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分离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1772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7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膜分离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酸化池和膜生物反应池,酸化池和膜生物反应池之间设有泥水分离装置,泥水分离装置的进水口连通酸化池,出水口连通膜生物反应池,所述膜生物反应池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和气水分离装置,所述气水分离装置的进水口与膜生物反应器的出水口相互连通,气水分离装置的出水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出水管和鼓风机相互连接,所述出水管上连接有吸水泵和加药器,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通过管道与曝气管相连通,曝气管位于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和膜生物反应器的下方,在曝气管上分布有曝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一体化设置,节省空间,污水处理方便简单,且清洗方便,污水处理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膜分离污水处理装置,属于环保

技术介绍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水处理中较新的而且较有前途的反应形式之一,它成功地将生物反应和膜过滤技术结合了起来。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用膜过滤代替了传统反应系统中的二沉池,避免了传统的生物反应系统中二沉池沉淀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用膜进行过滤,曝气池中的污泥的浓度可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相应污泥负荷处于较低水平,能有效避免污泥膨胀等现象。一般经过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生化污水可以达到回收利用的要求。也正因这些优点,膜生物反应器被认为是现代最有前景的反应器之一。然而,当前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由于其膜表面直接与反应器内的高浓度活性污泥直接接触,极易产生浓差极化,造成膜表面的污染;为了减轻这种污染,目前一般采用定期反冲洗,即采用产水作为冲洗水,在压力条件下从产水侧滤过膜流出至进水侧的过程。然而整个水反冲洗过程会消耗大量能量,导致膜生物反应器的吨水处理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发展。采用能够克服传统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能耗高的缺陷的一种反冲洗方式将迫在眉睫。另外,在MBR膜池中污泥浓度较高的情况时,污染和堵塞较为严重,为了保证MBR系统的正常运行不得不增加对膜表面气吹扫的强度,导致能耗进一步增加。因此,降低MBR膜处理单元的混合液污泥浓度,也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膜分离污水处理装置。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膜分离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酸化池和膜生物反应池,所述酸化池和膜生物反应池之间设有泥水分离装置,泥水分离装置的进水口连通酸化池,出水口连通膜生物反应池,所述膜生物反应池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和气水分离装置,所述气水分离装置的进水口与膜生物反应器的出水口相互连通,气水分离装置的出水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出水管和鼓风机相互连接,所述出水管上连接有吸水泵和加药器,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通过管道与曝气管相连通,曝气管位于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和膜生物反应器的下方,在曝气管上分布有曝气孔。进一步的,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池体,以及位于所述池体内的第一导流墙、第二导流墙和第三导流墙,所述第一导流墙与水平方向成102-118°角向外倾斜设置,且其下端与所述池体底部的距离为80-120cm,上端低于所述池体内最高水位所在平面的距离为20-80cm ;所述第三导流墙与所述池体的底部固定连接,并且其与所述池体的底部成65-80°角向外倾斜;所述第二导流墙垂直于所述池体的池底并位于所述第一导流墙与所述第三导流墙之间,第二导流墙上端高出所述池体内有效水位35-55cm,所述第二导流墙下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墙和第三导流墙之间分别形成泥水混合液的流通通道;所述池体底部一侧安装有所述曝气管。进一步的,所述膜生物反应器包括膜组件、产水支管和产水总管,所述膜组件的产水口与产水支管连接,产水支管再与产水总管连接,产水总管的出水口与所述气水分离装置的进水口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气水分离装置包括活塞筒和设在所述活塞筒内并将所述活塞筒内腔分为前腔和后腔的活塞,所述活塞上设有可导通前腔到后腔方向的单向阀,所述膜生物反应器与活塞筒的前腔连通,所述活塞筒的后腔通过出水管道与出水管连通,并且还通过供气管道与鼓风机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道上设有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所述供气管道于所述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间汇入所述出水管道,在所述供气管道上设有第三截止阀。进一步的,所述曝气管与所述与所述供气管道并联,在连接曝气管与鼓风机的曝气管路上设有第四截止阀。进一步的,所述酸化池和膜生物反应池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管和回流泵。