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67222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7 2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温度补偿装置,烘烤风道(1),抽风机(4),进风风道(2),以及除湿机(3)等组成;所述温度补偿装置由控制装置(71),温度传感器(74),发热器(72),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线性驱动电路,以及鼓风机(73)组成;所述控制装置(71)由单片机,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以及键盘(71‑1)等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热泵来取代了传统的电加热装置,使其耗电量仅为传统烘干装置的1/4,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设置了温度补偿装置,该温度补偿装置能通过对烘烤风道温度采集的温度信息对烘烤风道内进行温度补偿,有效的提高了本系统的烘干温度的稳定性、烘干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节能环保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技术介绍
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以调理为主治疗为辅的治疗方式而被国内外的病痛患者所青睐。中医使用的许多药材都需要烘干,“贝母”是中医常用的一种中药材,它在烘干时对温度的准确性要求很高,“贝母”在烘干时的温度高了则会被烤焦,而温度低了则又会使“贝母”干燥度不够,长时间存放时出现发霉或变质。然而,现有的中药材烘干时多采用电烘烤的方式,由于这种烘干方式的耗电量非常高,同时该烘干方式不仅烘干的温度不稳定,而且烘干效率低,因此使得中药材的烘干的成本偏高,而且使得中药材常被烤焦或干燥度不够,从而导致大量的中药材无法使用,还极大的浪费了电力资源。因此,提供一种能准确的控制烘干温度的贝母药材烘干系统,便是人们急于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中药材“贝母”烘干时不仅烘干的温度不稳定,而且烘干效率低的缺陷,提供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主要由温度补偿装置,烘烤风道,设置在烘烤风道上方的进风风道,设置在进风风道进风口处的除湿机,设置在进风风道出风口处的抽风机,设置在烘烤风道的内部底面的网状烘干架,以及设置在进风风道中部的加热装置组成;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烘烤风道相连通。所述温度补偿装置由控制装置,均与控制装置相连接的模数转换放大电
路、线性驱动电路和鼓风机,以及与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相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组成;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烘烤风道进风口端外侧;所述控制装置由单片机,以及均与单片机相连接的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显示器和键盘组成;所述单片机分别与发热器和鼓风机相连接;所述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输出端与线性驱动电路相连接。所述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由处理芯片U2,三极管VT7,场效应管MOS2,与非门IC2,正极经电阻R34后与场效应管MOS2的源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2,P极顺次经电阻R31和电阻R30后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处理芯片U2的ON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2,负极与处理芯片U2的TIME管脚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32后与二极管D12的P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4,N极经电阻R33后与处理芯片U2的TIME管脚相连接、P极经电感L2后与二极管D12的P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3,负极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正极与处理芯片U2的SEN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3,一端与场效应管MOS2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处理芯片U2的GATE管脚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35,N极与与非门IC2的正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36后与处理芯片U2的SEN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4,N极经电阻R39后与场效应管MOS2的漏极相连接、P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6,P极与处理芯片U2的FB管脚相连接、N极经电阻R42后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15,负极经电阻R41后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正极与与非门IC2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5,负极经电阻R43后与稳压二极管D15的N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38后与处理芯片U2的TIME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6,一端与处理芯片U2的PWR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处理芯片U2的TIME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7,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2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40组成;所述处理芯片U2的GND管脚接地,其VCC管脚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7的集电极接地,其基极与二极管D13的P极共同形成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的输入端并与单片机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2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16的P极共同形成自启
闭电流保护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线性驱动电路由输入端与单片机相连接的电流检测电路,输入端与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的集成驱动电路,以及输入端与集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稳压输出电路;所述稳压输出电路的输出端与发热器相连接。所述电流检测电路由与非门IC,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一端与与非门IC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感L1,正极经电阻R15后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7,正极经电阻R17后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与非门IC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4,P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以及正极经电阻R20后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1后与二极管D6的N极相连的极性电容C9组成;所述极性电容C9的负极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共同形成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与非门IC的正极与二极管D16的P极相连接。所述集成驱动电路由驱动芯片U1,三极管VT5,负极经电阻R18后与驱动芯片U1的TRIG管脚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P极与驱动芯片U1的TRIG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7,一端与二极管D7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与驱动芯片U1的RE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9,以及P极与驱动芯片U1的RE管脚相连接、N极经电阻R22后与驱动芯片U1的VCC管脚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8组成;所述驱动芯片U1的THRE管脚与极性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该驱动芯片U1的GND管脚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后接地,同时,该驱动芯片U1的CONT管脚与其OUT管脚相连接后与稳压二极管D的N极共同形成集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稳压输出电路由三极管VT6,场效应管MOS1,放大器P3,正极与稳压二极管D8的N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7后与场效应管MOS1的源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负极与场效应管MOS1的栅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3后
