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的古建筑大木构架榫卯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56522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5 1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的古建筑大木构架榫卯节点,该榫卯节点包括木柱,及通过榫卯节点与木柱连接的木梁构成的木构架,所述榫卯节点通过两条平行包覆于木柱外周并与木梁相连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的上下边缘分别与木梁的上下表面平行;两条平行包覆于木柱与木梁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上设有条形长孔,条形长孔两侧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上分布有贯穿木螺丝的穿孔,通过木螺丝分别嵌入木柱与木梁中固定。该榫卯节点利用低屈服点钢材料的良好的抗低周疲劳特性,能够耗散地震能量,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本身的地震反应。在低屈服点钢带开数个条形长孔,提高了节点的耗能性能,加固效果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的古建筑大木构架榫卯节点,属于古建筑木结构加固修缮领域。适合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榫卯节点加固修缮需求。
技术介绍
木结构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古建筑木结构中的柱和额枋组成的构架以及其他构件之间采用榫卯连接,无需一铁一钉,具体是将梁端做成榫头形式,柱顶做成卯口形式,使梁与柱连接后形成整体。榫卯节点为典型的半刚性连接,从而使得各节点刚柔相济,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及良好的抗震性能。然而由于外界因素作用(地震、台风、环境温湿度等)和木材自身缺陷等原因,在榫卯节点部位发生挤压变形后,榫和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残余变形,这就使得榫卯节点逐渐变得松动、榫和卯之间空隙加大,更甚者出现局部拔榫、折榫破坏及卯口破坏等现象。传统木结构榫卯节点的加固方式很多,主要有U型铁箍加固、L型铁箍加固、外包扁钢加固、扒钉加固等。这些加固方式均采用屈服点较高的普通钢材,由于采用的钢材为普通钢材,这些既有加固方式在限制榫卯间相对位移的同时,木结构的耗能能力也有所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
技术介绍
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
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的古建筑大木构架榫卯节点,解决现有榫卯节点加固方式中存在的耗能能力低的问题,约束榫卯节点的转动,提高了榫卯节点的抗弯、抗剪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节点的耗能性能。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一种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的古建筑大木构架榫卯节点,该榫卯节点包括木柱,及通过榫卯节点与木柱连接的木梁构成的木构架,所述榫卯节点通过两条平行包覆于木柱外周并与木梁相连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所述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的上下边缘分别与木梁的上下表面平行;两条平行包覆于木柱与木梁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上设有条形长孔,条形长孔两侧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上分布有贯穿木螺丝的穿孔,通过木螺丝分别嵌入木柱与木梁中固定。优选地,所述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采用08F钢材质,其距离木梁端部距离为400~700mm,高度为30~60mm,厚度为3~5mm。优选地,所述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的上下边缘与木梁的上下表面的距离为10mm。优选地,所述条形长孔沿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长度方向各平行分布有两条。优选地,所述条形长孔位于木柱与木梁相接处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上。优选地,所述条形长孔的上、下边缘与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的边缘距离为16mm,所述条形长孔的长度为90~120mm。优选地,在条形长孔两侧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上贯穿木螺丝的穿孔密度大于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端部的贯穿木螺丝的穿孔密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用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低屈服点钢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纯铁,在化学组成上比普通低碳钢的碳含量及合金元素含量要低,精炼程度较高。低屈服点钢的力学特点是屈服强度低且相对稳定,屈强比较小,具有良好的抗低周疲劳性能,伸长率大,塑性变形能力好,在进入塑性状态后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并在弹塑性滞回变形过程中能吸收大量的能量。因此,利用低屈服点钢材料的良好的抗低周疲劳特性,施加在结构上的低屈服点钢带相当于耗能装置,能够耗散地震能量,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本身的地震反应。另外,在梁柱节点核心区部分的低屈服点钢带开数个条形长孔,使得该区域的钢带刚度低于未开孔区域钢带的刚度。这样,在地震和风震作用时,开孔区域的低屈服点钢带首先进入屈服,同时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来吸收能量,提高了节点的耗能性能。该方法施工方便,加固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2本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低屈服点开孔钢带的构造形式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1、木柱;2、木梁;3榫卯节点;4、上低屈服点开孔钢带;5、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6、木螺丝;7、条形长孔a;8、条形长孔b;9、条形长孔c;10:条形长孔d。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作为对
