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管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58653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8 2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束管夹,适用于夹固一具有一外环面的管子,该束管夹包含:一第一束管件、一与该第一束管件枢接的第二束管件,一与该第一束管件扣合的迫紧件、及一与该第二束管件枢接且枢接牵动该迫紧件的扣合件;该扣合件能够在一迫紧位置及一脱离位置之间作动,使该扣合件的牵动部带动该迫紧枢接部在该夹部与第一枢接部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内或外移动,达成不需工具即可紧固或放松该管子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架耦合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束管夹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为一种现有技术中的需使用工具拆卸的束管夹,包含:一第一夹持件60、具有一螺锁部61及一枢转部62;一第二夹持件70,具有一与该枢转部62枢接的枢接部71、及一螺接槽部72。操作者使用这种束管夹时,需搭配一手工具及一螺帽,将与夹持的管子置于该第一夹持件60及该第二夹持件70之间,由该螺锁部61穿过螺接槽部72,再将一螺帽螺接于该螺锁部61,以手工具旋转螺帽后,达成该第一夹持件60及该第二夹持件70紧迫固定管子的效果。然而,使用上若缺少手工具或螺帽时,将无法旋紧该第一夹持件及该第二夹持件,而该第一夹持件与该第二夹持件没有靠着螺帽拴紧达成紧迫效果的话,将使这种束管夹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束管夹在缺少手工具或螺帽时,将使束管夹无法使用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束管夹,适用于夹固一具有一外环面的管子,该束管夹包含:一第一束管件,具有一用以贴抵该管子部分外环面的第一束管槽面、一设于该第一束管槽面一侧的第一枢接部、及一设于该第一束管槽面另一侧的扣合槽;一第二束管件,具有一用以贴抵该管子另一部分外环面的第二束管槽面、一设于该第二束管槽面一侧且枢设在该第一枢接部的第二枢接部、及一设于该第二束管槽面另一侧且与该扣合槽形成一距离的夹部;一迫紧件,具有一供该扣合槽扣接的扣接槽、及一迫紧枢接部;一扣合件,具有一枢接于该第二枢接部的扣合枢接部、一按压部、及一设置于该扣合枢接部及该按压部之间且枢设于该迫紧枢接部的牵动部;该扣合件能够在一迫紧位置及一脱离位置之间作动,使该扣合件的牵动部带动该迫紧枢接部在该夹部与第一枢接部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内或外移动;当位于该脱离位置时,该扣接槽未与该扣合槽相扣合,且该扣合件的牵动部位于该迫紧
枢接部与第一枢接部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外,而该夹部与该扣合槽之间具有一距离;当位于该迫紧位置时,该扣接槽与该扣合槽相扣合,且该扣合件的牵动部位于该迫紧枢接部与第一枢接部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内,而使该按压部贴近该第二束管件,以使该夹部与该扣合槽之间该距离缩小,让该第一束管件与该第二束管件夹固该管子。本技术所提供的束管夹确实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束管夹在缺少手工具或螺帽时,将使束管夹无法使用的缺点,令使用更加方便,不需工具便能够直接拆卸与组装束管夹。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束管夹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组装前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组装后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组装另一大小管件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组装一置物篮的侧视剖面图。附图中符号标记说明:60为第一夹持件;61为螺锁部;62为枢转部;70为第二夹持件;71为枢接部;72为螺接槽部;10、10’为管子;11为外环面;20为第一束管件;21为第一束管槽面;22为第一枢接部;23为扣合槽;231为扣合槽口;24为吊挂槽;25为置物盒;251为卡嵌部;30为第二束管件;31为第二束管槽面;32为第二枢接部;33为夹部;40为迫紧件;41为扣接槽;411为扣接槽口;42为迫紧枢接部;50为扣合件;51为扣合枢接部;52为按压部;53为牵动部;91为枢轴;A为距离;B为夹部与第一枢接部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C、C’为管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2及图3,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束管夹,适用于夹固一具有一外环面11的
