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慧卿专利>正文

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0520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可套设于球拍的握柄末端,其上形成一径向远离该握柄的突挡部,由突挡部向前延伸的衔连段,以及衔连段前端延伸的束缚段。藉由该突挡部凸出于握柄表面及衔连段形成曲面状,可增加手掌与套件的摩擦力,达到防止球拍甩出的功效,该束缚段可增加套件与握柄的摩擦力,以确保套件确实套覆于握柄上。(*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套设于球拍的握柄末端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附图说明图1为以往一种球拍套件套于球拍握柄上的剖视示意图,以往球拍的套件1可套设于球拍的握柄2末端,包含有一端趾部11,以及由端趾部11延伸的套覆部12;其中,该端趾部11封套于握柄2末端端缘,同时,该套覆部12与端趾部11衔接的一端至另一端其外径渐缩而形成斜面状,为使该套件1可套设于握柄2上而不脱落,必须于该套件1的套覆部12上钉上如钉书针的定位件13,方可达到定位该套件1的目的。因为球员挥拍时球拍的离心力甚大,加上球员的手掌心流有汗水,易造成球员甩掉球拍的情况发生,该套件1可防止甩拍情况发生,而以往套件1的套覆部12与握柄2的接触面积小,其对握柄2的束覆力较弱,当球员的手掌底缘与该套件1的套覆部12触抵时,会对该套覆部12形成有一朝向握柄2末端方向的推力,该套覆部12的束覆力并不足以抵抗此一推力,且由于定位件13是以如钉书针的定位方式对套件1定位,效果不佳,该推力易将该定位件13拔离握柄2,如此会造成套件1脱离握柄2。也就是,利用该定位件13将套件1定位于握柄2上,此种定位方式不甚牢靠,就算握柄2上缠绕有缠绕带14可将该套件1的套覆部12包覆,但因该套覆部12是形成斜面状且被缠绕带14包覆的面积又小,因此,缠绕带14对套件1的定位效果助益有限。故,前述利用如同钉书针的定位件13及缠绕带14将该套件1定位于握柄2上其定位效果不佳,当该套件1脱离握柄2后,该球拍即不再具有防甩的作用,使得该球拍于使用上甚为危险。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防止球拍甩出并可牢固套覆在握柄上的球拍套件。本技术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可套设于球拍的握柄末端,此握柄具有一第一环壁,而该套件上具有一抵靠握柄末端的挡止部,以及一径向远离该握柄的突挡部,上述突挡部具有与第一环壁形状相同的第二环壁,此第二环壁上两点间最长距离的连线为第二长轴,而第一环壁上两点间最长距离的连线为第一长轴,一由该突挡部向前延伸的衔连段,该衔连段的外环壁是由后端向前端渐缩;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环壁的周长大于第一环壁,两者间并保持相同的宽度,且第二长轴与第一长轴间长度的比值为1.5~2.0,而该衔连段的外环壁为曲面;该套件包含有一束缚段,该束缚段由衔连段的前端延伸并可套覆于握柄上。所述的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其特征在于该衔连段具有第一曲壁与第二曲壁,而该第一曲壁介于突挡部与第二曲壁间。所述的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其特征在于该套件的挡止部设在供握柄末端穿设的穿槽内,此穿槽靠向挡止部的后端具有一由前向后逐渐扩增的斜锥形环壁。所述的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其特征在于该束缚段的外壁面上具有直凹纹或螺旋凹纹。所述的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其特征在于该套件的横断面为圆形或八角形或椭圆形。所述的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长轴与第一长轴的比值为1.8。本技术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可套设于球拍的握柄末端,此握柄具有一第一环壁,而该套件上具有一抵靠握柄末端的挡止部,一径向远离该握柄的突挡部,一由突挡部向前延伸的衔连段,以及由衔连段前端延伸的束缚段。其中,上述突挡部具有与第一环壁形状相同的第二环壁,此第二环壁上两点间最长距离的连线为一第二长轴,而第一环壁上两点间最长距离的连线为一第一长轴,而该第二环壁的周长是大于第一环壁的周长,两者间并保持相同的宽度,且第二长轴与第一长轴间长度的比值约为1.5~2.0;另外,该衔连段的外环壁是由后向前渐缩,形成曲面状;藉由第二长轴与第一长轴的比值约为1.5~2.0,使得该突挡部适当凸出于握柄表面,再配合该衔连段的外环壁为曲面状,而可增加手掌与套件的摩擦力,确实达到防止球拍甩出的功效,同时,利用束缚段束覆于握柄上,增加套件与握柄的接触面积,也就是增加套件与握柄间的摩擦力,可确保套件确实套覆于握柄上。