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床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7904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放射治疗的辅助器械,具体为一种放射治疗过程中作为患者载体的治疗床面,解决射线野范围内射线的二次反射以及治疗野范围不够等问题。治疗床面具有两个治疗床端板和安装于两个治疗床端板之间的床板,床板底部设有床板安装座和活动梁,一个治疗床端板安装于床板安装座外端,另一个治疗床端板通过单活动梁连接,形成悬臂梁结构,活动梁与床板安装座以及活动梁连接的治疗床端板呈滑动配合。由于双活动梁的宽度比单活动梁宽,所以影响了治疗野的大小;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单活动梁支撑式治疗床面,在保证足够的强度、稳定性的前提下,可以灵活的避开射线的治疗野,达到治疗区域没有死点,使治疗达到最佳的效果,而且降低了制造成本。(*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放射治疗的辅助器械,具体为一种放射治疗过程中作为患者载体的治疗床面
技术介绍
在肿瘤的放射治疗过程中,经常要对肿瘤进行360°的照射,为了临床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其它人体组织及器官不受到伤害,就要求治疗射线尽可能的只对肿瘤病灶进行照射,避免对正常人体组织进行照射,治疗床面具有良好的射线透射性且能够避免射线的二次反射成为放射治疗床必有的功能。因此,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载体(治疗床)上,射线野范围内上不能有金属。非金属材料也要尽量的少。如图1-图4所示,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双活动梁支撑式治疗床面,其结构包括第一治疗床端板1、第一直线导轨2、第一导轨滑块3、两个活动梁4、第二直线导轨5、第二导轨滑块6、第三导轨滑块7、第三直线导轨8、床板安装座9、床板10、第二治疗床端板11等,第一治疗床端板1、第二治疗床端板11以及安装于二者之间的床板10形成治疗床面,床板10底部设有床板安装座9和两个活动梁4,第一治疗床端板1为安装于两个活动梁4的悬臂端、并由两个活动梁4支撑的悬臂结构,第二治疗床端板11安装于床板安装座9外端面,活动梁4上安装有凹形开口方向朝向左、右两侧的第一导轨滑块3、第三导轨滑块7,以及凹形开口方向朝下的第二导轨滑块6,第一直线导轨2安装于第一治疗床端板1上,第二直线导轨5、第三直线导轨8固定在床板安装座9上,第一直线导轨2、第二直线导轨5、第三直线导轨8平行设置,双活动梁通过第一导轨滑块3、第二导轨滑块6、第三导轨滑块7可以分别在第一直线导轨2、第二直线导轨5、第三直线导轨8上滑动;第一直线导轨2、第三直线导轨8的上、下两侧开有凹槽12,第二-->直线导轨5的左、右两侧开有凹槽,分别与第一直线导轨2、第二直线导轨5、第三直线导轨8对应的第一导轨滑块3、第二导轨滑块6、第三导轨滑块7上设有与凹槽呈滑动配合的凸起13。活动梁4上安装的第一导轨滑块3、第三导轨滑块7开口方向朝向两侧的结构设计,需要采用双活动梁才能保证具有足够安全系数的强度。因此,双活动梁制造成本高,医生摆位时繁琐,需要在治疗床的两侧分别调整活动梁,而且由于双活动梁的宽度比单梁宽,所以影响了治疗野的大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床面,解决放射治疗过程中射线野范围内射线的二次反射以及治疗野范围不够等问题,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成本相对较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床面,具有治疗床端板、床板、床板安装座,连接治疗床端板的活动梁为单活动梁。所述的治疗床面,活动梁上安装有导轨滑块,床板安装座和活动梁连接的治疗床端板上安装直线导轨,活动梁通过导轨滑块与直线导轨呈滑动配合。所述的治疗床面,直线导轨两侧设有凹槽或凸起,在与直线导轨滑动配合的凹形导轨滑块两侧壁的相应位置上,设有可插装于直线导轨上的凹槽或凸起、并呈滑动配合的凸起或凹槽。所述的治疗床面,直线导轨的左、右两侧设有凹槽或凸起,在与直线导轨滑动配合、凹形开口向下的导轨滑块两侧壁的相应位置上,设有可插装于直线导轨上的凹槽或凸起、并呈滑动配合的凸起或凹槽。所述的治疗床面,安装于两个治疗床端板之间的床板底部设有床板安装座和单活动梁,一个治疗床端板安装于床板安装座外端,另一个治疗床端板通过单活动梁连接,形成悬臂梁结构,活动梁与床板安装座以及活动梁连接的治疗床端板呈滑动配合。所述的治疗床面,活动梁上安装有第一导轨滑块、第二导轨滑块、第三导轨滑块,第一治疗床端板上安装第一直线导轨,床板安装座上安装第二直线导轨、第三直线导轨,第一直线导轨、第二直线导轨、第三直线导轨平行设置,活动梁-->通过第一导轨滑块、第二导轨滑块、第三导轨滑块分别与第一直线导轨、第二直线导轨、第三直线导轨滑动配合。所述的治疗床面,在第一直线导轨、第二直线导轨、第三直线导轨的左、右两侧开有凹槽,在凹形开口向下的第一导轨滑块、第二导轨滑块、第三导轨滑块两侧壁的相应位置上,设有可插装于该凹槽、并与该凹槽呈滑动配合的凸起。所述的治疗床面,直线导轨可以采用光轴代替。所述的治疗床面,导轨滑块可以采用直线轴承代替。所述的治疗床面,活动梁、床板可以为非金属材质。本技术具有两个治疗床端板和安装于两个治疗床端板之间的床板,床板底部设有床板安装座和活动梁,一个治疗床端板安装于床板安装座外端,另一个治疗床端板通过单活动梁连接,形成悬臂梁结构,活动梁与床板安装座以及活动梁连接的治疗床端板呈滑动配合。