管子10,该束管夹主要是由一第一束管件20、一第二束管件30、一迫紧件40、及一扣合件50所组成,其中:该第一束管件20,具有一用以贴抵该管子10部分外环面11的第一束管槽面21、一设于该第一束管槽面21一侧的第一枢接部22、及一设于该第一束管槽面21另一侧的扣合槽23;本实施例中,该扣合槽23具有一扣合槽口231。该第二束管件30,具有一用以贴抵该管子10另一部分外环面11的第二束管槽面31、一设于该第二束管槽面31一侧且枢设在该第一枢接部22的第二枢接部32、及一设于该第二束管槽面31另一侧且与该扣合槽23形成一距离A的夹部33。其中该第一枢接部22与该第二枢接部32以一枢轴91穿置。该迫紧件40,具有一供该扣合槽23扣接的扣接槽41、及一迫紧枢接部42。本实施例中,该扣接槽41具有一与该扣合槽口231反向设置的扣接槽口411。该扣合件50,具有一枢接于该夹部33的扣合枢接部51、一按压部52、及一设置于该扣合枢接部51及该按压部52之间且枢设于该迫紧枢接部42的牵动部53。其中该夹部33与该扣合枢接部51以一枢轴91穿置,且该牵动部53与该迫紧枢接部42以一枢轴91穿置。该扣合件50能够在一迫紧位置如图5所示,及一脱离位置如图4所示之间作动,使该扣合件50的牵动部53带动该迫紧枢接部42在该夹部33与第一枢接部22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B接近该内或外移动;当位于该脱离位置如图4所示时,该扣接槽41未与该扣合槽23相扣合,且该扣合件50的牵动部53位于该迫紧枢接部42与第一枢接部22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外,而该夹部33与该扣合槽23之间具有该距离A;当位于该迫紧位置如图5所示时,该扣接槽41与该扣合槽23相扣合,且该扣合件50的牵动部53位于该迫紧枢接部42与第一枢接22部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内,而该按压部52贴近该第二束管件30时,使该夹部33与该扣合槽23之间该距离A缩小,让该第一束管件20与该第二束管件30夹固该管子10。利用上述组件,本技术的束管夹的使用方法如下:请参阅图4至图5,操作者欲将束管夹夹固于该具有外环面11的管子10时,先将该第一束管槽面21及该第二束管槽面31贴抵于该管子10的外环面11,使该第一束管件20的扣合槽23与该第二束管件30的夹部33之间具有该距离A。当操作者将该迫紧件40的扣接槽41扣于该第一束管件20的扣合槽23,再按压该扣合件50的按压部52,使该按压部52贴合于该第二束管件30后,该迫紧件40受到该牵动部53的牵动,使该迫紧件40的扣接槽41扣
紧该第一束管件20的扣合槽23,而该迫紧件40拉紧该第一束管件20的扣合槽23后,使该第一束管件20的扣合槽23与该第二束管件30的夹部33之间该距离A缩短,即达成紧迫于该第一束管槽面21及该第二束管槽面31之间的管子10。请参阅图5及图6,其中该夹部33与该扣合枢接部42能拆卸更换不同管径尺寸的第一束管件20及第二束管件30。操作者更换后的该第一束管件20及该第二束管件30使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束管夹能够夹持具有一管径C的该管子10,也能够夹具有一管径C’的管子10’,达成夹持不同大小管径的功效。请参阅图5及图7,其中更具有一自该第一束管槽面21相反的一面设置的吊挂槽24,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束管夹,适用于夹固一具有一外环面的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管夹包含:一第一束管件,具有一用以贴抵所述管子部分外环面的第一束管槽面、一设于所述第一束管槽面一侧的第一枢接部、及一设于所述第一束管槽面另一侧的扣合槽;一第二束管件,具有一用以贴抵所述管子另一部分外环面的第二束管槽面、一设于所述第二束管槽面一侧且枢设在所述第一枢接部的第二枢接部、及一设于所述第二束管槽面另一侧且与所述扣合槽形成一距离的夹部;一迫紧件,具有一供所述扣合槽扣接的扣接槽、及一迫紧枢接部;一扣合件,具有一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的扣合枢接部、一按压部、及一设置于所述扣合枢接部及按压部之间且枢设于所述迫紧枢接部的牵动部;藉此,所述扣合件能够在一迫紧位置及一脱离位置之间作动,使所述扣合件的牵动部带动所述迫紧枢接部在所述夹部与第一枢接部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内或外移动;当位于所述脱离位置时,所述扣接槽未与所述扣合槽相扣合,且所述扣合件的牵动部位于所述迫紧枢接部与第一枢接部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外,而所述夹部与所述扣合槽之间具有一距离;当位于所述迫紧位置时,所述扣接槽与所述扣合槽相扣合,且所述扣合件的牵动部位于所述迫紧枢接部与第一枢接部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内,而使所述按压部贴近所述第二束管件,以使所述夹部与所述扣合槽之间的所述距离缩小,让所述第一束管件与第二束管件夹固所述管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束管夹,适用于夹固一具有一外环面的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管夹包含:一第一束管件,具有一用以贴抵所述管子部分外环面的第一束管槽面、一设于所述第一束管槽面一侧的第一枢接部、及一设于所述第一束管槽面另一侧的扣合槽;一第二束管件,具有一用以贴抵所述管子另一部分外环面的第二束管槽面、一设于所述第二束管槽面一侧且枢设在所述第一枢接部的第二枢接部、及一设于所述第二束管槽面另一侧且与所述扣合槽形成一距离的夹部;一迫紧件,具有一供所述扣合槽扣接的扣接槽、及一迫紧枢接部;一扣合件,具有一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的扣合枢接部、一按压部、及一设置于所述扣合枢接部及按压部之间且枢设于所述迫紧枢接部的牵动部;藉此,所述扣合件能够在一迫紧位置及一脱离位置之间作动,使所述扣合件的牵动部带动所述迫紧枢接部在所述夹部与第一枢接部直线链接之间垂直延伸的范围内或外移动;当位于所述脱离位置时,所述扣接槽未与所述扣合槽相扣合,且所述扣合件的牵动部位于所述迫紧枢接部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杰龙
申请(专利权)人:祥永塑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