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5972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5 2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包,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容置空间的包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包括第一控制电路部分和第一发射线圈部分的无线充电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发射线圈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子发射线圈部分,每个所述子发射线圈部分包括线圈阵列;以及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电连接的电源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无线充电包携带方便,提供了个容置空间存放待充电设备,通过设置多组充电线圈阵列,无论待充电设备在包体内如何放置,均可实现高效的无线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的充电,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环保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及装置。
技术介绍
当今市场中,存在许多可充电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这些可充电设备大多通过有线连接进行充电。与有线充电相比,无线充电技术的产生带来了很多优点:不必随时带充电线,避免了充电线容易缠绕、潜在的触电风险、多次拔插容易对手机接口造成损害等不利因素。目前无线充电按照原理和实现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即电磁感应、无线电波、电磁共振。(I)电磁感应耦合的原理是利用一对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来实现充电。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是充电器端,集成在充电器里面的线圈称做发射感应线圈,在待充电设备端集成的线圈称做接收感应线圈,交流电通过发射感应线圈会向外产生磁场,接收感应线圈接收到磁场之后产生电磁感应,进而产生感应电动势,之后线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经过整流后的电流就可以为电子设备充电。此技术一般的传输距离是小于一厘米,用户需要将待充电设备放在充电器表面进行充电。(2)无线电波的原理是利用微型高效接收器接收空间传输的无线电波,发射装置是可以直接插入墙体市电插座的电子设备,接收端是可以嵌入待充电电子设备的接收装置。(3) 电磁共振的原理是发射端发出的电磁波频率和接收端的谐振频率一致,使两个线圈产生共振,实现能量的传递。三种无线充电技术相比,无线电波技术的传输功率较低,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给电子设备充电;电磁共振技术需要对所需频率进行保护,并且存在着空振高压的问题。电磁感应耦合也就是一部分智能电子设备、大部分电动牙刷支持的无线充电技术。智能电子设备背部、牙刷底部和充电底座集成线圈,产生磁场,两个线圈的相互作用能够传输电流,从而实现无线充电。这项技术的一大缺陷在于传输距离较短,所以很多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需要较为精确地摆放在无线充电底座上,才能正常充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携带现金、银行卡,证件等物品,这意味着往往需要一个包具,无论是钱包还是手包来容纳这些物品,同时,诸如手机等智能移动电子设备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人们通常会同时携带包具和智能移动电子设备出门。现有一种可为智能电子设备充电的包具设计,其内有一个可复充的电源,该电源类似传统的充电宝等设备,一方面可以由市电为自身充电,另一方面可提供多种接口为与其物理连接的智能电子设备充电。因此,在具有此种电源的包具中,通常需要提供多种充电接口,例如USB,MicroUSB,USBmini,Lightning等。这种设置的不便之处在于,包具内除了需要容纳电源外,还需要提供各种接口连线,因此造成了包具空间的浪费,同时用户在使用时,需 要选择适当的接口连线来连接智能移动电子设备,会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甚至在提供的接口连线不全时,会阻碍其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包,其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可以随时随地为手机进行充电,也不要求充电时必须点对点对准充电。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包,其包括包体,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容置空间;无线充电电路,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包括第一控制电路部分和第一发射线圈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发射线圈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子发射线圈部分,每个所述子发射线圈部分包括线圈阵列;电源模块,其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包还包括第二容置空间,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射线圈部分中的一个被配置为朝向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以使得其为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的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包还包括第三容置空间,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射线圈部分中的一个被配置为朝向所述第三容置空间,以使得其为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内的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包包括两个所述子发射线圈部分,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相对的表面上,分别朝向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包包括四个所述子发射线圈部分,其中两个配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相对的表面上,分别朝向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另两个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三容置空间的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包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位于同一容置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包所述电模块包括接收线圈部分,所述接收线圈部分邻近所述包体的至少一侧的外侧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包包括接收线圈部分,所述接收线圈部分位于临近所述包体的一侧的第四容置空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三容置空间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包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和/或第三容置空间具有通风口。本技术提出的无线充电包携带方便,提供了个容置空间存放待充电设备,通过设置多组充电线圈阵列,无论待充电设备在包体内如何放置,均可实现高效的无线充电。附图说明图1是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包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沿A-A面的剖视图;图3是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包的电路原理框图;图4是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源模块的示意图;图5是依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包的结构剖视图;以及图6是是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包的外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包的结构示意图。该无线充电包具有包体100,包体100内容置有第一无线充电电路200,在一种实施方式,该第一充电电路200可具有专属的第一容置空间11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充电电路200可与无线充电包的其他部分容置在一起。图2是图1沿A-A面的剖视图,图3是本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路原理图。参照图2、3,该第一无线充电电路200可包括第一控制电路部分210和与第一控制电路部分电连接的第一发射线圈部分220,其中。所述第一发射线圈部分220可具有多个发射线圈211并组成阵列结构。在开始充电之前,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部分210周期性检测待充电智能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与所述多个发射线圈221中的一个的距离是否小于第一阈值,若是则控制该线圈输出能量信号;其中,所述待充电设备800上应设置有第一接收线圈部分230,所述接收线圈部分230在感应到所述能量信号后为与其线连接的所述待充电智能移动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部分210通过如下方式检测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部分230与所述多个发射线圈221中的其中一个的距离是否小于第一预定值:首先,所述控制电路逐个对所述多个发射线圈221通电,当前通电的发射线圈会向外发出扫描信号;如果接收线圈部分230感应到所述扫描信号,则会与当前通电的发射线圈发生电磁感应,进而使得所述当前通电的发射线圈所在电路输出的电流值大于预设的阈值,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在检测到大于第二预定值的电流值后,停止扫描,即停止逐个为线圈通电的过程,而转为持续为当前通电的线圈通电,并由该线圈持续输出能量信号;位于待充电设备上的接收线圈部分接收到所述能量信号后为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电路部分210可以同步地或顺序地为所有的发射线圈提供扫描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充电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包体,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容置空间;无线充电电路,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包括第一控制电路部分和第一发射线圈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发射线圈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子发射线圈部分,每个所述子发射线圈部分包括线圈阵列;电源模块,其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包体,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容置空间;无线充电电路,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包括第一控制电路部分和第一发射线圈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发射线圈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子发射线圈部分,每个所述子发射线圈部分包括线圈阵列;电源模块,其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容置空间,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射线圈部分中的一个被配置为朝向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以使得其为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的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容置空间,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射线圈部分中的一个被配置为朝向所述第三容置空间,以使得其为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内的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所述子发射线圈部分,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相对的表面上,分别朝向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和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宗正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立感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