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断面隧道人员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及控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869269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0 0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断面隧道人员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及控烟系统,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与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在扇形逃生通道内交替相接,在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内相接的双向楼梯间内的控烟系统,在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内的侧壁和洞门上相接的滑梯间内的控烟系统,扇形逃生通道内设置连接上下层互为逃生的逃生双向楼梯间,双向楼梯间的阶梯与下层车道侧壁上的下层逃生门,双向楼梯间的阶梯与下层车道侧壁上的上层逃生门间设置上层前室,上层前室和下层前室有前室门洞,上层车道侧壁上的上层逃生门和下层车道侧壁上的下层逃生门是双向双开门,以期能使人员疏散变得更加高效、安全人员疏散,大大缩短逃生时间,减少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下断面隧道人员疏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下断面双层隧道人员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及控烟系统,适用于水下断面双层隧道火灾事故发生时人员逃生的紧急救援通道。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化交通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交通隧道被修建并投入使用,隧道火灾的防治与救援工作日益受到重视。隧道火灾,拥有与一般火灾相区别的特征和严重危害性,在相对狭小、封闭的隧道环境中会对其中的设施、被困人员造成相当大的破坏与威胁。由于隧道火灾的特殊性,交通隧道的人员疏散系统在隧道火灾救援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承载更多的交通量,其结构要求增大盾构隧道断面、修建大断面盾构隧道。近年来兴起的双层盾构隧道作为一种新式隧道结构并开始频繁出现在实际工程中。双层盾构隧道除了具有一般隧道空间相对封闭、烟气容易积聚的特征之外,火灾烟气容易通过上下层的联接通道在上、下层之间相互扩散而危及人员疏散,因其交通荷载大、净空间相对较小等原因,造成火灾事故情况下大断面双层隧道人员疏散存在很大的难度。目前,已有一些实例表明了一个良好的逃生系统的重要性。已公开专利“一种公铁合建盾构隧道的疏散通道布置结构”(申请号:201310752760.3)只对双层隧道疏散方式提供了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案并且没有更好的疏散通道结构,不能对双层隧道断面的具体人员疏散方面内容做更深一步的研究,最为重要的是尚未考虑在火灾发生集中区域一个楼梯道可能不会满足人员逃生需要的情况,这种情形下可能会导致人员逃生比较困难,容易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因此在隧道长度很长的情况下,在火灾发生时的人员疏散设计应比较普通水下隧道有所不同。针对目前这种逃生系统不成熟的形式,所以亟需一种人员疏散通道结构布置来缓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且尽量阻止火灾烟气会侵袭相邻未着火层隧道,造成更大灾害。综上所述,而水下断面隧道因上下层空间受限,会使其人员逃生疏散设计面临更大的困难。水下断面隧道,是隧道工程今后的发展重要方向之一,而且这种水下超大断面隧道,其上下层均有通行大型车辆的通行能力、合理的结构安排,是今后国内乃至世界隧道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对目前已有的人员疏散系统进行优化改进,以适应于水下断面隧道火灾情况下的人员逃生,是现在隧道建设首当其冲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一种水下断面隧道人员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及控烟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以期能使人员疏散的方式变得更加高效化、便捷化,结构合理、安全高效的人员疏散,因此火灾烟气不会在上、下层之间相互扩散蔓延,人员疏散快速,大大缩短逃生时间,减少人员的伤亡。