过导杆407后经由导出口409穿出。抵止臂42、操作钮43及挠性弧形板体44呈三合一的一体式设置。抵止臂42收容于底座40与面盖41之间,其具有位于导入口408及导出口409附近的抵止端421。操作钮43组装收容于底座40与面盖41侧壁之间且枢设于抵止臂42两侧,并位于面盖41上的穿孔410内,且在组装后,操作钮43一端略微露出于面盖41的侧壁,借以供按压操控,其另一端设有自由端位于抵止臂42底缘的解扣臂431,解扣臂431的端部为利于推引抵止臂42的斜面。挠性弧形板体44设置于操作钮43与抵止臂42之间,其一端441固接于操作钮43的侧缘,其另一端442固接于抵止臂42的抵止端421相对一侧,借以提供操作钮43动作后的回复力。挠性弧形板44靠近抵止臂42一端的底缘设有与底座40上定位杆400相嵌卡的定位槽443,以供挠性弧形板44组装定位。如图1所示,护垫5为于左、右镜框2、3的内表面21、31共同一体成型,并用于提供与眼窝舒适接触效果。护垫5亦可分别设置于左、右镜框2、3的内表面。连接结构7与左、右镜框2、3一体成型的鼻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泳镜,它包括由连接结构连接为一体的左镜框、右镜框、头带及调整结构;左、右镜框皆具有外、内表面及形成于外、内表面之间供镜片植入的收容槽;左、右镜框的外侧分别设有结合座;结合座具有至少一个借以组装调整结构的组装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整结构包括底座、面盖、抵止臂、操作钮及挠性弧形板体;底座及面盖分别设有侧壁,并于侧壁相对应处设有可相互嵌卡的第一卡体及第二卡体;底座设有与左、右镜框上组装槽相组配的结合肋,底座上设有枢接座,并于枢接座上设有借以枢接导杆的枢接孔;导杆两侧形成供头带穿引的导入口及导出口;抵止臂收容于底座与面盖之间,其具有位于导入口及导出口附近的抵止端;操作钮设于底座与面盖侧壁之间,其一端露出于面盖的侧壁,其另一端设有自由端位于抵止臂底缘的解扣臂;挠性弧形板体设置于操作钮与抵止臂之间,其一端固接于操作钮的侧缘,其另一端固接于抵止臂的抵止端相对一侧,借以提供操作钮动作后的回复力;头带组设于底座与面盖之间并由导杆导入口穿入绕过导杆后经由导出口穿出,其相对于调整结构抵止臂的抵止端附近设有数条止动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丕林,
申请(专利权)人:江丕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