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空调内部结构及圆形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59226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6 2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圆形空调内部结构及圆形空调,所述空调包括主机,其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主机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内部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涡流增压风扇及集风罩,所述集风罩容纳所述涡流增压风扇;其中,所述集风罩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二开口用于输送热交换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涡流增压风扇及集风罩的设置可实现风量的集中输送,在保证送风量的同时,减小整个风扇组件的体积,同时可以减小对应的冷凝器的体积,如此,可大大降低整个圆形空调的整体尺寸。另外,涡流增压风扇及集风罩的设置可以提高热交换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
,尤其涉及一种圆形空调内部结构及圆形空调
技术介绍
传统的空调器中,一般直接采用叶片风扇进行导风,为了热交换更多的入射风,经常需要设置较多或较大体积的风扇,如此,不利于空调整体尺寸的小型化。另外,热交换风由风扇排出,由于风扇辐射区域较广,出风角度也会较大,不利于风力的集中。再者,传统的空调器中,通常都采用矩形的出风口,在出风口上普遍设置有横格栅和纵格栅,通过横格栅实现上下方向的导风,通过纵格栅来实现左右方向的导风。但是,传统的导风结构在通过摆动横格栅和纵格栅导风时,容易出现格栅抖动的现象,噪音较大,且由于格栅摆动角度受限,使送风角度较小,格栅的设计也阻挡了一部分风,减小了风力,影响了送风距离和送风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形空调内部结构及圆形空调。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圆形空调内部结构,所述空调包括主机,其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主机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内部结构包括:涡流增压风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集风罩,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集风罩容纳所述涡流增压风扇;其中,所述集风罩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二开口用于输送热交换风。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部结构还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进风口及所述第一开口之间。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器呈拱桥状。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器呈轴对称,且所述冷凝器的对称轴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中心轴重合。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器及所述第一开口之间连接有遮蔽板,所述遮蔽板、所述冷凝器及所述第一开口围设成一半封闭通道。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圆形空调,包括:主机,所述主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圆形空调内部结构;中空环形组件,其环绕所述主机设置,所述环形组件形成有相互导通的环形风道及出风口;连接组件,其用于连接所述主机及所述环形风道;其中,所述连接组件配置为带动所述环形组件转动以改变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用于导通所述第二开口及所述环形风道。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呈倒“T”型。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接所述第二开口以接收热交换风,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环形风道相互导通。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所述环形组件包括进风部,所述进风部包括与所述环形风道相互导通的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其中,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口以接收热交换风,所述第二端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三端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利用涡流增压风扇及集风罩的设置可实现风量的集中输送,在保证送风量的同时,减小整个风扇组件的体积,同时可以减小对应的冷凝器的体积,如此,可大大降低整个圆形空调的整体尺寸。另外,涡流增压风扇及集风罩的设置可以提高热交换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风装置前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风装置侧视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风装置爆炸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一角度后壳及进风组件爆炸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另一角度后壳及进风组件爆炸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后壳及进风组件组装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前盖处于爆炸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前盖的固定面板及活动面板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后壳、前壳及固定面板爆炸图;图10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前壳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立体图;图1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13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风装置侧面剖视图;图14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前壳、环状组件及连接组件的配合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环状组件及连接组件的配合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环状组件及连接组件的第一视角爆炸图;图17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环状组件及连接组件的第二视角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另外,本文使用的例如“前”、“前方”、“后”、“后方”、“上”、“上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且本文相对位置的术语是以实际运用状态下的相对位置为准,例如,空调显示温度的一侧或出风的一侧为前方。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前方”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后方”。因此,示例性术语“前方”可以囊括前方和后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如图1及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多风向空调导风装置结构示意图。多风向空调导风装置包括主机10、中空环形组件20及连接组件30,中空环形组件20环绕所述主机10设置,所述环形组件20形成有相互导通的环形风道21及出风口22;连接组件30用于连接所述主机10及所述环形风道21;其中,所述连接组件30配置为带动所述环形组件20转动以改变所述出风口22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风道由环形组件20的中空内部形成,即此时风道为环形风道21,环形风道21可将由主机10通过连接组件30输送的热交换风集中由出风口22送出,风量集中且风力大,制冷/制热效果较佳;热交换风在环形组件20中受到的阻力较小,且环形组件20不会抖动,从而降低噪音;环形组件20可在连接组件30的作用下相对主机10进行多角度、多方向转动,实现出风的多方向性,提高用户体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机10及所述环形组件20之间形成环形间隙S,所述连接组件30覆盖部分所述环形间隙S。这里,连接组件30仅覆盖环形间隙S的一小部分区域,在保证主机10内的热交换风可由连接组件30输送至环形组件20的前提下,可提高环形组件20转动灵敏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形组件20靠近主机10的一侧形成环形出风口22,出风口22的开口方向朝向前方,且出风口22的端面不超过环形组件20前端面,即此时出风口22位于环形间隙S内部。所述出风口22于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环形风道21于第一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环形组件20由内向外的方向,当环形组件20为圆环形时,所述第一方向即为环形组件20的径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机10依次包括前盖11、前壳12及后壳13,前壳12及后壳13围设成一容置空间14。主机10整体呈圆形,提高了美观度及后续环形组件20的转动便捷性,当然,主机10也可为其他形状。一并参阅图4及图5,后壳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圆形空调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包括主机,其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主机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内部结构包括:涡流增压风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集风罩,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集风罩容纳所述涡流增压风扇;其中,所述集风罩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二开口用于输送热交换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形空调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包括主机,其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主机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内部结构包括:涡流增压风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集风罩,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集风罩容纳所述涡流增压风扇;其中,所述集风罩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二开口用于输送热交换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空调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结构还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进风口及所述第一开口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圆形空调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呈拱桥状。4.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圆形空调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呈轴对称,且所述冷凝器的对称轴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中心轴重合。5.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圆形空调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及所述第一开口之间连接有遮蔽板,所述遮蔽板、所述冷凝器及所述第一开口围设成一半封闭通道。6.一种圆形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所述主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兆军周枢吴剑冯志群代南海杜鹃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