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707154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3 0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挂架系统,应用于顶升平台狭小空间内,在所述顶升平台内,墙体与施工电梯或内爬塔吊之间构成狭小空间,所述挂架系统包括:并排吊挂于所述顶升平台的桁架且位于所述狭小空间内的两个立杆;间隔连接于两个所述立杆的多个连接杆;固定于所述连接杆上的挂架踏板;铰接于所述挂架踏板的翻板;以及拉结于所述翻板和所述立杆的拉结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顶升平台狭小空间内难以布置挂架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超高层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顶升平台狭小空间内的挂架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进步以及施工技术的提高,超高层大型建筑越来越多,超高层核心筒结构水平结构与竖向结构往往分开施工,核心筒竖向结构采用能够自爬升的模架体系-整体顶升平台。超高层整体顶升平台包括顶升系统、桁架系统、挂架系统以及模板系统,顶升系统中利用油缸压力提供顶升力,通过上下箱梁的交替提升实现一个楼层的爬升。由于超高层塔楼一般采用水平结构与竖向结构分开施工的方式完成,因此在墙体施工时,需要为钢筋绑扎、模板支设等操作提供人员站立走道,这些走道需要沿墙体满布。当采用顶升平台完成超高层塔楼施工时,在所有墙体部位设置双排立杆挂架以提供人员操作走道。但是,对于顶升平台内,在塔吊位置,墙体与施工电梯或内爬塔吊的空间往往较为狭窄,考虑到内爬塔吊、施工电梯在施工过程中的摆动,此部位空间内普通挂架很难进行布置,狭小空间也无法满足挂架双排立杆下挂所需空间。另外,内爬塔吊或施工电梯在施工过程中的摆动中极易因撞击挂架中的走道板,使得走道板撞击墙体,进而损坏墙体。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挂架系统,以解决顶升平台狭小空间内难以布置挂架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挂架系统,应用于顶升平台狭小空间内,在所述顶升平台内,墙体与施工电梯或内爬塔吊之间构成狭小空间,所述挂架系统包括:并排吊挂于所述顶升平台的桁架且位于所述狭小空间内的两个立杆;间隔连接于两个所述立杆的多个连接杆;固定于所述连接杆上的挂架踏板;铰接于所述挂架踏板的翻板;以及拉结于所述翻板和所述立杆的拉结件。本技术挂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翻板包括铰接于所述挂架踏板前端的前端翻板和铰接于所述挂架踏板后端的后端翻板,所述前端翻板和所述立杆之间以及所述后端翻板和所述立杆之间均拉结有所述拉结件。本技术挂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挂架踏板包括踏板矩形框以及铺设于所述踏板矩形框上的踏板网;所述前端翻板包括相互铰接的多个前端矩形框以及铺设于所述前端矩形框上的前端钢板网,临近于所述踏板矩形框的所述前端矩形框铰接于所述踏板矩形框;所述后端翻板包括铰接于所述踏板矩形框的后端矩形框以及铺设于所述后端矩形框上的后端钢板网。本技术挂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前端矩形框两侧与两个所述立杆之间以及所述后端矩形框两侧与两个所述立杆之间均对应拉结有拉结件。本技术挂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踏板矩形框与所述前端矩形框、所述踏板矩形框与所述后端矩形框、相邻两个所述前端矩形框之间均通过合页铰接。本技术挂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拉结件包括:绳索,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于所述立杆上、用于固定所述绳索的第一端的第一固定件;以及固定于所述翻板上、用于固定所述绳索的第二端的第二固定件。本技术挂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立杆设有对应的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还设有供所述绳索的第一端穿设的第一挂孔;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翻板设有对应的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还设有供所述绳索的第二端穿设的第二挂孔。本技术挂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并排固定于所述顶升平台的桁架底部的两个滑梁,两个所述立杆并排对应吊挂于两个所述滑梁。本技术挂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滑梁为工字梁,所述立杆顶端两侧夹设有托板,所述托板顶端向上延伸有立板,所述立板内侧设有滑设于所述工字梁的下翼板的滚轮。本技术挂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立杆两侧夹设有多对夹板,所述立杆包括多个杆体,每对所述夹板夹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杆体的端部,所述夹板与所述杆体上设有对应的螺栓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两个立杆并排吊挂于所述顶升平台
