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803848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7 1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该系统包括透水路面(1)和与所述透水路面(1)依次并排设置的植草沟(2)和透水人行道(3);所述透水路面(1)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底基层(11)和透水沥青面层(12),所述透水人行道(3)包括铺设于上表面的透水砖(3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雨水调蓄系统的透水路面、透水人行道以及设置于二者之间的植草沟三者形成了对地表雨水进行净化过滤与调蓄的增效作用,实现了对雨水的有效控制与利用,有助于构建海绵城市,同时该雨水调蓄系统还具有绿化景观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
,具体地,涉及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显著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小。原来具有涵养水源功能的绿地、湿地、沟渠等区域大部分演化为硬化地面,致使城市在面临强降雨时街道洪水泛流及地下水储量减少,仅能依靠市政管网排水,造成内涝灾害频发、径流污染严重。统计显示,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结合“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设计开发一种低影响雨水调蓄系统,让城市“弹性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对雨水净化积存调蓄、涵养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降低城市径流污染的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物的控制,并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多种方式来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自然的水文循环。常见的LID措施有生物滞留池、植被过滤带、雨水收集槽等。但是现有的单一的调蓄控制措施对雨水调蓄能力差,且对暴雨带来的地表径流和污染物的控制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该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单一的调蓄控制措施对雨水调蓄能力差,且对暴雨带来的地表径流和污染物的控制效果较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该系统包括透水路面和与所述透水路面依次并排设置的植草沟和透水人行道;所述透水路面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底基层和透水沥青面层,所述透水人行道包括铺设于上表面的透水砖。可选地,所述植草沟的宽度为1.2-2m,所述植草沟包括边坡和填料区,所述边坡的坡度不大于1:3,所述边坡内种植有高羊茅。可选地,所述填料区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卵石层、种植层和砂石层;所述卵石层的厚度为5-15cm,卵石粒径为50-100mm;所述种植层的厚度为10-20cm;所述砂石层的厚度为15-30cm,砂石粒径为5-10mm。可选地,所述种植层种植有耐水涝植物,所述耐水涝植物为选自红叶石楠、小叶女贞、凤尾兰和大花萱草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地,所述透水人行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透水砖下方的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层;所述透水找平层的厚度为1-5cm,该透水找平层的填料粒径为0.5-5mm;所述透水基层的厚度为15-30cm,该透水基层的填料粒径为5-15mm;所述透水底层的厚度为10-15cm,该透水底层的填料粒径为0.5-10mm。可选地,所述透水砖沿高度方向开设有通孔,该通孔内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滤芯桶,以及覆盖该滤芯桶的顶板所述顶板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进水孔,所述滤芯桶的底板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出水孔。可选地,该系统还包括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和所述植草沟分别设置于所述透水人行道的两侧。可选地,所述人工湿地包括坡面和下凹的雨水滞留区,所述雨水滞留区的深度为0.4-0.6m,所述雨水滞留区内种植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为选自芦苇、菖蒲和鸢尾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坡面种植有高羊茅,所述坡面和所述透水人行道之间种植有红叶石楠和/或小叶女贞。可选地,该系统还包括溢流装置,所述溢流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植草沟和透水人行道内。可选地,所述溢流装置为溢流排水井和/或溢流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透水路面和透水人行道上分别铺设透水沥青和透水砖,有助于雨水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地表积水迅速排入位于透水路面和人行道之间的植草沟中,并快速渗入地下,可以起到净化和调蓄渗透径流的作用。本技术的雨水调蓄系统的透水路面、透水人行道以及设置于二者之间的植草沟三者形成了对地表雨水进行净化过滤与调蓄的增效作用,实现了对雨水的有效控制与利用,有助于构建海绵城市,同时该雨水调蓄系统还具有绿化景观作用。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雨水调蓄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透水路面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植草沟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透水砖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 透水路面 11 底基层12 透水沥青面层 2 植草沟21 边坡 22 填料区221 卵石层 222 种植层223 砂石层 3 透水人行道31 透水砖 311 通孔312 过滤装置 313 滤芯桶314 顶板 315 进水孔316 出水孔 32 透水找平层33 透水基层 34 透水底层4 人工湿地 41 坡面42 雨水滞留区 5 溢流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该雨水调蓄系统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地,可以参考图1-图4的图面方向。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该系统包括透水路面1和与所述透水路面1依次并排设置的植草沟2和透水人行道3;所述透水路面1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底基层11和透水沥青面层12,所述透水人行道3包括铺设于上表面的透水砖3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透水路面1和透水人行道3上分别铺设透水沥青和透水砖31,可以使路面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有助于雨水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地表积水迅速排入位于透水路面和人行道之间的植草沟中,并快速渗入地下,可以起到净化和调蓄渗透径流的作用。本技术的雨水调蓄系统的透水路面、透水人行道以及设置于二者之间的植草沟三者形成了对地表雨水进行净化过滤与调蓄的增效作用,实现了对雨水的有效控制与利用,有助于构建海绵城市,同时该雨水调蓄系统还具有绿化景观作用。透水路面1的底基层11和透水沥青面层12的铺装可以按照常规的透水路面铺装方法进行,本技术不做特别的要求。为了使路面积水迅速排入植草沟2,透水路面1和植草沟2之间可以设置路缘石,且路缘石之间留有缝隙,该缝隙的宽度可以为10-20cm。此时路面积水可以经路缘石缝隙迅速排入植草沟2中,减少路面径流量。植草沟2可以具备各种适当的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植草沟2的宽度可以为1.2-2m,植草沟2可以包括边坡21和填料区22,边坡21的坡度不大于1:3。边坡21内可以种植高羊茅,填料区22可以种植多年生耐水涝植物。植草沟2可以利用填料的过滤、吸附作用和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有效去除道路径流中的悬浮物、COD和氨氮等污染物,同时起到道路景观美化的作用。植草沟2不仅对径流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透水路面(1)和与所述透水路面(1)依次并排设置的植草沟(2)和透水人行道(3);所述透水路面(1)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底基层(11)和透水沥青面层(12),所述透水人行道(3)包括铺设于上表面的透水砖(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透水路面(1)和与所述透水路面(1)依次并排设置的植草沟(2)和透水人行道(3);所述透水路面(1)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底基层(11)和透水沥青面层(12),所述透水人行道(3)包括铺设于上表面的透水砖(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草沟(2)的宽度为1.2-2m,所述植草沟(2)包括边坡(21)和填料区(22),所述边坡(21)的坡度不大于1:3,所述边坡(21)内种植有高羊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区(2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卵石层(221)、种植层(222)和砂石层(223);所述卵石层(221)的厚度为5-15cm,卵石粒径为50-100mm;所述种植层(222)的厚度为10-20cm;所述砂石层(223)的厚度为15-30cm,砂石粒径为5-1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层(222)种植有耐水涝植物,所述耐水涝植物为选自红叶石楠、小叶女贞、凤尾兰和大花萱草中的一种或几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人行道(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透水砖(31)下方的透水找平层(32)、透水基层(33)和透水底层(34);所述透水找平层(32)的厚度为1-5cm,该透水找平层(32)的填料粒径为0.5-5mm;所述透水基层(33)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驹金鑫赵晋灵周广福
申请(专利权)人:亿利生态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亿利首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