综上所述,本技术藉由突挡部的第二长轴与握柄的第一长轴的比值约为1.5~2.0,使得该突挡部适当凸出握柄表面,以及由突挡部延伸具有曲度的衔连段,可确实达到防甩的效果,同时再由该衔连段向前延伸一可束覆于握柄上的束缚段,以增加套件与握柄间的摩擦力,进而达到确实套覆于握柄上的功效。以下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以往一种球拍套件套覆于球拍的握柄上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套件套覆于球拍的握柄上的剖视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图2中Ⅲ-Ⅲ剖线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套件套覆于球拍的握柄上的剖视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套件套覆于球拍的握柄上的剖视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套件套覆于球拍的握柄上的剖视放大示意图。如图2、3所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套件4套设于球拍的握柄31末端,此握柄31具有一横断面呈八角形(亦可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第一环壁311,而该套件4上形成一可供握柄31末端抵靠的挡止部41,一径向远离该握柄31的突挡部42,一套覆于握柄31上的束缚段43,一衔接突挡部42与束缚段43的衔连段44,以及供握柄31穿设的穿槽45。挡止部41设在该穿槽45内,且该穿槽45的形状与第一环壁311的形状相对应。该束缚段43上有凹纹431(该凹纹431可为直凹纹或螺旋凹纹),且为具有弹性的材质;又,该衔连段44的外环壁是由突挡部42至束缚段43渐缩,而形成一曲面。上述突挡部42具有与第一环壁311形状同样为八角形(亦可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第二环壁421,此第二环壁421上两点间最长距离的连线为第二长轴100,而第一环壁311上两点间最长距离的连线为第一长轴200,该第二环壁421的周长大于第一环壁311的周长,两者间并保持相同的宽度,且第二长轴100与第一长轴200间长度的比值约为1.5~2.0,但比值以1.8为佳。由於第二长轴100与第一长轴200的比值约为1.5~2.0,所以该突挡部42凸出于握柄31表面,并且该衔连段44为曲面状与手掌底部的形状对应,可增加手掌底部与套件4的摩擦力,确实可达到防止球拍甩出的功效。同时,利用束缚段43束覆于握柄31上,可增加套件4与握柄31的接触面积,亦即增加套件4与握柄31间的摩擦力,以及运动员于打球的过程中手掌紧握套件4的束缚段43,亦可增加套件4与握柄31的摩擦力,再加上握柄31及套件4上会包覆紧束缠绕带32,更可确保套件4确实套覆于握柄31上。如图4所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该套件5也具有一挡止部51、一突挡部52、一束缚段53、一衔连段54以及一穿槽55。其主要不同处是在于该穿槽55靠向挡止部51的后端形成一环由前向后逐渐扩增的斜锥形环壁551,因此,当握柄56末端早已装设有以往的套件1时,且运动员觉得以往的套件的防甩效果差,而欲组装本第二实施例的套件5时,可不须将以往的套件5拔离握柄56,即可将本第二实施例的套件5套覆于握柄56上,而该以往的套件1则会被容置于该斜锥形环壁551处,使用上具有便利性。而由前述可知本第二实施例套件5同样具有突挡部52、衔连段54及束缚段53,一样如第一实施例可达到防止甩拍及确实套覆于握柄56上等功效。如图5所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构造亦与第一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球拍甩出的套件,该套件是套设于球拍的握柄末端,此握柄具有一第一环壁,而该套件上具有一抵靠握柄末端的挡止部,以及一径向远离该握柄的突挡部,上述突挡部具有与第一环壁形状相同的第二环壁,此第二环壁上两点间最长距离的连线为第二长轴,而第一环壁上两点间最长距离的连线为第一长轴,一由该突挡部向前延伸的衔连段,该衔连段的外环壁是由后端向前端渐缩;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环壁的周长大于第一环壁,两者间并保持相同的宽度,且第二长轴与第一长轴间长度的比值为1.5~2.0,而该衔连段的外环壁 为曲面;该套件包含有一束缚段,该束缚段由衔连段的前端延伸并套覆于握柄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慧卿
申请(专利权)人:苏慧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