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带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926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束带调整装置,其特征是:该束带调整装置包括有:    一基座,具有一底座,其上设置调整座,所述底座的两侧设置二穿孔;    一调整座,设置于基座上,具有一座体,该座体两侧设孔,该孔的内侧设置滑动块,所述两滑动块间设置弹簧,所述座体上方设一按扣以控制所述滑动块;所述按扣下方与所述滑动块间设置互动构造;    一顶盖,盖置于所述调整座上,其两侧设孔,中间设一供所述按扣凸出的孔;    二束带,分别由所述基座的穿孔、所述调整座的孔及所述顶盖的孔穿出,以供拉伸;    通过对按扣的按压及对束带的拉伸,以形成束带对被束物体的调整松紧度的结构。(*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束带调整装置,尤指用以使蛙镜-包括潜水镜、游泳镜等,及蛙鞋等的束带作松开或固定的束带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游泳潜水等用的蛙镜,其束带是必备的构件,主要是将蛙镜束紧于眼部或鼻部等上,使水液不渗入其中。束带的松紧度除关系到水液是否渗入蛙镜内部外,若紧度不足,则容易于运动的过程中使蛙镜移位或脱落;若太紧,则令使用者感到不适。按目前公众使用头部戴具装置的情形多有所见,如头带、头盔、蛙镜、护目镜、头灯...等,可谓琳琅满目,不一而足,而这种头上戴具装置最主要的要求,除在于舒适与可调松紧度,也必须因应不同的头围,且须考究其整体的美感。以习知的潜水蛙镜为例,其束带调整装置是装置于蛙镜两侧,以供使用者于至少一侧进行松紧调整,这种方式因须分别于两侧调整,稍嫌不便,且两侧的″束带调整装置″需要若干构成装置,因而破坏了蛙镜两侧的造形。同时,两侧设置调整装置,使得潜水蛙镜的体积加大,也造成穿戴与携带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构造及造型简化并且操作简单的束带调整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束带调整装置包括有一基座,具有一底座,其上设置调整座,所述底座的两侧设置二穿孔;一调整座,设置于基座上,具有一座体,该座体两侧设孔,该孔的内侧设置滑动块,所述两滑动块间设置弹簧,所述座体上方设一按扣以控制所述滑动块;所述按扣下方与所述滑动块间设置互动构造;一顶盖,盖置于所述调整座上,其两侧设孔,中间设一供所述按扣凸出的孔; 二束带,分别由所述基座的穿孔、所述调整座的孔及所述顶盖的孔穿出,以供拉伸;通过按扣的按压及对束带的拉伸,以形成束带对被束物体的调整松紧度的结构。其中,所述的基座是经一基孔的贯穿,且翼片对应设置翼孔,并经一基栓贯穿连结。其中,所述的基座与调整座结合成一体。其中,所述的按扣侧面具有单边开口的凹沟,且所述的顶盖上具有相对的凸出块。其中,所述的按扣下方设置若干具有斜面状的脚状体,且所述滑动块上具有相对的斜面。其中,所述的滑动块上具有压制束带的构造。其中,所述的滑动块上具有供所述束带的棘齿状突起卡扣的构造。其中,所述的二束带可连结成单一束带。采用本技术束带调整装置,可有效地装设于头部后方,免除习知的设于两侧的加大体积现象,并大大地增加了造形设计的空间,且经由简单的按压动作即可进行头带松紧的操作,本技术可适用的,包括不限于潜水蛙镜,护目镜,蛙鞋乃至于头灯等,并且使用操作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束带调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束带调整装置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束带调整装置的按扣未下压时的纵向断面图;图4为本技术束带调整装置的按扣下压时的纵向断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如图1、图2所示,束带主要包括一基座10、一调整座20、二滑动块30、一按扣40、一顶盖50及束带60等。基座10是用以设置在脑后勺位置,其底面,即穿戴时贴合头部面以弧形为佳,其材质可选用柔韧服贴物制成,于基座10上设置调整座20,基座10上方的两侧各设置一定位用穿孔11,基座10上方设二凸起12,于该二凸起12的中间非局限相对处设置相对的轴孔13,提供一基栓14穿置。