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戚太俊专利>正文

一种新式农用种植大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58924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6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式农用种植大棚结构,其框架主体包括前、后侧框架,前侧框架包括四个前侧固定钢管,四个前侧固定钢管的顶部通过前侧连接钢线依次连接,后侧框架包括四个后侧固定钢管,四个后侧固定钢管的顶部通过后侧连接钢线依次连接;前、后侧连接钢线之间装设纵向铺网钢线、横向铺网钢线,各纵向铺网钢线的前、后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前、后侧连接钢线连接,各横向铺网钢线分别与纵向铺网钢线交汇连接且横向铺网钢线与纵向铺网钢线交织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上表面铺设棚布。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新颖、搭建成本低且省时、无需找平即可适用于各种坡地环境的优点,即可有效地增加土地使用面积并增加农户收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种植大棚
,尤其涉及一种新式农用种植大棚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农业的发展,大棚种植已经在国内很多地区推广应用,且现有技术中存在形式各样的大棚结构。需进一步指出,对于目前的农用大棚而言,其功能主要有遮阳棚、温室大棚等,且现有的农用大棚均采用钢管结构或者钢架结构;对于现有的农用大棚而言,在实际的搭建和使用过程中,其存在以下缺陷,具体为:1、建设成本高且取用材料较多;2、建设周期长,其结构部件连接工序多;3、建设工序复杂,结构连接处必须进行大量焊接工作且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以及劳动力;4、施工场地要求高:现有技术均在平地上搭建,但对于某些种植行业选择的坡地等复杂地形上搭建就受到局限;5、土地使用面积浪费大;6、场地整理,现有大棚必须要对场地进行适当整理及找平,若要在山区地方则几乎无法实现;7、棚内机械化操作受限制,现有大棚室内空间受限制及支撑点较多,棚内障碍物影响机械化操作;8、使用寿命短、二次利用价值不高,现有大棚使用寿命一般为5-10年,并且无法整体二次利用;9、通风透气性能空间相对较小,操作复杂,易对大棚的薄膜造成损伤;10、薄膜及其他配套装置装拆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式农用种植大棚结构,该新式农用种植大棚结构设计新颖、搭建成本低且省时,无需找平即可适用于各种坡地环境,即可有效地增加土地使用面积并增加农户收益。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式农用种植大棚结构,包括有框架主体,框架主体包括有前侧框架以及位于前侧框架后端侧的后侧框架,前侧框架包括有四个从左至右依次间隔平行排布且分别呈竖向布置的前侧固定钢管,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前侧固定钢管的高度值较边侧的两个前侧固定钢管的高度值大,四个前侧固定钢管的顶部通过前侧连接钢线依次连接,后侧框架包括有四个从左至右依次间隔平行排布且分别呈竖向布置的后侧固定钢管,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后侧固定钢管的高度值较边侧的两个后侧固定钢管的高度值大,四个后侧固定钢管的顶部通过后侧连接钢线依次连接;前侧连接钢线与后侧连接钢线之间装设有呈均匀间隔平行分布且分别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铺网钢线、呈均匀间隔分布且与纵向铺网钢线垂直交错布置的横向铺网钢线,各纵向铺网钢线的前端部分别与前侧连接钢线连接,各纵向铺网钢线的后端部分别与后侧连接钢线连接,各横向铺网钢线分别与纵向铺网钢线交汇连接且横向铺网钢线与纵向铺网钢线交织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上表面铺设有棚布。其中,所述横向铺网钢线与所述纵向铺网钢线的交汇处通过固定卡件连接。其中,各所述前侧固定钢管的上端部分别装设有斜向朝外牵引相应前侧固定钢管的前侧辅助固定钢线,各所述后侧固定钢管的上端部分别装设有斜向朝外牵引相应后侧固定钢管的后侧辅助固定钢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式农用种植大棚结构,其框架主体包括前、后侧框架,前侧框架包括四个从左至右依次间隔平行排布的前侧固定钢管,四个前侧固定钢管的顶部通过前侧连接钢线依次连接,后侧框架包括四个从左至右依次间隔平行排布的后侧固定钢管,四个后侧固定钢管的顶部通过后侧连接钢线依次连接;前、后侧连接钢线之间装设呈均匀间隔平行分布且分别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铺网钢线、呈均匀间隔分布且与纵向铺网钢线垂直交错布置的横向铺网钢线,各纵向铺网钢线的前、后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前、后侧连接钢线连接,各横向铺网钢线分别与纵向铺网钢线交汇连接且横向铺网钢线与纵向铺网钢线交织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上表面铺设棚布。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具有结构设计新颖、搭建成本低且省时、无需找平即可适用于各种坡地环境的优点,即可有效地增加土地使用面积并增加农户收益。