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双向补偿装置的供水装置,解决了高层建筑供水装置需要配合电路实现恒压控制的问题,其包括与自来水管网连接的稳流补偿器,稳流补偿器分为常压腔和增压蓄能补偿腔,两者之间设置有水压调整模块,水压调整模块包括有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以及一个增压装置,第一液控单向阀连接于常压腔与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且开口朝向增压蓄能补偿腔设置,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控制口连通增压蓄能补偿腔的出口,增压装置设置于第一液控单向阀与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第二液控单向阀连接于常压腔与用户供水网之间,且其开口朝向用户供水网设置,其控制口连通常压腔的出口,无需控制控制电路就可达到对用户供水网的恒压调控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层建筑供水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具有水压双向补偿功能的高层建筑物供水压力补偿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内的高层建筑不断增多,对于高层建筑内的供述系统的研究日益增多。高层建筑物内一般将1至17层称为低层区,18至35层称为中层区,36层开始称为高层区,在对中高层区供水时,一般需要二次加压。
目前,较为常见的为储水箱或蓄水池方式,将自来水管网与用户网进行隔离,从而对用户供水中不会对自来水管网产生负压影响,但是,采用蓄水箱的方式需要在建筑物内单独设置水箱,不仅占用较大的建筑面积,并且由于蓄水箱本身的容积的限制,需要频繁的开启水泵对蓄水箱进行补水,并且,这种加压供水方式由于蓄水箱的设置,很容易造成水的污染;如图1所示,还有一种较为先进的二次增压方式为多级接力恒压供水系统,即利用前述的三个区的分区方式,在每个区的底部分别安装单级变频恒压供水设备,然后将三套设备级联构成,这种多级接力式的恒压供水系统在缺水或者检修时启动和关闭时,需要严格按照三级的顺序进行,否则很容易造成水泵的非正常停机现象。
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日为2014.12.17、申请号为201410788744.4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采用水喷射泵的无水箱高层建筑供水方法及供水装置,其主要技术原理是利用三级分区的方式,利用变频水泵直接向36层开始的高层区射流供水,并从这部分高压水流中单独引出一股作为低层区以及中层区的喷射泵的工作流体,将这一部分的高压水的压力转变为动能,并将引至贮水池的引射水以高压的形式喷射至中层区和低层区,这样的二次增压的形式解决了变速水泵并列供水方式设备费用较大,而变速水泵减压阀供水方式通过减压阀来降低中低区的压头,水泵的运行动力费用高的问题。对比文件1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旦贮水池出现缺水,即自来水管网水量不足时,水泵会出现停机现象,严重影响了用户网,造成用户网水压不稳,给用户造成不便。
并且,对比文件1中解决高层建筑供水的恒压问题的方法为单向形式的压力补偿,其面向的是对用户一方的出水压力,即稳定的是输出水压,但是,一旦出现自来水供水网的水量、水压不稳或者低于使用需要时,对比文件1的方法均无法对其进行补偿,此时会出现自来水管网内出现负压现象。
申请日为2014.12.22、申请号为201410801701.5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以下称为对比文件2)中公开了一种双腔式恒压供水设备,其技术要点是在供水系统内增加一个高压腔和一个稳流补偿器,其中高压腔的作用类似一个蓄能器,在用水低峰期内,直接停止水泵,将高压腔的压力释放出来进行供水。对比文件2中设置的稳流补偿器可以防止自来水管网内出现负压现象,但是,高压腔的水压的建立需要配合连接在稳流补偿器与高压腔之间的增压泵实现,但是增压泵的启动时机需要根据供水压力进行调整,因此,对比文件2中的技术方案想要实现增压泵的自动启闭就必须配合大量的复杂逻辑控制电路,这在高层供水系统中使用十分不方便,并且,后期的检修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应用于高层建筑供水系统中进行双向补偿,且无需配合逻辑控制电路的带有双向补偿装置的供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双向补偿装置的供水装置,包括与自来水管网连接的稳流补偿器,所述稳流补偿器相互分隔为常压腔和增压蓄能补偿腔,所述常压腔连接至用户供水网,所述常压腔与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还设置有水压调整模块,所述水压调整模块包括有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以及一个增压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连接于常压腔与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且开口朝向增压蓄能补偿腔设置,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控制口连通增压蓄能补偿腔的出口,所述增压装置设置于第一液控单向阀与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
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连接于常压腔与用户供水网之间,且其开口朝向用户供水网设置,其控制口连通常压腔的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增压蓄能补偿腔是本技术中起到进水压力补偿的核心部件,其补偿的对象是常压腔的输出水压,其内存储的水压也来自常压腔的出口,因此,要实现增压蓄能补偿腔的恒压作用,其主要有两个必要过程,一是对自身进行水压存储,二是在常压腔的出水口压力过低时,将内部水压释放实现补压。本方案中,第一个过程的实现依赖于第一液控单向阀和增压装置配合实现,由于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控制口连通至增压蓄能补偿腔的出口,因此,当增压蓄能补偿腔内的压力降低至低于常压腔压力时,第一液控单向阀的阀口打开,此时常压腔内的水流经第一液控单向阀打开的阀口、并经过增压装置的增压作用将压力水存储至增压蓄能补偿腔内进行存储;同理,第二液控单向阀的控制口连通至常压腔的出水口处,因此,当这个水压低于增压蓄能补偿腔内存储的水压时,第二液控单向阀阀口打开,增压蓄能补偿腔内的压力补偿至常压腔的出水口处,保证用户供水网得到的水压恒定。