调整座20是为一盒状体结构,其上方用以设置二滑动块30等,并供束带60穿过;调整座20包括一座体21,座体21两侧向下设孔22,调整座20的两侧设置垂直向的翼片23,于两翼片23上开具一对应于前述轴孔13的孔231,凭借基栓14穿过轴孔13与孔231使座体21结合于基座10上。滑动块30为设置在座体21内的构件,具有互相面对的两个块体,通过对按扣40的操作来控制束带60是否被固定;滑动块30的构成具有斜向面31及扣掣凸缘32;斜向面31供按扣40的操控使滑动块30可在预设的路径上运动;扣掣凸缘32是供压掣束带60之用,该凸缘32在扣掣束带60时,使束带60无法退回成松弛状态。互相面对的两个滑动块30间设置弹簧33或相关构件。按扣40为具有若干斜面41的脚状体、一按压部42及一凸销43、按扣40的外表设置若干单边开口的凹沟43;按扣40的斜面41与滑动块30的斜向面31互相对应,使按扣40能控制滑动块30运动;凸销43与凸销24间设置一弹簧25;凹沟43与顶盖50的凸出块53配合。顶盖50与调整座20结合成一体,顶盖50的构成包括一个约在中央位置的孔51、两个在孔51两侧的孔52。孔51提供按扣40向上设置,孔51于与凹沟43的互相对应位置上设置若干凸出块53,凸出块53恰位置于凹沟43内,当按扣40下压时,凸出块53使按扣40稳定向下运动,当按扣40上升至预设位置时,凸出块53则卡掣在单边开口的凹沟43的终止端,形成定位。束带60上具有若干棘齿状突起61,这些突起61与滑动块30的凸缘32可以呈至少单向卡掣的构成;束带60也可以为其它构成型态,可与滑动块30形成卡掣的目的。束带60由穿孔11穿入,由二凸起12之间向上穿过调整座20的孔22,再向上穿过顶盖50的孔52;穿出后的调带可供人拉动。上述的束带60可为双条式或尾端相连的单条式构造。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按扣40未下压时的状态,弹簧33使两滑动块30呈向外推出的趋势,滑动块30的凸缘32位于束带60的棘齿状突起61之间,使束带60无法向下移动成松弛状态,即束带60维持在所调整的紧定状态;并由于两滑动块30响外推出,滑动块30的斜向面31使按扣40的斜面41呈向上的趋势。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按扣40下压时,按扣40的斜面41压迫滑动块30的斜向面31,使两滑动块30呈向内移动的趋势,此时,弹簧33受压缩,而滑动块30的凸缘32脱离束带60的棘齿状突起61之间,使束带60呈可向下趋势,此时,人可作拉紧束带60的动作,以调整束带60的紧定度。当按压按扣40的压力消失时,弹簧33的回复力使两滑动块30向外移动,滑动块30的斜向面31压迫斜面41而迫使按扣40向上,使按扣40回复图3所示状态。换言之,当欲使束带60束紧于头部时,可由单指向下按压按扣40,再由另一只手向外拉动束带60至所希望的松紧度,此时,放松对按扣40的按压,按扣40因其斜面41被压迫而上升,滑动块30的凸缘32位于束带60的棘齿状突起61之间,则束带60即自动被扣紧在其所处的状态。调整座20是设置于基座10上的结构,其设置构造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其基座10主要是使能因应于头形的变化,而调整座20则是提供调整功能的施行;两者甚至可直接由单一构体形成的。所称束带60是与所称滑动块30作相互的对应动作,即凭借滑动块30是否压迫束带60,而使束带60形成被锁定或扣合等动作,其两者之间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实施例。所以,经由本技术的实施,其可有效地装设于头部后方,免除习知的设于两侧的加大体积现象,并大大地增加了造形设计的空间,且经由简单的按压动作即可为头带松紧的操作,实属调整装置的一大突破,且前已述及的,本技术可适用的,包括唯不限于潜水蛙镜,护目镜,蛙鞋乃至于头灯等,堪称开拓调整装置的新领域。上述所揭示的仅为一种实施例的构造,其中相关构件的结构可作更改,只要其仍可达成相关功能,即应属本技术的范畴,换言之,其并不被局限于所述实施例。本技术所揭示的,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志诚
申请(专利权)人:诚加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