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in-situ Fe(OH)3絮体和纳米铁有效减缓超滤膜污染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842117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6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in‑situ Fe(OH)3絮体和纳米铁有效减缓超滤膜污染的方法。分别制备0.01%~1%(w/w)in‑situ Fe(OH)3絮体和0.005%~0.5%(w/w)纳米铁浆,在膜池底部曝气的情况下注入膜池内,待处理水经Fe(OH)3絮体和纳米铁吸附后进入膜组件;其中Fe(OH)3与纳米铁的摩尔比为2:1~10:1。利用in‑situ Fe(OH)3絮体对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吸附性、纳米铁对无机污染物的有效吸附性,减缓污染物本身引起的跨膜压差增加。利用in‑situ Fe(OH)3絮体的腐蚀性抑制膜池内微生物的生长及减缓由此带来的膜污染。利用in‑situ Fe(OH)3絮体和纳米铁的易沉降性,方便排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受污染水源的饮用水处理,也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膜污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膜池底部曝气的情况下注入原位形成的Fe(OH)3絮体和纳米铁以减缓超滤膜污染的方法。
技术介绍
常规饮用水净化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已有100多年的应用历史,但随着原水水质污染和对饮用水要求的不断提升,常规工艺越来越表现出不适应性,人们在探索净水新原理、新方法和新工艺的过程中,膜技术受到高度关注。膜技术于上世纪60年代应用于水处理领域,至今不过50年的时间,却已成为水处理领域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尽管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日益普遍,但膜污染始终都是降低膜净水效率的瓶颈性因素。为了有效地减缓与控制膜污染,通常在膜处理系统前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处理。截至目前,已探索了三种膜组合工艺:(1)常规膜组合工艺,即预先吸附工艺。膜处理系统前有混凝和沉淀单元。污染物首先与混凝剂混凝,经沉淀单元后进入膜处理系统;(2)直接过滤膜组合工艺,即短流程工艺。膜处理系统前无沉淀单元。污染物经混凝后直接进入膜处理系统;(3)一体式膜组合工艺。将吸附剂与膜组件置于同一反应器内。污染物不经混凝和沉淀单元直接进入膜处理系统。与其它两种膜组合工艺相比,常规膜组合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in‑situ Fe(OH)3絮体和纳米铁有效减缓超滤膜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制备0.01%~1%(w/w)in‑situ Fe(OH)3絮体和0.005%~0.5%(w/w)纳米铁浆,在膜池底部曝气的情况下,将in‑situ Fe(OH)3絮体和纳米铁浆注入膜池内,待处理水经in‑situFe(OH)3絮体和纳米铁吸附后进入膜组件;其中Fe(OH)3与纳米铁的摩尔比为2:1~1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in-situ Fe(OH)3絮体和纳米铁有效减缓超滤膜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制备0.01%~1%(w/w)in-situ Fe(OH)3絮体和0.005%~0.5%(w/w)纳米铁浆,在膜池底部曝气的情况下,将in-situ Fe(OH)3絮体和纳米铁浆注入膜池内,待处理水经in-situFe(OH)3絮体和纳米铁吸附后进入膜组件;其中Fe(OH)3与纳米铁的摩尔比为2:1~10: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in-situ Fe(OH)3絮体和纳米铁有效减缓超滤膜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in-situ Fe(OH)3絮体的制备如下:称取适量FeCl3·6H2O,用自来水配置0.01%~1%(w/w)FeCl3·6H2O溶液,用NaOH溶液调节pH至中性以得到0.01%~1%(w/w)Fe(OH)3絮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in-situ Fe(OH)3絮体和纳米铁有效减缓超滤膜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铁浆的制备如下:(1)称取适量FeCl3·6H2O,用自来水配置成0.024%~2.4%(w/w)FeCl3·6H2O溶液;(2)称取适量NaBH4,用自来水配置成0.014%~1.4%(w/w)NaBH4溶液,溶液配制过程中无需通入氮气,且BH4-:Fe3+的摩尔比≥4:1,以确保FeCl3·6H2O充分被还原;(3)以1000~1500rpm的转速搅拌FeCl3·6H2O溶液,同时将NaBH4溶液逐滴滴入FeCl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久辉马百文刘锐平王兴刘会娟兰华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