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常压腔上设置有用于定期清理常压腔的排污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常压腔内会持续有水存储于其中,并且其液位也有一定要求,这就难免造成常压腔内杂质堆积,影响用户供水网内流动的水质,通过排污阀的设置,可以定期的对常压腔进行排污清理,保证用户供水网内的水的洁净程度。
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常压腔与用户供水网之间还设置有两条并联的进水管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城市供水网相关规定,要求用户供水网的供水设备保证一用一备,即两套并联设备以择一方式进行工作,也就是本技术中的两条进水管路的形式,当其中的一条进水管路出现故障时,另一条进水管路工作,可以降低用户供水网的停水检修概率。
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管路包括有两个水泵以及连接于两个水泵之间的单向阀,所述两个水泵以并联的方式连接并受同一电机驱动,所述单向阀连接于所述两个水泵的出口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泵的泵送压力直接影响用户供水网得到的水压,因此,水泵的出口恒压控制十分必要,采用两个水泵并联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稳定用户供水网的供水压力,并且,采用双水泵并联的形式,减小了对稳流补偿器的容积要求。
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管路上还设置有蓄能器,所述蓄能器的出口连接至单向阀的进液口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双泵并联时,一旦进水流量间歇式的较少时,容易出现水泵空转的形式,在单向阀的入口处增压一个蓄能器,当来自常压腔的水流量较小时,蓄能器内的水通过单向阀流出,防止水泵的空转产生的干摩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水压调整模块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进水管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1、自来水进水网;2、稳流补偿器;3、水压调整模块;4、进水管路;5、用户供水网;6、排污阀;21、增压蓄能补偿腔;22、常压腔;31、第一液控单向阀;32、第二液控单向阀;33、增压装置;311、第一控制口;321、第二控制口;41、水泵;42、单向阀;43、蓄能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带有双向补偿装置的供水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有自来水进水管网1以及用户供水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双向补偿装置的供水装置,包括与自来水管网连接的稳流补偿器,其特征是:所述稳流补偿器相互分隔为常压腔和增压蓄能补偿腔,所述常压腔连接至用户供水网,所述常压腔与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还设置有水压调整模块,所述水压调整模块包括有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以及一个增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连接于常压腔与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且开口朝向增压蓄能补偿腔设置,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控制口连通增压蓄能补偿腔的出口,所述增压装置设置于第一液控单向阀与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连接于常压腔与用户供水网之间,且其开口朝向用户供水网设置,其控制口连通常压腔的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双向补偿装置的供水装置,包括与自来水管网连接的稳流补偿器,其特征是:所述稳流补偿器相互分隔为常压腔和增压蓄能补偿腔,所述常压腔连接至用户供水网,所述常压腔与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还设置有水压调整模块,所述水压调整模块包括有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以及一个增压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连接于常压腔与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且开口朝向增压蓄能补偿腔设置,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控制口连通增压蓄能补偿腔的出口,所述增压装置设置于第一液控单向阀与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
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连接于常压腔与用户供水网之间,且其开口朝向用户供水网设置,其控制口连通常压腔的出口。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立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盈润丰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