本技术做任何限制的依据。图1给出了一种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的古建筑大木构架榫卯节点的侧视图,图2给出了一种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的古建筑大木构架榫卯节点的俯视图,图3给出了本技术低屈服点开孔钢带的构造形式示意图。本榫卯节点包括木柱1,及通过榫卯节点3与木柱1连接的木梁2构成的木构架,其中:榫卯节点3通过两条平行包覆于木柱1外周并与木梁2相连的上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5加固;上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5的上下边缘分别与木梁2的上下表面平行,上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5分别距离木梁2端部距离(即图2所示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平直段长度)为400~700mm,上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5采用08F钢材质,其高度为30~60mm,厚度为3~5mm。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的上下边缘与木梁2的上下表面的距离为10mm。两条平行包覆于木柱1与木梁2的上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5上分别设有条形长孔a7、条形长孔b8、条形长孔c9、条形长孔d10,其中,条形长孔a7、条形长孔b8平行分布在上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上,条形长孔c9、条形长孔d10平行分布在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5上,并且,条形长孔a7、条形长孔b8、条形长孔c9、条形长孔d10位于木柱1与木梁2相接处的上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和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5上。条形长孔a7、条形长孔b8、条形长孔c9、条形长孔d10的上、下边缘与上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5的边缘距离为16mm,条形长孔的长度为90~120mm。条形长孔a7、条形长孔b8、条形长孔c9、条形长孔c10两侧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上分布有贯穿木螺丝6的穿孔,通过木螺丝6分别嵌入木柱1与木梁2中进行加固。木螺丝6的设置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木螺丝6的最大
外径为5~8mm,水平间距20~50mm,上下端距10mm。在条形长孔a7、条形长孔b8、条形长孔c9、条形长孔c10两侧的上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5上贯穿木螺丝6的穿孔密度大于上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5端部的贯穿木螺丝6的穿孔密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的古建筑大木构架榫卯节点,该榫卯节点包括木柱(1),及通过榫卯节点(3)与木柱(1)连接的木梁(2)构成的木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榫卯节点(3)通过两条平行包覆于木柱(1)外周并与木梁(2)相连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加固;所述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的上下边缘分别与木梁(2)的上下表面平行;两条平行包覆于木柱(1)与木梁(2)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上设有条形长孔(7、8、9、10),条形长孔(7、8、9、10)两侧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上分布有贯穿木螺丝(6)的穿孔,通过木螺丝(6)分别嵌入木柱(1)与木梁(2)中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的古建筑大木构架榫卯节点,该榫卯节点包括木柱(1),及通过榫卯节点(3)与木柱(1)连接的木梁(2)构成的木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榫卯节点(3)通过两条平行包覆于木柱(1)外周并与木梁(2)相连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加固;所述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的上下边缘分别与木梁(2)的上下表面平行;两条平行包覆于木柱(1)与木梁(2)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上设有条形长孔(7、8、9、10),条形长孔(7、8、9、10)两侧的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上分布有贯穿木螺丝(6)的穿孔,通过木螺丝(6)分别嵌入木柱(1)与木梁(2)中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的古建筑大木构架榫卯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低屈服点开孔钢带(4、5)采用08F钢材质,其距离木梁(2)端部距离为400~700mm,高度为30~60mm,厚度为3~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屈服点开孔钢带加固的古建筑大木构架榫卯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低屈服点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锡成许丹葛鸿鹏王辉吴占景董金爽戚亮杰周超锋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