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软开关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58049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8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软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于电器负载连接市电处的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于该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内,设有工频供电电路,触发电路和隔离光耦电路,其中,工频供电电路输入端连接市电,工频供电电路的输出端与触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触发电路的输出端连接隔离光耦电路的输入端,隔离光耦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电器负载部分的电源端,于触发模块处还设有一智能控制装置,该智能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电路,电器负载部分工作状态监测电路,通讯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源软开关可实现超低待机功耗,且软开关电路连接直流低压6V,且通过变压器隔离市电,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开关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软开关电源
技术介绍
开关电源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仪器和设备中,但其开关按键通常采用的是硬开关方式,硬开关一般连接市电,电压较高,人体直接接触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软开关电源,解决现有开关电源直接连接市电,使用不安全,且功能单一,不能适应物联网发展的需要的问题。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软开关电源,其包括设于电器负载连接市电处的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于该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内,设有工频供电电路,触发电路和隔离光耦电路,其中,工频供电电路输入端连接市电,工频供电电路的输出端与触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触发电路的输出端连接隔离光耦电路的输入端,隔离光耦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电器负载部分的电源端,于触发模块处还设有一智能控制装置,该智能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电路,电器负载部分工作状态监测电路,通讯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所述工频供电电路包括变压器T2、整流桥BD2、稳压芯片IC1、电阻R30、电阻R31、电容E21和电容E22,其中,所述整流桥的第2脚和低4脚分别连接变压器T2输出端,整流桥的第1脚与电容E21正极及稳压芯片IC1第3脚相连接,稳压芯片IC1第2脚输出6V电压,并连接电阻R30一
端及电容E22正极,稳定芯片IC1第1脚与电阻R30另一端及电阻R31一端相连接,整流桥第3脚、电容E21负极、电阻R31另一端及电容E22负极均接地。所述触发电路包括电阻R8,电阻R9,电阻R17,电阻R15,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16,电阻R20,电阻R34,电阻R27,电阻R26,电阻R23,电容C35,电容E18,电容C33,三极管Q1,三极管Q7,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2,二极管D17,二极管D15,二极管D18;其中,所述电阻R8一端与电阻R9一端、三极管Q7基极、电容C35一端相连接,三极管Q7集电极连接电阻R34一端,电阻R34另一端与电阻R23一端及三极管Q3基极相连接,电阻R23另一端与电阻R21一端、电容E18一端及电阻E27一端相连接,电阻R21另一端与二极管D17正极及三极管Q1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Q1基极于电阻R17一端及电阻R15一端相连接,二极管D17负极于电阻R22一端及二极管D15负极相连接,电阻R22另一端与三极管Q3集电极、三极管Q4基极、电阻R26一端及电容C33一端相连接,二极管D15正极连接三极管Q2集电极,三极管Q4集电极连接电阻R20一端,电阻R20另一端与电阻R16一端及三极管Q2基极相连接,三极管Q4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18正极,所述电容C35另一端、电容E18另一端、电阻R27另一端、三极管Q3发射极、电阻R26另一端、电容C33、二极管D18负极均接地,电阻R8另一端、三极管Q7发射极、电阻R15另一端、电阻R16另一端、三极管Q1发射极、三极管Q2发射极均接6V电源,所述电阻R9另一端连接“POWER_KILL”信号端,所述电阻R17另一端连接“POWER_Switch”信号端,所述二极管D15正极及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ON/OFF”开关信号。所述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流采样电路和电流比较封锁电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解决传统的仪器开关直接连接市电,若发生漏电可能危及使用者安全的问题。本技术的电源软开关可实现超低待机功耗,且软开关电路连接直流低压6V,且通过变压器隔离市电,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影响,且实现成本较低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仪器电源中。另外,通过设置智能控制电路,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连接电源,实时掌握