与极性电容C11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N极与场效应管MOS1的源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25后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一端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24,P极经电阻R26后与场效应管MOS1的漏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9,P极经电阻R28后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1,正极与场效应管MOS1的源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3,以及一端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29组成;所述三极管VT6的基极与驱动芯片U1的CONT管脚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3的负极接地,其输出端与二极管D11的N极共同形成稳压输出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由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相连接的信号接收电路,和输入端与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组成;所述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相连接。所述信号接收电路由放大器P1,正极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作为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入端的极性电容C1,正极顺次经电阻R2和电阻R1后与放大器P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温度补偿装置,烘烤风道(1),设置在烘烤风道(1)上方的进风风道(2),设置在进风风道(2)进风口处的除湿机(3),设置在进风风道(2)出风口处的抽风机(4),设置在烘烤风道(1)的内部底面的网状烘干架(6),以及设置在进风风道(2)中部的加热装置(5)组成;所述进风风道(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烘烤风道(1)相连通;所述温度补偿装置由控制装置(71),均与控制装置(71)相连接的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线性驱动电路和鼓风机(73),以及与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相连接的温度传感器(74)组成;所述控制装置(71)由单片机,以及均与单片机相连接的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显示器(71‑2)和键盘(71‑1)组成;所述单片机分别与发热器(72)和鼓风机(73)相连接;所述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输出端与线性驱动电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温度补偿装置,烘烤风道(1),设置在烘烤风道(1)上方的进风风道(2),设置在进风风道(2)进风口处的除湿机(3),设置在进风风道(2)出风口处的抽风机(4),设置在烘烤风道(1)的内部底面的网状烘干架(6),以及设置在进风风道(2)中部的加热装置(5)组成;所述进风风道(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烘烤风道(1)相连通;所述温度补偿装置由控制装置(71),均与控制装置(71)相连接的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线性驱动电路和鼓风机(73),以及与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相连接的温度传感器(74)组成;所述控制装置(71)由单片机,以及均与单片机相连接的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显示器(71-2)和键盘(71-1)组成;所述单片机分别与发热器(72)和鼓风机(73)相连接;所述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输出端与线性驱动电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由处理芯片U2,三极管VT7,场效应管MOS2,与非门IC2,正极经电阻R34后与场效应管MOS2的源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2,P极顺次经电阻R31和电阻R30后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处理芯片U2的ON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2,负极与处理芯片U2的TIME管脚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32后与二极管D12的P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4,N极经电阻R33后与处理芯片U2的TIME管脚相连接、P极经电感L2后与二极管D12的P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3,负极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正极与处理芯片U2的SEN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3,一端与场效应管MOS2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处理芯片U2的GATE管脚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35,N极与与非门IC2的正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36后与处理芯片U2的SEN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4,N极经电阻R39后与场效应管MOS2的漏极相连接、P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6,P极与处理芯片U2的FB管脚相连接、N极经电阻R42后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15,负极经电阻R41后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正极与与非门IC2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5,负极经电阻R43后与稳压二
\t极管D15的N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38后与处理芯片U2的TIME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6,一端与处理芯片U2的PWR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处理芯片U2的TIME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7,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2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40组成;所述处理芯片U2的GND管脚接地,其VCC管脚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7的集电极接地,其基极与二极管D13的P极共同形成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的输入端并与单片机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2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16的P极共同形成自启闭电流保护电路的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驱动电路由输入端与单片机相连接的电流检测电路,输入端与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的集成驱动电路,以及输入端与集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稳压输出电路;所述稳压输出电路的输出端与发热器(72)相连接;所述电流检测电路由与非门IC,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一端与与非门IC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感L1,正极经电阻R15后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7,正极经电阻R17后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与非门IC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4,P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以及正极经电阻R20后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1后与二极管D6的N极相连的极性电容C9组成;所述极性电容C9的负极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共同形成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与非门IC的正极与二极管D16的P极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驱动电路由驱动芯片U1,三极管VT5,负极经电阻R18后与驱动芯片U1的TRIG管脚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P极与驱动芯片U1的TRIG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7,一端与二极管D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多敏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蓉幸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