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发广专利>正文

陆行运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4533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陆行运动器,其于一中央支杆的一端处设有一前轮架,对应该前轮架另端设有一可滑动结合于中央支杆上的后轮架,而前、后轮架二端侧分别枢设有仅能单向转动的前、后轮,这样使用时,整个运动器能逐步向前移动,而于行进间以把手控制适当的移动角度来掌握行进方向,以达全身协调均匀的运动效果。(*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陆行运动器,特别是指一种于一中央支杆一端枢设有一前轮架,且中央支杆另端附近则滑动枢设有一后轮架使可于其上往复滑移,以人手握持于把手二侧,脚步分别持踏于前轮架踏垫上,利用前、后轮架二侧具单向滚动的车轮,可供使用者以身体手脚缩张并通过把手以控制行进方向,达到全身性的协调运动。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现代人的生活形态已大不同与以往,非劳动性的从业人员往往需在室内从事长时间的坐姿静态工作,极缺乏必要的运动,加以都市寸土寸金,居住空间愈来愈狭小也无足够便于运动的室内场地。现有的一种爬行运动器可室内作各种健身运动,但其需通过使用者俯卧以双手握持于前轮架的二侧,以双脚步踏置于后轮架的踏板内,先以手推动使前轮架受力前移至定点,再曲缩人体以双腿收拉后轮架,这样可使整个运动器能逐步向前移动,而于行进间以适当的身体扭转及前轮架的转动控制行进方向,以达全身协调均匀的运动效果。但其以俯卧向前移动的运动量较为激烈,无法长久持续使用。因此,这样爬行运动器其虽能达至全身整体性的均衡运动,且具优良运动效果,但仍有部份有待改进,如何能兼顾安全性、便利性、持久性及温和运动的效果,是为本技术设计的主要目的,其能使本技术更加完美。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陆行运动器,其于一中央支杆的一端侧设有一可于中央支杆上自由前、后往复滑移枢转的后轮架,而对应后轮架的另端具设有一前轮架,而于前、后轮架二端侧分别枢设有仅能单向转动的前、后轮,且于前、后轮架相对应内侧处延伸设有一延伸片,以利钩扣弹性元件,当使用者坐于后轮架的座垫上,以双手握持于前轮架把手的二侧时,再以双脚踏置于前轮架的踏板内,先以脚推动使前轮架受力前移至定点,利用弹性元件的弹性拉力辅助,让使用者可较为省力而简易的通过臀部使力收拉后轮架,这样可使整个运动器能逐步向前移动,而于行进间以适当的身体施力,以达全身协调均匀的运动效果。依本技术的此种陆行运动器,其中前轮架的前支座设有一中央枢转轴座,该枢转轴座两侧凸设有限制块,使具设有抵掣块的插定转轴插设于其中时,可令整部运动器向左右转动时,仍可通过该抵掣块抵顶限制于两侧限制块的预设角度限制中,以产生转动行程限制作用,让使用者不但可灵活扳转其所需角度,更可确保使用者转弯操作的安全性,此为本技术另一目的。依本技术此种陆行运动器,其于中央支杆接近前端的适当位置,固设有一定位元件,让使用者坐于连设有导滑夹座的座垫上时,能对导滑夹座的向前滑移程度产生定位限制作用,使其不致向前滑移过度而发生入体后仰的危险情况,通过以增加整体运动器使用的安全性,此为本技术的再一目的。依本技术此种陆行运动器,其于中央支杆予以增长,且杆上可再增设一连设有导滑夹座的座垫,以形成可两人共乘的运动器,于前、后轮架两侧适当位置,并可钩扣拉带,让使用者若不握持把手时,仍可以手拉带,使整个运动器能逐步向前移动,以增加运动的多样性及趣味性,此为本技术又一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由前轮架1、后轮架2、中央支杆3、前轮4及后轮5等部分组成,前轮架1枢设于中央支杆3的前端,前轮架1中段设有前支座11,前支座11上方设有把手支架座13,把手支架座13设有把手132,并向下延伸有延伸杆131,延伸杆131上固结有支杆133,中央支杆3的另一端枢设有后轮架2,后轮架2中段向上延伸有后支座21,后支座21衔套锁固有导滑夹座22,前轮架1的二端部枢设有前轮4,后轮架2的二端部设有后轮5。