与现有技术中的双活动梁相比,本技术采用单活动梁。一般来说,双活动梁由于具有稳定性好,可以达到强度要求等特点,而采用单活动梁可能出现稳定性不好、强度不够等问题,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普遍认为的观点。但是申请人通过实践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在克服了上述技术偏见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单活动梁支撑治疗床面,并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由于双活动梁的宽度比单活动梁宽,所以影响了治疗野的大小。本技术单活动梁支撑式治疗床面,可以灵活的避开射线的治疗野,达到治疗区域没有死点,使治疗达到最佳的效果。2.与双活动梁相比,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单活动梁,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3.与双活动梁需要在治疗床的两侧分别调整活动梁相比,本技术只需在治疗床的一侧调整活动梁,从而减轻了医生摆位时的工作量。4、本技术安装于活动梁上的导轨滑块与安装于一个治疗床端板和床板安装座上的直线导轨呈滑动配合的同时,还在直线导轨左、右两侧开有凹槽,在导轨滑块上相应设有可插装于该凹槽并与该凹槽呈滑动配合的凸起,这样既可以与治疗床端板滑动配合,又可以起到夹持治疗床端板的作用,使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双活动梁支撑式治疗床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图3为图2中的I处放大图。图4为图1中的单个活动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单活动梁支撑式治疗床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B-B剖视图。图7为图6中的II处放大图。图8为图5中的单个活动梁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单活动梁支撑式治疗床面轴测图。图10为图9中的单活动梁在一侧时工作状态图。图11为图9中的单活动梁在另一侧时工作状态图。图12为本技术安装床板后的轴测图。图中,1第一治疗床端板;2第一直线导轨;3第一导轨滑块;4活动梁;5第二直线导轨;6第二导轨滑块;7第三导轨滑块;8第三直线导轨;9床板安装座;10床板;11第二治疗床端板;12凹槽;13凸起。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图9、图12所示,第一治疗床端板1、第二治疗床端板11以及安装于二者之间的床板10形成治疗床面,床板10底部设有床板安装座9和单活动梁4,第一治疗床端板1为安装于单活动梁4的悬臂端并由活动梁4支撑的悬臂结构,第二治疗床端板11安装于床板安装座9外端面,活动梁4上安装有凹形开口方向朝下的第一导轨滑块3、第二导轨滑块6、第三导轨滑块7,第一直线导轨2安装于第一治疗床端板1上,第二直线导轨5、第三直线导轨8固定在床板安装座9上,第一直线导轨2、第二直线导轨5、第三直线导轨8平行设置,活动梁通过第一导轨滑块3、第二导轨滑块6、第三导轨滑块7可以分别在第一直线导轨2、第二直线导轨5、第三直线导轨8上滑动。如图5-图7所示,本技术安装于活动梁4上的第一导轨滑块3、第二导轨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床面,具有治疗床端板、床板、床板安装座,其特征在于:连接治疗床端板的活动梁为单活动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床面,具有治疗床端板、床板、床板安装座,其特征在于:连接治疗床端板的活动梁为单活动梁。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床面,其特征在于:活动梁上安装有导轨滑块或直线轴承,床板安装座和活动梁连接的治疗床端板上安装直线导轨或光轴,活动梁通过导轨滑块或直线轴承与直线导轨或光轴呈滑动配合。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床面,其特征在于:直线导轨或光轴两侧设有凹槽或凸起,在与直线导轨或光轴滑动配合的凹形导轨滑块或直线轴承两侧壁的相应位置上,设有可插装于直线导轨或光轴上的凹槽或凸起、并呈滑动配合的凸起或凹槽。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床面,其特征在于:直线导轨或光轴的左、右两侧设有凹槽或凸起,在与直线导轨或光轴滑动配合、凹形开口向下的导轨滑块或直线轴承两侧壁的相应位置上,设有可插装于直线导轨或光轴上的凹槽或凸起、并呈滑动配合的凸起或凹槽。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床面,其特征在于:安装于两个治疗床端板之间的床板底部设有床板安装座和单活动梁,一个治疗床端板安装于床板安装座外端,另一个治疗床端板通过单活动梁连接,形成悬臂梁结构,活动梁与床板安装座以及活动梁连接的治疗床端板呈滑动配合。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床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兆刚侯孝伟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