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38462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6 0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包括:建筑基本围护外墙;玻璃幕墙,设置于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外侧;空腔间层,位于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和玻璃幕墙之间,构建缓冲间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该设计是在常规建筑外墙的基础上,附加一层玻璃幕墙形成缓冲间层,在不同季节通过上下通风口的开闭来提升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性能;同时,在缓冲间层内预留设备管道,并可作为展示橱窗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幕墙是建筑物不承重的外墙护围,通常由面板(玻璃、金属板、石板、陶瓷板等)和后面的支承结构(铝横梁立柱、钢结构、玻璃肋等等)组成。现代化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采用了由镜面玻璃与普通玻璃组合,隔层充入干燥空气或惰性气体的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两层和三层之分,两层中空玻璃由两层玻璃加密封框架,形成一个夹层空间;三层玻璃则是由三层玻璃构成两个夹层空间。中空玻璃具有隔音、隔热、防结霜、防潮、抗风压强度大等优点。据测量,当室外温度为-10℃时,单层玻璃窗前的温度为-2℃,而使用三层中空玻璃的室内温度为13℃。而在炎热夏天,双层中空玻璃可以挡住90%的太阳辐射热。阳光依然可以透过玻璃幕墙,但晒在身上大多不会感到炎热。使用中空玻璃幕墙的房间可以做到冬暖夏凉,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双层幕墙或者通风幕墙作为比较流行的建筑外围护结构,起源于北美,在欧洲获得广泛的应用。就换气方式而言,可以将它分为两大体系:内通风和外通风。内通风双层幕墙的外层为封闭式结构,换气在幕墙的两层空间内进行,通常需要集中强制通风系统的配合才能进行与自然界的交换,达到最终效果。外通风借助建筑外空气,通过双层幕墙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合理组织气流,直接与自然界形成交换,达到最终的效果。双层通风幕墙的基本特征是双层幕墙和空气流动、交换,所以这种幕墙被称为双层通风幕墙。双层通风幕墙对提高幕墙的保温、隔热、隔声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分为封闭式内通风幕墙和开敞式外通风幕墙。第一种幕墙适用于取暖地区,对设备有较高的要求。外幕墙密闭,通常采用中空玻璃,明框幕墙的铝型材应采用断热铝型材;内幕墙则采用单层玻璃幕墙或单层铝门窗。为了提高节能效果,通道内设电动百页或电动卷帘。第二种与内通风幕墙相反,开敞
式外通风幕墙的内幕墙是封闭的,采用中空玻璃;外幕墙采用单层玻璃,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利用室外新风进入,经过热通道带走热量,从上部排风口排出,减少太阳辐射热的影响,节约能源。它无须专用机械设备,完全靠自然通风,维护和运行费用低,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形式。开敞式外通风幕墙的风口可以开启和关闭。采用双层通风幕墙的最直接效果是节能,采用双层幕墙的隔音效果十分显著,它比单层幕墙采暖节能40%-50%,制冷节能40%-60%。双层幕墙技术较复杂,又多了一道外幕墙,造价较高。现行的双层幕墙系统主要存在问题:1.内外都是玻璃幕墙,对热工性能要求较高2.机械通风设备以及通风口的开闭多通过电动控制,设备工艺较复杂以上特点导致,双层通风幕墙的技术工艺较复杂,造价高,多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功能及建筑立面效果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该设计利用传统的双层通风幕墙原理,在常规建筑外墙的外侧附加一层玻璃幕墙,构建一个缓冲间层。首先,在常规建筑外墙的基础上,提高了通风、保温、遮阳等各方面的性能,同时避免了对玻璃幕墙这一层界面的热工性能的过高要求,简化了幕墙构造设计与施工,与建筑立面的结合更加灵活自由;其次,通风口的设计更加灵活,可根据实际项目优先采用手动控制方式;第三,该间层可复合设备管道系统,将多种设备管道由室内集中到间层中,方便施工与维护,并为日后增加设备管线预留空间;第四,该间层作为建筑外立面,可作为展示橱窗使用,避免空间浪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包括:建筑基本围护外墙;玻璃幕墙,设置于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外侧;空腔间层,位于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和玻璃幕墙之间,构建缓冲间层。进一步的,所述玻璃幕墙为单层钢化玻璃。进一步的,所述玻璃幕墙设置有推拉窗,作为下部通风口。进一步的,所述玻璃幕墙设置有手动调节通风百叶,作为上部通风口。进一步的,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设置有外窗,窗外侧设置有手动可调外遮阳帘。