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径桩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96455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0 2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直径桩基础,包括:第一钢护筒,其呈圆柱状结构;第二钢护筒,其呈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钢护筒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钢护筒,且所述第二钢护筒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护筒内;第一混凝土层,其呈圆环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护筒和所述第二钢护筒之间,所述第一混凝土层的内壁与所述第二钢护筒的外壁贴合,所述第一混凝土层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钢护筒的内壁贴合;第二混凝土层,其呈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钢护筒内,所述第二混凝土层的直径与所述第二钢护筒的内径相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原有桩基础中钢筋笼易变形,不易定位以及在浇筑混凝土时容易上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大直径桩基础
技术介绍
目前,大直径的桩基础是由外护筒、混凝土层、钢筋笼、混凝土层构成。钢筋笼一般需要在施工现场加工制作,选择相应的钢筋型号,截取长度,在钢筋笼的辅助焊接设备上通过焊接或者是细钢丝绳的绑扎连接而成,钢筋笼的制作周期长,工序多且繁琐,并且现场制作的钢筋笼质量不高,不一定满足质量要求。钢筋笼在运输和吊装的过程中变形大,不易控制钢筋笼的精确定位。钢筋笼在下放后浇筑混凝土时,容易因混凝土的流动而产生上浮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是钢筋笼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的事情,对桩基的施工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在工程的实际当中尚未有较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桩基础通过采用钢护筒替代钢筋笼,参与桩基的受力,特别是适合于有水平力作用的大直径桩基工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大直径桩基础,解决原有桩基础中钢筋笼易变形,不易定位以及在浇筑混凝土时容易上浮的问题。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大直径桩基础,包括:第一钢护筒,其呈圆柱状结构,竖直设置于土层;第二钢护筒,其呈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钢护筒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钢护筒,且所述第二钢护筒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护筒内;第一混凝土层,其呈圆环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护筒和所述第二钢护筒之间,所述第一混凝土层的内壁与所述第二钢护筒的外壁贴合,所述第一混凝土层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钢护筒的内壁贴合;第二混凝土层,其呈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钢护筒内,所述第二混凝土层的直径与所述第二钢护筒的内径相等。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钢护筒的内径比所述第二钢护筒的内径长5-40cm。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钢护筒的长度为7-15m。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钢护筒的侧壁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通孔组,所述通孔组包括数个通孔,所述数个通孔绕所述第二钢护筒的径向均匀设置。优选的是,相邻的通孔组之间的间隔为1m。优选的是,所述数个通孔为四个通孔。优选的是,相邻通孔组间的通孔错开设置。优选的是,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0-15cm。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解决现有大直径桩基础结构中的钢筋笼变形大,不易精确控制其位置,浇筑混凝土层时钢筋笼容易上浮的技术问题。简化了桩基施工过程中的钢筋笼的制作、吊设等繁琐的施工工序。明显提高了同等条件下桩基的荷载承载能力。钢护筒可以在工厂加工制作,特别的适应于现场无法制作和加工钢筋笼的情况。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大直径桩基础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大直径桩基础,包括:第一钢护筒4,其呈圆柱状结构;第一钢护筒4竖直打入土层达到自稳和强度、安全
的需要。第二钢护筒2,其呈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钢护筒2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钢护筒4,且所述第二钢护筒2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护筒4内。其无需现场加工,且不会上浮、产生形变。第一混凝土层3,其呈圆环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混凝土层3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护筒4和所述第二钢护筒2之间,所述第一混凝土层3的内壁与所述第二钢护筒2的外壁贴合,所述第一混凝土层3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钢护筒4的内壁贴合;第二混凝土层1,其呈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混凝土层1设置于所述第二钢护筒2内,所述第二混凝土层1的直径与所述第二钢护筒2的内径相等。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施放桩基础前,需要定位桩基础的位置,并钻孔,清除孔内残渣。将第一钢护筒4和第二钢护筒2设置于孔内,并将第一混凝土和第二混凝土灌注于设定位置,形成大直径桩基础。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钢护筒4的内径比所述第二钢护筒2的内径长5-40cm。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钢护筒4的长度为7-15m。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钢护筒2的侧壁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通孔组,所述通孔组包括数个通孔,所述数个通孔绕所述第二钢护筒2的径向均匀设置。使在灌注时第一混凝土层3和第二混凝土层1能相互连通,加强了大直径桩基础的强度。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相邻的通孔组之间的间隔为1m。通孔组间设置间隔为1m即保证了大直径桩基础不易变形,又节省了原料。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数个通孔为四个通孔。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相邻通孔组间的通孔错开设置。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0-15cm。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直径桩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护筒,其呈圆柱状结构;第二钢护筒,其呈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钢护筒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钢护筒,且所述第二钢护筒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护筒内;第一混凝土层,其呈圆环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护筒和所述第二钢护筒之间,所述第一混凝土层的内壁与所述第二钢护筒的外壁贴合,所述第一混凝土层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钢护筒的内壁贴合;第二混凝土层,其呈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钢护筒内,所述第二混凝土层的直径与所述第二钢护筒的内径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直径桩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护筒,其呈圆柱状结构;第二钢护筒,其呈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钢护筒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钢护筒,且所述第二钢护筒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护筒内;第一混凝土层,其呈圆环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护筒和所述第二钢护筒之间,所述第一混凝土层的内壁与所述第二钢护筒的外壁贴合,所述第一混凝土层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钢护筒的内壁贴合;第二混凝土层,其呈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二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钢护筒内,所述第二混凝土层的直径与所述第二钢护筒的内径相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护筒的内径比所述第二钢护筒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鸿张永涛何超然杨秀礼游新鹏曹志王敏黄灿黄跃彭成明郑和晖杜松李鑫丁沙巫兴发陈少林陈飞翔徐杰程茂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