的桁架下,且位于墙体与施工电梯或内爬塔吊之间构成的所述狭小空间内;然后,通过拉起拉结件以将铰接于所述挂架踏板并面向于墙体的翻板翻起至一定倾斜角度,从而当内爬塔吊或施工电梯在施工过程中因摆动中而撞击翻板时,翻折的翻板不会撞击到墙体,不仅避免了损坏墙体,而且解决了顶升平台狭小空间内难以布置挂架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挂架系统挂设于顶升平台内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S1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挂架系统中的立杆在图2中S2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挂架系统中的立杆的侧视图。图5为图4中S3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2中S4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挂架系统中的翻板的侧视图。图8为本技术挂架系统中的翻板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请参照图1、图2和图4,图1为本技术挂架系统挂设于顶升平台
内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S1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挂架系统中的立杆的侧视图。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顶升平台狭小空间内的挂架系统,在所述顶升平台内,墙体13与施工电梯12或内爬塔吊11之间构成所述狭小空间,所述挂架系统包括:并排吊挂于所述顶升平台的桁架10且位于所述狭小空间内的两个立杆2;间隔连接于两个立杆2的多个连接杆3;固定于连接杆3上的挂架踏板4;铰接于挂架踏板4的翻板5;以及拉结于翻板5和立杆2的拉结件6。本技术在使用时,只需将两个立杆2并排吊挂于所述顶升平台的桁架10下,且位于墙体13与施工电梯12或内爬塔吊11之间构成的所述狭小空间内;然后,通过拉起拉结件6以将铰接于挂架踏板4并面向于墙体13的翻板5翻起至一定倾斜角度,从而当内爬塔吊11或施工电梯12在施工过程中因摆动中而撞击翻板5时,翻折的翻板5不会撞击到墙体13,不仅避免了损坏墙体13,而且解决了顶升平台狭小空间内难以布置挂架等问题。以下对上述组件进行详细说明。请参照图2、图4和图5,图5为图4中S3区域的放大示意图,两个立杆2并排吊挂于所述顶升平台的桁架10下,所述顶升平台的桁架10底部并排固定有两个滑梁7,两个立杆2并排对应吊挂于两个滑梁7下。滑梁7可以是通过在桁架10和滑梁7上开设对应的螺栓孔,通过螺栓穿设于桁架10和滑梁7上对应的螺栓孔,进而将滑梁7固定于桁架10底部。较佳地,请参照图5和图6,图6为图2中S4区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挂架系统,应用于顶升平台狭小空间内,在所述顶升平台内,墙体与施工电梯或内爬塔吊之间构成狭小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架系统包括:并排吊挂于所述顶升平台的桁架且位于所述狭小空间内的两个立杆;间隔连接于两个所述立杆的多个连接杆;固定于所述连接杆上的挂架踏板;铰接于所述挂架踏板的翻板;以及拉结于所述翻板和所述立杆的拉结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挂架系统,应用于顶升平台狭小空间内,在所述顶升平台内,墙体与施工电梯或内爬塔吊之间构成狭小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架系统包括:并排吊挂于所述顶升平台的桁架且位于所述狭小空间内的两个立杆;间隔连接于两个所述立杆的多个连接杆;固定于所述连接杆上的挂架踏板;铰接于所述挂架踏板的翻板;以及拉结于所述翻板和所述立杆的拉结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包括铰接于所述挂架踏板前端的前端翻板和铰接于所述挂架踏板后端的后端翻板,所述前端翻板和所述立杆之间以及所述后端翻板和所述立杆之间均拉结有所述拉结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架踏板包括踏板矩形框以及铺设于所述踏板矩形框上的踏板网;所述前端翻板包括相互铰接的多个前端矩形框以及铺设于所述前端矩形框上的前端钢板网,临近于所述踏板矩形框的所述前端矩形框铰接于所述踏板矩形框;所述后端翻板包括铰接于所述踏板矩形框的后端矩形框以及铺设于所述后端矩形框上的后端钢板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矩形框两侧与两个所述立杆之间以及所述后端矩形框两侧与两个所述立杆之间均对应拉结有拉结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矩形框与所述前端矩形框、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亚武邓明胜周洪涛柯子平裴鸿斌刘鹏杨俊鹏杨红岩于海申左宣陈刚韩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