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宋载镇专利>正文

具有复式球杆的高尔夫球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9648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尔夫球杆包括一具有长条形扩大部分的外杆,及一与外杆大致平行且至少有一部分伸入外杆的内杆,其特点是,内杆与外杆在杆端部处固定接合;两杆有彼此不接触的空隙区,该空隙使外杆在弯曲时可绕内杆的另外一端点转动而不与内杆接触,从而使外杆不能转动而弯曲;该外杆弯曲中心线有一变换点,其特点是弯曲曲线为高振荡弯曲型,可提高杆头在击球时的速度,并可使控球的能力增加。(*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传统高尔夫球杆(简称高杆)在挥动时球杆弯曲成在力学上所谓基本弯曲型的曲线,其特点是一简单的半波曲线,如图l虚线所示。该基本弯曲型在完成弧线而击球时的速度很慢。一个有经验的高尔夫球员须根据经验来挥动球杆,以使杆头与球脱离时球与杆头的接触的时间最长,得到的加速度最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通过将球杆的弯曲形状由基本弯曲型改变为弯曲少的高振荡弯曲形,使球头很快地得到最大的加速度,使球头完成打球的弧状曲线时的速度达到最高。第二个目的是通过在球杆的中间部分得到一个枢纽点,使球员控制球头更有效,从该枢纽点来控制球头距离短,比用握柄从远距离来操纵更方便而更为有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复式球杆的高尔夫球杆,包括一外杆,该外杆具有一延伸到收缩口的空心部分,一杆端部,一杆头部及一头端部;一内杆,该内杆至少有一部分伸入所述外杆空心部分并与外杆平行,内杆与外杆的内层之间具有空隙,以形成一包括所述空心部的空隙部;该内杆包括有第一端点与第二端点,第二端点距离所述头端部杆比第一端点距头端部要更靠近;其特征在于,外杆与内杆配置为至少内杆在两个端部与外杆接合,接合的方式是至少在第一端点处是固定式接合,至少在第二端点处是简单式接合;在外杆的内面与内杆之间的空隙区至少在球杆未因击球而呈现弯曲时具有打开的空隙。附图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表示一传统高尔夫球杆挥动后产生的基本弯曲型的曲线。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图3表示图2的复式球杆的外杆中心线的弯曲形式。图4表示基本弯曲型以及高振荡弯曲型的弯曲力矩图。图5表示端点力P及Q用手在挠曲点处操纵来维持部分高尔夫球杆平衡的图。图6表示端点力P与头部力W作翘板式的平衡,枢纽力Q由手操纵。图1表示现有技术的高杆1,具有最外面的端部2,头端部3以及握手部4。虚线6表示高杆受头部力W弯曲的情况。该弯曲线为基本弯曲型,其特点是一从头部向端部2的半波简谐曲线。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复式球杆21,包括握手部4,它包括外杆22的手柄部分,一最外面的端部2,一扩大部分5,该扩大部分5有一从分离端29起经过粗颈27到收缩口30为止的空心部分32。头部26与收缩口30相连接,再通到装有杆头的头端部3。在外杆里面装有内杆28,内杆的第一端点23与外杆的分离端29在相同位置固定接合。内杆的第二端点25与外杆的收缩口30在同一位置相接合。从端点29到30有一空隙区24,该区域包括空间20,使两杆至少在不弯曲的时候没有接触。在该区间里可装有填充物以减少振动。内外杆的材料可以与现有技术的高杆的材料相同,包括金属、合成材料、加强纤维复合材料等等。一支杆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做成。一支现有技术的高杆的最粗的部位通常是一般在杆端部2,直径约15到18mm,呈圆锥状减少至头端部3处直径为9.0-12.0mm之间。从杆端部2到头端部3全长约为114mm。握手部4包括手柄,长度约为22cm。下面说明具有扩大部分的一实施例的构造。如果没有扩大部分,杆的直径将与传统高杆一样,该扩大部分的最大直径在27处;位置要距离杆端部2相当远,该扩大部分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与通常的高杆有明显的差别,该不同的构造可使外杆以第二端部25为转动枢纽点并产生间隙区而不受内杆的阻碍,外观与没有扩大部分的现有技术高杆不同。空隙区的空隙与高杆头部打击力的大小的关系包括许多因素,只能从一般性的统计学方式获得的因果关系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设计参考,下列的推荐比较实用而可行。