附图说明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包括有:11——前侧固定钢管 12——前侧连接钢线13——前侧辅助固定钢线 21——后侧固定钢管22——后侧连接钢线 23——后侧辅助固定钢线31——纵向铺网钢线 32——横向铺网钢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新式农用种植大棚结构,包括有框架主体,框架主体包括有前侧框架以及位于前侧框架后端侧的后侧框架,前侧框架包括有四个从左至右依次间隔平行排布且分别呈竖向布置的前侧固定钢管11,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前侧固定钢管11的高度值较边侧的两个前侧固定钢管11的高度值大,四个前侧固定钢管11的顶部通过前侧连接钢线12依次连接,后侧框架包括有四个从左至右依次间隔平行排布且分别呈竖向布置的后侧固定钢管21,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后侧固定钢管21的高度值较边侧的两个后侧固定钢管21的高度值大,四个后侧固定钢管21的顶部通过后侧连接钢线22依次连接。进一步的,前侧连接钢线12与后侧连接钢线22之间装设有呈均匀间隔平行分布且分别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铺网钢线31、呈均匀间隔分布且与纵向铺网钢线31垂直交错布置的横向铺网钢线32,各纵向铺网钢线31的前端部分别与前侧连接钢线12连接,各纵向铺网钢线31的后端部分别与后侧连接钢线22连接,各横向铺网钢线32分别与纵向铺网钢线31交汇连接且横向铺网钢线32与纵向铺网钢线31交织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上表面铺设有棚布。需进一步指出,横向铺网钢线32与纵向铺网钢线31的交汇处通过固定卡件连接。另外,各前侧固定钢管11的上端部分别装设有斜向朝外牵引相应前侧固定钢管11的前侧辅助固定钢线13,各后侧固定钢管21的上端部分别装设有斜向朝外牵引相应后侧固定钢管21的后侧辅助固定钢线23。其中,本技术的前侧固定钢管11、后侧固定钢管21、前侧辅助固定钢线13、后侧辅助固定钢线23分别预埋于地下;对于本技术的前侧辅助钢线、后侧辅助固定钢线23而言,其可有效地辅助牵引固定前侧框架、后侧框架,进而增强本技术的框架主体的牢固性。需进一步指出,本技术通过由纵向铺网钢线31、横向铺网钢线32所组成的网状结构来支撑棚布,纵向铺网钢线31可根据要求随意延长,即本技术可以适用于各种尺寸要求的大棚结构。另外,上述网状结构可以顺着地形而随意变化,即本技术在无需找平的情况下就可适用于各种坡地环境,即可有效地增加土地使用面积并增加农户收益。综合上述情况可知,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具体为:1、建设成本低:主要采用钢线材料结构,减少大型钢制件使用量;2、建设周期短:选用材料操作简单方便搭建;3、施工场地要求低:适合于各类山区、丘陵、坡地、平原等不同地域环境建设;5、降低或无需对场地进行土地整理;6、大棚搭建可以对土地实现全面覆盖,以实现土地使用面积使用最大化;7、延长线径可使棚内空间开阔,减少棚内支撑点,方便机械设备操作。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式农用种植大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框架主体,框架主体包括有前侧框架以及位于前侧框架后端侧的后侧框架,前侧框架包括有四个从左至右依次间隔平行排布且分别呈竖向布置的前侧固定钢管(11),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前侧固定钢管(11)的高度值较边侧的两个前侧固定钢管(11)的高度值大,四个前侧固定钢管(11)的顶部通过前侧连接钢线(12)依次连接,后侧框架包括有四个从左至右依次间隔平行排布且分别呈竖向布置的后侧固定钢管(21),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后侧固定钢管(21)的高度值较边侧的两个后侧固定钢管(21)的高度值大,四个后侧固定钢管(21)的顶部通过后侧连接钢线(22)依次连接;前侧连接钢线(12)与后侧连接钢线(22)之间装设有呈均匀间隔平行分布且分别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铺网钢线(31)、呈均匀间隔分布且与纵向铺网钢线(31)垂直交错布置的横向铺网钢线(32),各纵向铺网钢线(31)的前端部分别与前侧连接钢线(12)连接,各纵向铺网钢线(31)的后端部分别与后侧连接钢线(22)连接,各横向铺网钢线(32)分别与纵向铺网钢线(31)交汇连接且横向铺网钢线(32)与纵向铺网钢线(31)交织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上表面铺设有棚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式农用种植大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框架主体,框架主体包括有前侧框架以及位于前侧框架后端侧的后侧框架,前侧框架包括有四个从左至右依次间隔平行排布且分别呈竖向布置的前侧固定钢管(11),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前侧固定钢管(11)的高度值较边侧的两个前侧固定钢管(11)的高度值大,四个前侧固定钢管(11)的顶部通过前侧连接钢线(12)依次连接,后侧框架包括有四个从左至右依次间隔平行排布且分别呈竖向布置的后侧固定钢管(21),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后侧固定钢管(21)的高度值较边侧的两个后侧固定钢管(21)的高度值大,四个后侧固定钢管(21)的顶部通过后侧连接钢线(22)依次连接;前侧连接钢线(12)与后侧连接钢线(22)之间装设有呈均匀间隔平行分布且分别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铺网钢线(31)、呈均匀间隔分布且与纵向铺网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太俊
申请(专利权)人:戚太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