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水下断面隧道人员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及控烟系统,由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双向楼梯间内的控烟系统和滑梯间内的控烟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与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在扇形逃生通道内交替相接(交替布置),在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内相接(交替布置)的双向楼梯间内的控烟系统,在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内的侧壁和洞门上相接(交替布置)的滑梯间内的控烟系统,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包括双向楼梯间、上层前室、上层逃生门、下层前室和下层逃生门,扇形逃生通道内设置连接上下层互为逃生的逃生双向楼梯间,双向楼梯间的第一级阶梯与下层车道侧壁上的下层逃生门间留2-5m,下层逃生门与墙体形成一个空间为下层前室,双向楼梯间的最后一级阶梯与下层车道侧壁上的上层逃生门间设置上层前室,上层前室和下层前室设有前室门洞,间距70-200m设置一组隧道的上层逃生门、下层逃生门,双向楼梯间的设置同疏散门设置相适配,下层车道侧壁上的上层逃生门和下层车道侧壁上的下层逃生门是双向双开门或者双向单开门,双向楼梯间内的楼梯(分为两段,两段楼梯高度低于上下层车道高度,其中楼梯净高4.2m,第一段净高2.7m,由18级高0.15m的楼梯构成;第二段净高1.5m,由10级高0.15m的楼梯构成,宽度为0.85m,向两个方向都布置有楼梯,两段楼梯由长度为1.2m的水平平台连接,沿隧道纵向每个双向楼梯间的间距为15-20m,隧道圆形盾构段横断面的面积为160-190m2。所述的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包括滑梯间、上层前室、上层逃生门、下层前室和下层逃生门,其连接关系是:扇形逃生通道内设置逃生滑梯间,滑梯间底部与下层车道侧壁上的下层逃生门间预留一段距离,约2m-4m,下层逃生门与墙体形成一个空间作为下层前室,滑梯间与下层车道侧壁上的上层逃生门间设置上层前室。上层前室和下层前室都设有前室门洞。隧道的上层逃生门、下层逃生门沿隧道纵向设置的个数,同滑梯间的设置相适配,根据隧道结构和交通量,一般70m-300m设置一组。下层车道侧壁上的上层逃生门和下层车道侧壁上的下层逃生门是常闭式单向双开门或者单开门;滑梯净高4m,正好连接上下两层的车道空间。双向楼梯间分别设有双向楼梯和单向滑梯两种结构,交替布置。所述的双向楼梯间内的控烟系统,包括在上层前室与双向楼梯间共用的墙壁上安装的正压风机,下层前室与双向楼梯间共用的墙壁上安装的正压风机和下层前室门洞上方设置的风幕机。其作用是:隧道内发生火灾,正压风机启动,对双向楼梯间前室送风,确保上层前室和下层前室中形成正压区域,避免隧道火灾烟气进入到疏散楼梯间中。隧道内乘客先逃生到前室中,再进入到双向楼梯间中,为进一步阻隔烟气,在下层前室门洞上方设置的风幕机。所述的滑梯间内的控烟系统,包括在上层前室与滑梯间共用的墙壁上安装的正压风机,下层前室与滑梯间共用的墙壁上安装的正压风机。其作用是:隧道内发生火灾,正压风机启动,对双向楼梯间前室送风,确保上层前室和下层前室中形成正压区域,避免隧道火灾烟气进入到疏散楼梯间中。隧道内乘客先逃生到前室中,再进入到双向楼梯间中,为进一步阻隔烟气,在下层前室门洞上方设置的风幕机。所述的隧道圆形盾构段横断面的面积为:160m2-190m2,所述的扇形逃生通道横截面积为:10m2-12.5m2。所述的双向楼梯间内的逃生楼梯分为两段,沿隧道纵向每个双向楼梯间楼梯与滑梯间隔布置并且其间距为15m-20m。所述的正压风机提供的隧道断面平均风速为:2-2.5m/s,且可以双向作用。所述隧道的上层逃生门、下层逃生门沿隧道纵向设置的个数,同双向楼梯间的设置的个数相适配,根据隧道结构和交通量,一般70m-200m设置一组。所述的下层逃生门和上层逃生门为常闭式双向双开门或双向单开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技术充分发挥了水下断面隧道的结构特点,利用合理的技术措施,且经济性较好,能有效服务于水下交通隧道的人员疏散与救援需要。(1)在人员疏散方面,上下层采用互为逃生模式。在上下层逃生楼梯设置前室,并安置正压风机,发生火灾后,风机对上、下层前室送风,保证前室处于正压状态,防止烟气进入前室和双向楼梯间,形成准安全区,也保证了火灾烟气不会在上、下层之间相互扩散蔓延。在前室和双向楼梯间交界处防火门的上方设置风幕机,从而在烟气意外进入前室的情况下保证疏散双向楼梯间内人员的生命安全,与正压风机形成双保险,保证了逃生环境的能见度良好、不被烟气侵袭等必要条件。