进一步的,所述箱体上方设有检修孔;所述箱体的进水口处设有格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装置采用一体化设置,节省空间,污水处理方便简单,且清洗方便,污水处理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2)本装置设置了泥水分离装置,并且通过泥水分离装置中三块导流墙的设计,使进入泥水分离装置的混合液连续经历两次泥水分离过程,使得进入膜处理单元的混合液污泥浓度降低,能够有效缓解膜组件的污染,延长膜组件的使用寿命和膜组件的清洗周期,减少膜清洗的药剂,降低运行成本。(3)本装置设置了气水分离装置,采用完善的管路设计,采用曝气气源替代反冲洗水泵,节约了反冲洗水泵等昂贵的大型设备,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和吨水费用。采用气源作为反洗的动力源,实践证明压力的上升比反洗水泵更加快速,能够更有效地清洁膜表面,处理效果好,单位能耗低。(4)本装置的全部元件采用自动化控制并连接至主控箱,可在能源的消耗较低水平下实现短周期的频繁、快速运行和反冲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泥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气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箱体,2-酸化池,3-进水管,4-格栅,5-膜生物反应池,6-泥水分离装置,601-池体,602-第一导流墙,603-第二导流墙,604-第三导流墙,7-膜生物反应器,701-膜组件,702-产水支管,703-产水总管,8-气水分离装置,801-活塞筒,802-前腔,803-后腔,804-活塞,805-单向阀,9-出水管,10-鼓风机,11-曝气管,12-吸水泵,13-加药器,14-回收池,15-污泥回流管,16-回流泵,17-检修孔,18-第一截止阀,19-第二截止阀,20-第三截止阀,21-第四截止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膜分离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内设有酸化池2和膜生物反应池5,所述酸化池2和膜生物反应池5之间设有泥水分离装置6,泥水分离装置6的进水口连通酸化池2,出水口连通膜生物反应池5,所述膜生物反应池5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7和气水分离装置8,所述气水分离装置8的进水口与膜生物反应器7的出水口相互连通,气水分离装置8的出水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出水管9和鼓风机10相互连接,所述出水管9上连接有吸水泵12和加药器13,所述鼓风机10的出风口通过管道与曝气管11相连通,曝气管11位于所述泥水分离装置6和膜生物反应器7的下方,在曝气管11上分布有曝气孔。如图2所示,所述泥水分离装置6包括池体601,以及位于所述池体601内的第一导流墙602、第二导流墙603和第三导流墙604,所述第一导流墙602与水平方向成102-118°角向外倾斜设置,且其下端与所述池体601底部的距离为80-120cm,上端低于所述池体601内最高水位所在平面的距离为20-80cm ;所述第三导流墙604与所述池体601的底部固定连接,并且其与所述池体601的底部成65-80°角向外倾斜;所述第二导流墙603垂直于所述池体601的池底并位于所述第一导流墙602与所述第三导流墙604之间,第二导流墙603上端高出所述池体601内有效水位35-55cm,所述第二导流墙603下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墙602和第三导流墙604之间分别形成泥水混合液的流通通道;所述池体601底部一侧安装有所述曝气管11。如图3所示,所述膜生物反应器7包括膜组件701、产水支管702和产水总管703,所述膜组件701的产水口与产水支管702连接,产水支管702再与产水总管703连接,产水总管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膜分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酸化池和膜生物反应池,所述酸化池和膜生物反应池之间设有泥水分离装置,泥水分离装置的进水口连通酸化池,出水口连通膜生物反应池,所述膜生物反应池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和气水分离装置,所述气水分离装置的进水口与膜生物反应器的出水口相互连通,气水分离装置的出水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出水管和鼓风机相互连接,所述出水管上连接有吸水泵和加药器,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通过管道与曝气管相连通,曝气管位于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和膜生物反应器的下方,在曝气管上分布有曝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膜分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酸化池和膜生物反应池,所述酸化池和膜生物反应池之间设有泥水分离装置,泥水分离装置的进水口连通酸化池,出水口连通膜生物反应池,所述膜生物反应池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和气水分离装置,所述气水分离装置的进水口与膜生物反应器的出水口相互连通,气水分离装置的出水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出水管和鼓风机相互连接,所述出水管上连接有吸水泵和加药器,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通过管道与曝气管相连通,曝气管位于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和膜生物反应器的下方,在曝气管上分布有曝气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膜分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池体,以及位于所述池体内的第一导流墙、第二导流墙和第三导流墙,所述第一导流墙与水平方向成102-118°角向外倾斜设置,且其下端与所述池体底部的距离为80-120cm,上端低于所述池体内最高水位所在平面的距离为20-80cm ;所述第三导流墙与所述池体的底部固定连接,并且其与所述池体的底部成65-80°角向外倾斜;所述第二导流墙垂直于所述池体的池底并位于所述第一导流墙与所述第三导流墙之间,第二导流墙上端高出所述池体内有效水位35-55cm,所述第二导流墙下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墙和第三导流墙之间分别形成泥水混合液的流通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燕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博环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