杆端部2处的外杆直径最好是相等或小于外杆在杆端部2到扩大部分的顶点27之间的任何直径。这也包括直径不变的握手部或是从杆端部2起直径越变越粗的设计。顶点27最好是在握手部4的范围之外,其直径最好为17mm至18mm或更大。外杆收缩口30的位置距离杆端部2最好至少有30cm,或者不少于外杆全长的25%。内杆第一端部23与杆端部2的距离并无限制;最好是相距不超过15cm。图3表示一较佳实施例的复式高杆的外杆的弯曲之后的中心线。该弯曲线为一高振荡曲线。它与前述图1的基本弯曲型的线不同。高杆回复到原来的未弯曲的直线所需的时间比基本弯曲型回复原状所需的时间要少得多。在图3的曲线上,内杆的抵靠使得外杆抬起并在31点处产生一变换点,使得高杆由分离端29至收缩口30的平均弯曲度降低,而使外杆的头部达到与现有技术高杆同样大的力W而不必弯得很多。简而言之,因为有内杆顶住外杆,使外杆的弯曲改变成高振荡弯曲型,可在球杆弯曲更少,外杆头挠曲更少的情况下使外杆头达到与传统球杆相同的力W并在更短时间内击球。几何学上的变换点31是指弯曲的曲率由向上弯改为向下弯,而在这弯曲的变换点处没有弯曲力矩在作用,只有剪切力而已。在图4的弯曲力矩图表上,a-b-c图案是假设没有内杆时外杆所承受到的弯曲力矩。该弯曲力矩即图1的现有技术的高杆所受到的弯曲力矩。如图6所示,内杆在端部25处向上推外杆的力Q使从杆头传过来的力W传到外杆就被抵销许多,所以从30点到29点,外杆的力矩减少。该抵销之后的力矩图即图4中的a-d-f-e-c。图4中交叉线部分d-b-g-f表示被抵销的力矩。这是由于内杆头以简单支承方式在点30处抵靠外杆而产生的力矩改变。该简单支承接触对产生转折点极为重要。外杆可以在点30处绕内杆转动,但是不能离开。这称做简单式支承(simplesupport)。如果内杆在接合处还传送弯曲力矩,则即使很小的摩擦力也会将转折点推向杆端部而降低效果。当杆头的力从零增加到W之后,如果球员挥杆的力照旧不变,因为高杆的弯曲已经到最大的弯曲程度来产生W,故不会进一步弯曲。故W全部用于使杆头加速。因为高杆在一般情形下不需要挥动几秒钟就可以打到球,重要的是应使高杆以较少的时间达到杆头的最大力W。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球杆的杆头充分加速在时间上早得多,故当球杆与球分离时杆头速度快于传统球杆,头部的速度就可以在打到球的时候达到最高。故图2的本专利技术球杆比图1的传统杆要有利得多。图5及图6是关于本专利技术高杆的控制。在力学上常采用“自由体”的方法把一部分要研究的部位从一个复杂的物体中作假想的分开,把分开的界线上双方作用的力找出来。用在本结构上,该“自由体”即为在变换点31上被切开的外杆22。如图6所示。在图5所示的点31上,有剪切力P从手柄部分传递到该“自由体”,在自由体上还有从内杆的点30上传来的力Q,第三个维持自由体平衡的外力是杆头的惯性力W。可将该作用有三个外力的自由体设想为一个翘翘板,其两头的力是P及W,中间的轴心枢纽是在点30上,而点30是经由在图6的虚线表示的内杆来控制的。因为枢钮点30是内杆在25点的端部,受内杆控制,而且距离头端部3比握手部4要近得多,故本专利技术对高杆的控制有所改进。在图2中,内杆与外杆在外杆的收缩口30处的接触为一球头埋在收缩口里的状况。这只是许多可能的办法之一,并非唯一的设计,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是在该接触口的接触方式必须是简单支承,其他细节并不要紧。简单支承是两杆接合中一杆可绕另一杆中心转动,基本上没有转动干涉,不能将力矩从一杆传到另一杆。只可将力从一杆传到另一杆。简单支承包括圆球与球窝式,万能接头式、轴承中转动的轴颈等。本专利技术复式球杆的简单支承的一较佳实施例是具有一是内杆的第二端点直接楔入外杆的收缩口端部而形成一具有一个转动中心的接头;接触面尽量磨圆去除尖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尔夫球杆,包括:一外杆,所述外杆具有一延伸到收缩口的空心部分,一杆端部,一杆头部及一头端部;一内杆,所述内杆至少有一部分伸入所述外杆空心部分并与外杆平行,所述内杆与所述外杆的内层之间具有空隙,以形成一包括所述空心部的空隙部;所述内杆包括有第一端点与第二端点,第二端点距离所述头端部杆比第一端点距头端部要更靠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杆与所述内杆配置为至少:所述内杆在两个端部与外杆接合,接合的方式是:至少在第一端点处是固定式接合,至少在第二端点处是简单式接合;在外杆的内 面与内杆之间的空隙区至少在球杆未因击球而呈现弯曲时具有打开的空隙。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载镇
申请(专利权)人:宋载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