进一步的,所述空腔间层在与内侧基本围护外墙的外窗窗台等高处设置有上人钢格栅,钢格栅下方附设防虫网,所述上人钢格栅为维护人员使用。进一步的,所述上人钢格栅根据需要放置展品,作为展示橱窗使用。进一步的,所述空腔间层在内侧基本围护外墙的外窗墙体窗间墙对应位置设置有上下联通的设备管道,作为建筑后续增加设备管线预留使用。进一步的,所述空腔间层的宽度为450~~600mm。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该设计是在常规建筑外墙的基础上,附加一层玻璃幕墙形成缓冲间层,在不同季节通过上下通风口的开闭来提升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性能;同时,在缓冲间层内预留设备管道,并可作为展示橱窗使用。外侧幕墙的形式及固定方式可根据基础墙体的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并具有以下特征:1.由于内侧的基础墙体已经解决了防水、保温等外墙基本功能,附加的玻璃幕墙对热工性能无特殊要求,单层钢化玻璃即可,节约造价。2.由于缓冲间层的存在,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通风、热工等性能得到提升,因此在保证室内热舒适度相同的条件下,内侧墙体的传热系数可适当降低,节约成本:在过渡季,幕墙上下的通风口一直保持开启状态,保证自然风可以顺畅的进入室内;夏季,室内利用地道通风供冷,外墙的窗户关闭,空腔内形成自然通风,带走了腔体和外墙表面的热量;冬季的最低气温在0℃左右,相对寒冷,室内利用地道通风和地板辐射供暖,幕墙上部的保温百叶和下部的通风口保持关闭状态,形成了封闭的空气间层,起到保温缓冲的作用,因此一层外墙和窗户的保温性能相对二层进行了适当降低。2.缓冲间层无机械通风等设备,玻璃幕墙构造简化,便于针对不同项目进行灵活调整。3.通风口采用手动模式,节约造价,施工简单,并利于后期维护管理。3.预留设备管道空间,将设备管线尽量集中到缓冲间层中,避免对室内空间的干扰,并为建筑后续增加设备管线预留可能性。4.上人钢格栅即为维护人员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放置展品等,充分利用缓冲夹层空间,避免浪费。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缓冲间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缓冲间层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缓冲间层结构在过渡季的性能示意图。图4所示为缓冲间层结构在夏季的性能示意图。图5所示为缓冲间层结构在冬季的性能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于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请参考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包括:建筑基本围护外墙100;玻璃幕墙200,设置于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100外侧;空腔间层300,位于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100和玻璃幕墙200之间,构建缓冲间层。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空腔间层300的宽度为450~~600mm,所述玻璃幕墙200为单层钢化玻璃,对热工性能无具体要求。所述玻璃幕墙200设置有推拉窗,作为下部通风口。所述玻璃幕墙200设置有手动调节通风百叶,作为上部通风口。由于内侧的基础墙体已经解决了防水、保温等外墙基本功能,附加的玻璃幕墙对热工性能无特殊要求,单层钢化玻璃即可,节约造价。缓冲间层无机械通风等设备,玻璃幕墙构造简化,便于针对不同项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基本围护外墙;玻璃幕墙,设置于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外侧;空腔间层,位于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和玻璃幕墙之间,构建缓冲间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基本围护外墙;玻璃幕墙,设置于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外侧;空腔间层,位于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和玻璃幕墙之间,构建缓冲间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所述玻璃幕墙为单层钢化玻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所述玻璃幕墙设置有推拉窗,作为下部通风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所述玻璃幕墙设置有手动调节通风百叶,作为上部通风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所述建筑基本围护外墙设置有外窗,窗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晔皓陈晓娟林正豪孙菁芬韩冬辰郝石盟解丹丁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