电源工作情况,可进行远程操作,使用方便,且能够避免误操作。通过过流保护电路,能够有效保护电源的正常工作,延长电源的使用寿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框图;图2为工频供电电路电路图;图3为触发电路电路图;图4为电流采样电路;图5为电流比较封锁电路。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软开关电源,其包括设于电器负载连接市电处的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于该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内,设有工频供电电路,触发电路和隔离光耦电路,其中,工频供电电路输入端连接市电,工频供电电路的输出端与触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触发电路的输出端连接隔离光耦电路的输入端,隔离光耦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电器负载部分的电源端,于触发模块处还设有一智能控制装置,该智能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电路,电器负载部分工作状态监测电路,通讯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所述工频供电电路包括变压器T2、整流桥BD2、稳压芯片IC1、电阻R30、电阻R31、电容E21和电容E22,其中,所述整流桥的第2脚和低4脚分别连接变压器T2输出端,整流桥的第1脚与电容E21正极及稳压芯片IC1第3脚相连接,稳压芯片IC1第2脚输出6V电压,并连接电阻R30一端及电容E22正极,稳定芯片IC1第1脚与电阻R30另一端及电阻R31一端相连接,整流桥第3脚、电容E21负极、电阻R31另一端及电容E22负极均接地。所述触发电路包括电阻R8,电阻R9,电阻R17,电阻R15,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16,电阻R20,电阻R34,电阻R27,电阻R26,电阻R23,
电容C35,电容E18,电容C33,三极管Q1,三极管Q7,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2,二极管D17,二极管D15,二极管D18;其中,所述电阻R8一端与电阻R9一端、三极管Q7基极、电容C35一端相连接,三极管Q7集电极连接电阻R34一端,电阻R34另一端与电阻R23一端及三极管Q3基极相连接,电阻R23另一端与电阻R21一端、电容E18一端及电阻E27一端相连接,电阻R21另一端与二极管D17正极及三极管Q1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Q1基极于电阻R17一端及电阻R15一端相连接,二极管D17负极于电阻R22一端及二极管D15负极相连接,电阻R22另一端与三极管Q3集电极、三极管Q4基极、电阻R26一端及电容C33一端相连接,二极管D15正极连接三极管Q2集电极,三极管Q4集电极连接电阻R20一端,电阻R20另一端与电阻R16一端及三极管Q2基极相连接,三极管Q4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18正极,所述电容C35另一端、电容E18另一端、电阻R27另一端、三极管Q3发射极、电阻R26另一端、电容C33、二极管D18负极均接地,电阻R8另一端、三极管Q7发射极、电阻R15另一端、电阻R16另一端、三极管Q1发射极、三极管Q2发射极均接6V电源,所述电阻R9另一端连接“POWER_KILL”信号端,所述电阻R17另一端连接“POWER_Switch”信号端,所述二极管D15正极及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ON/OFF”开关信号。所述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流采样电路和电流比较封锁电路。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软开关电源实现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设置电器负载部分;(2)于电器负载连接市电处设置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3)于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内设置工频供电模块,触发模块和隔离光耦模块,其中,工频供电模块输入端连接市电,工频供电模块的输出端与触发模块的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软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于电器负载连接市电处的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于该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内,设有工频供电电路,触发电路和隔离光耦电路,其中,工频供电电路输入端连接市电,工频供电电路的输出端与触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触发电路的输出端连接隔离光耦电路的输入端,隔离光耦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电器负载部分的电源端,于触发模块处还设有一智能控制装置,该智能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电路,电器负载部分工作状态监测电路,通讯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软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于电器负载连接市电处的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于该待机电源软开关装置内,设有工频供电电路,触发电路和隔离光耦电路,其中,工频供电电路输入端连接市电,工频供电电路的输出端与触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触发电路的输出端连接隔离光耦电路的输入端,隔离光耦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电器负载部分的电源端,于触发模块处还设有一智能控制装置,该智能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电路,电器负载部分工作状态监测电路,通讯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软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工频供电电路包括变压器T2、整流桥BD2、稳压芯片IC1、电阻R30、电阻R31、电容E21和电容E22,其中,所述整流桥的第2脚和低4脚分别连接变压器T2输出端,整流桥的第1脚与电容E21正极及稳压芯片IC1第3脚相连接,稳压芯片IC1第2脚输出6V电压,并连接电阻R30一端及电容E22正极,稳定芯片IC1第1脚与电阻R30另一端及电阻R31一端相连接,整流桥第3脚、电容E21负极、电阻R31另一端及电容E22负极均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软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电路包括电阻R8,电阻R9,电阻R17,电阻R15,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16,电阻R20,电阻R34,电阻R27,电阻R26,电阻R23,电容C35,电容E18,电容C33,三极管Q1,三极管Q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峤松吴忠良
申请(专利权)人:优利德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