一旦某一层发生火灾,能运用另一层未发生火灾的通道,高效、快速地疏散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下断面隧道人员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及控烟系统,由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5)、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6)、双向楼梯间内的控烟系统(17)和滑梯间内的控烟系统(18)组成,其特征在于: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5)与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6)在扇形逃生通道(1)内交替相接,在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5)内相接的双向楼梯间内的控烟系统(17),在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6)内的侧壁和洞门上相接的滑梯间内的控烟系统(18),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5)包括双向楼梯间(4)、上层前室(9)、上层逃生门(10)、下层前室(6)和下层逃生门(7),扇形逃生通道(1)内设置连接上下层互为逃生的逃生双向楼梯间(4),双向楼梯间(4)的第一级阶梯与下层车道(3)侧壁上的下层逃生门(7)间留2-5m,下层逃生门(7)与墙体形成一个空间为下层前室(6),双向楼梯间(4)的最后一级阶梯与下层车道(3)侧壁上的上层逃生门(10)间设置上层前室(9),上层前室(9)和下层前室(6)设有前室门洞(14),间距70-200m设置1组隧道的上层逃生门(10)、下层逃生门(7),双向楼梯间(4)的设置同疏散门设置相适配,下层车道(3)侧壁上的上层逃生门(10)和下层车道(3)侧壁上的下层逃生门(7)是双向双开门或者双向单开门,双向楼梯间(4)内的楼梯(13)分为两段,两段楼梯高度低于上下层车道高度,其中楼梯(13)净高4.2m,第一段净高2.7m,由18级高0.15m的楼梯构成;第二段净高1.5m,由10级高0.15m的楼梯构成,宽度为0.85m,向两个方向都布置有楼梯,两段楼梯由长度为1.2m的水平平台连接,沿隧道纵向每个双向楼梯间的间距为15-20m,隧道圆形盾构段横断面的面积为160-190m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断面隧道人员疏散救援通道结构及控烟系统,由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5)、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6)、双向楼梯间内的控烟系统(17)和滑梯间内的控烟系统(18)组成,其特征在于: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5)与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6)在扇形逃生通道(1)内交替相接,在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5)内相接的双向楼梯间内的控烟系统(17),在滑梯间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6)内的侧壁和洞门上相接的滑梯间内的控烟系统(18),双向楼梯疏散救援通道结构(15)包括双向楼梯间(4)、上层前室(9)、上层逃生门(10)、下层前室(6)和下层逃生门(7),扇形逃生通道(1)内设置连接上下层互为逃生的逃生双向楼梯间(4),双向楼梯间(4)的第一级阶梯与下层车道(3)侧壁上的下层逃生门(7)间留2-5m,下层逃生门(7)与墙体形成一个空间为下层前室(6),双向楼梯间(4)的最后一级阶梯与下层车道(3)侧壁上的上层逃生门(10)间设置上层前室(9),上层前室(9)和下层前室(6)设有前室门洞(14),间距70-200m设置1组隧道的上层逃生门(10)、下层逃生门(7),双向楼梯间(4)的设置同疏散门设置相适配,下层车道(3)侧壁上的上层逃生门(10)和下层车道(3)侧壁上的下层逃生门(7)是双向双开门或者双向单开门,双向楼梯间(4)内的楼梯(13)分为两段,两段楼梯高度低于上下层车道高度,其中楼梯(13)净高4.2m,第一段净高2.7m,由18级高0.15m的楼梯构成;第二段净高1.5m,由10级高0.15m的楼梯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彦杰邓敏杨军张灿程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交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