至于本技术详细构造、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则请参照下列依附图所作的说明即可得到完全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后轮架前移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前轮架结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的枢转轴座转动状态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前轮架结构组合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后轮架与中央支杆部份结构立体分解图7为本技术后轮架结构组合剖面图;图8为本技术前轮的结构立体分解图;图9为本技术前轮结构组合剖面图;图10为本技术中央支杆前端部挡止结构立体分解图;图11为本技术中央支杆末端部挡止结构立体解图;图12为本技术中央支杆长度增长,且增设导滑座垫的实施例图;图13为本技术两两相邻串接钩扣结合的实施例图;图14为本技术钩扣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钩扣状态局部平面示意图。图1、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及后轮架前后移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由该二图所示,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本技术主要包括前轮架1、后轮架2、中央支杆3、前轮4及后轮5等部份。请参看各附图所示,其中前轮架1设结于一中央支杆3的前端,中段则设有一前支座11,该前支座11上方另设有一把手支架座13,该把手支架座13是设有一把手132,底侧向下延伸设有二延伸杆131,于延伸杆131适当位置固结有一支杆133,以形成稳固的结合;另在前轮架1及后轮架2,接近二端侧附近可设具踏垫116,另于中央支杆3前端前轮架1装设部位与后端之间滑设有一后轮架2,该后轮架中段部向上延伸设有一后支座21,该后支座衔套锁固有一导滑夹座22,以夹套中央支杆3,并使该导滑夹座22可于中央支杆3上往复滑移,导滑夹座22上方架设一座垫23,再通过一钩扣装置6钩扣于前轮架1及后轮架2之间,而前轮4、后轮5是分别设置于前轮架1、后轮架2的二端侧,并可作往前的单向枢转。使用时,使人体坐于后轮架2上的座垫23,以双手握持于前轮架1的把手支架座13二侧把手,以双脚步踏置于前轮架1的踏垫116上,先以手、脚推动使前轮架1受力前移至定点(如图2所示),再通过身体及臀部力量使力让后轮架2往前移动,此时由于前轮4、后轮5具单向转动的特性,因此前轮架1无法后退而仅能向前滑移,使整个运动器能逐步向前移动,并于行进间以把手控制适当的移动角度以掌握行进方向。图3至图5为本技术的前轮架可行结构立体分解图与组合剖面图,由图示可知前轮架1中段部设有一前支座11,于其一侧端延伸设有一延伸片14,该延伸片14凸设有凸栓141,以利套扣一弹性元件25的一端部,另,该前支座包括有一中央枢转轴座111与一n型支架113,该n型支架113近二底侧处设有一凸榫115;枢转轴座111顶端二侧设限制块114,于枢转轴座111顶侧设有一旋转装置12,该旋转装置包括有一二侧具设的抵掣块125的插定枢转轴123,于其端部并设有一环槽124,以该插定转轴123插置于枢转轴座111顶侧,并以一弹性结合销112横向贯穿枢转轴座111,并凸伸卡制于环槽124内,可使枢转轴座111与插定转轴123形成卡固,但插定转轴123可依环槽124的方向旋转的结合状态,使插定转轴123转动时,可通过由该抵掣块125抵顶现至于两侧限制块112的预设形成中(请同时参看图4)。另,该插定转轴123顶侧置设有一环件121围设于中央之杆3前端,该环件121一端延伸设有一钩环,可方便使用者利用钩扣件与另一陆行运动器两两相联结拼合使用,如图13所示;又,前轮架1上的n型支架113枢设有一把手支架座13,该把手支架座13是由把132底侧向下延伸设有二延伸杆131,该延伸杆131靠近底侧适当位置固设有一支杆133,该延伸杆131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陆行运动器,由前轮架(1)、后轮架(2)、中央支杆(3)、前轮(4)及后轮(5)等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前轮架(1)枢设于中央支杆(3)的前端,前轮架(1)中段设有前支座(11),前支座(11)上方设有把手支架座(13),把手支架座(13)设有把手(132),并向下延伸有延伸杆(131),延伸杆(131)上固结有支杆(133),中央支杆(3)的另一端枢设有后轮架(2),后轮架(2)中段向上延伸有后支座(21),后支座(21)衔套锁固有导滑夹座(22),前轮架(1)的二端部枢设有前轮(4),后轮架(2)的二端部设有后轮(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发广
申请(专利权)人:梁发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