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球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5117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5 0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球柱,包括配重底座以及转动设置在配重底座上的轮子,所述配重底座远离轮子的另一侧铰接有远离或贴合配重底座底面的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上远离配重底座底面的一侧上设有转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方案利用新机械结构,设置在转动板上的转轮且与配重底座铰接的方式,实现对排球柱在移动与固定状态之前的切换,在能对排球柱达到固定的基础上方便了对排球柱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体育器材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排球柱
技术介绍
目前排球教学中使用的可移动式排球架由于其网柱垂直竖立所以需要较大较重的配重来平衡球网的拉力,较大较重的配重使其存在移动不方便的问题。申请号为201220704430.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移动式排球架,它包括排球网及置于其两侧的网柱,排球网上设置若干弹力绳,该弹力绳与排球相连,网柱下端连接一重物,重物下面设置轮子。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网柱连接重物实现对网柱的固定,通过在重物下方设置轮子的方式达到方便移动排球架的作用,从附图中可以看出,该轮子设置在重物的一侧,当需要对排球架进行移动时,需要对网柱同时产生一个向上的支撑力以及向一侧的拉力才能实现对排球架的移动,手部需要同时要产生两个方向上的作用力加上重物的重量,会导致排球架的难以移动并且手部需要承受较大的承载力;如果采用拖拉的方式时,将手部对重物远离轮子的一侧进行拖拉时,由于重物的长度不能过长一般会低于手部到地面高度,所以在拖拉时需要一直弯腰才能实现对排球架的拖拉,对腰部造成很大的承受力,很难轻松的实现对排球架的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更加方便的排球柱。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排球柱,包括配重底座以及转动设置在配重底座上的轮子,所述配重底座远离轮子的另一侧铰接有远离或贴合配重底座底面的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上远离配重底座底面的一面上设有转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板围绕与配重底座之间的铰接处转动,带动转动板上的转轮转动,转动板远离配重底座的地面时,使配重底座的一侧与地面直接,通过配重底座与地面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实现对整个配重底座的固定,将转动板转动到配重底座的底面并使转轮与地接触,通过配重底座产生的重力实现对转动板的固定,通过手动推动网柱的方式就能很方便的实现对排球柱的移动,使排球柱的移动变得更加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轮为万向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万向轮具有很好的万向转动性,在对排球柱移动的过程中不需要对排球柱的移动方向进行调整把控,使排球柱的移动变得更加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重底座上设有供转动板嵌设的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转动板嵌设进凹槽中,通过凹槽的槽壁对转动板起到周向的固定力,使排球柱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转动板的连接结构不强而造成转动板的断裂现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重底座上设有驱动转动板远离配重底座底面的驱动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机构驱动,将位于配重底座底面上的转动板转出配重底座的下方,在对排球柱进行定位时,不需要人体弯曲后通过手动掰出的方式将转动板转出配重底座的下方,更方便的实现对排球柱的固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包括设置在转动板与配重底座铰接处的扭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扭簧产生的弹性回复力驱动转动板围绕与配重底座之间的铰接点发生转动,将转动板转出配重底座的下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配重底座位于与转动板贴合处的压缩弹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缩弹簧产生向外扩张的弹性力,驱动转动板围绕与配重底座之间的铰接点发生转动,将转动板转出配重底座的下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重底座上设有供压缩弹簧放置的容腔,所述容腔的底部与压缩弹簧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板在转动到位于配重底座的底面时,会对设置在配重底面上的压缩弹簧产生一个长期的过大挤压力,长期过大挤压的作用下很容易造成压缩弹簧的弹性疲劳,通过容腔的设置对压缩弹簧起到容放的作用,减少压缩弹簧受到挤压力的力度,延长压缩弹簧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缩弹簧的自由端上连接有支撑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失去了转动板的阻挡,压缩弹簧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向外扩张,带动压缩弹簧上的支撑杆与地面接触,实现对配重底座的支撑作用,增大配重底座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达到更好的固定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重底座与转轮之间螺钉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钉连接的方式能对转轮起到更换个作用,在转轮的使用寿命到期后或发生的破损的时候能对转轮进行更换,使排球柱达到更好的移动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排球柱包括网柱,所述转动板朝向转轮的一面连接有连接绳,所述网柱上设有供连接绳穿设的环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对排球柱进行移动时,通过压缩弹簧带动支撑杆的伸出很难将完全实现转动板远离配重底座,通过对连接绳的提拉将转动板拉出配重底座的下方,不需要人体弯腰后手动将转动板从配重底座的下方掰出,方便了对排球柱的固定。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设置在转动板上的转轮且与配重底座铰接的方式,实现对排球柱在移动与固定状态之前的切换,在能对排球柱达到固定的基础上方便了对排球柱的移动;驱动机构的设置能将转动板自动的从配重底座的下方转出,减少了操作流程,方便实现对排球柱的固定;凹槽的设置增加对转动板的固定作用;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实现对转轮的更换。附图说明图1为排球柱定位实施例一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图3为排球柱移动实施例一的立体图;图4为排球柱实施例二的立体图;图5为图4中B 部放大图。图中:1、配重底座;2、轮子;3、转动板;4、转轮;5、凹槽;6、驱动机构;61、扭簧;62、压缩弹簧;7、容腔;8、支撑杆;9、螺钉;10、环体;11、连接绳;12、网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参考图1和图2,一种排球柱,包括配重底座1以及转动设置在配重底座1上的轮子2;配重底座1上相对与轮子2的另一侧且靠近底面的位置上铰接有转动板3,配重底座1上设供转动板3嵌设的凹槽5,转动板3远离配重底座1的一侧螺钉9连接有万向轮;转动板3朝向万向轮的一侧连接有连接绳11,网柱12上设有供连接绳11穿设的环体10;配重底座1上设有容腔7,容腔7内设有压缩弹簧62,压缩弹簧62的一端与容腔7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支撑杆8。参考图1、图2和图3,当需要对排球柱进行固定时,通过手部将网柱12抬起,支撑杆8在压缩弹簧62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从容腔7中伸出;将嵌设在凹槽5内转动板3顶出凹槽5,被顶出的转动板3朝向支撑杆8的一侧倾斜并与支撑杆8抵触;通过对环体10上连接绳11的提拉,将转动板3围绕与配重底座1的铰接处转动出配重底座1的下方,配重底座1靠近转动板3的一侧与地面抵触,实现对排球柱的固定;要对排球柱进行移动时,通过手部将网柱12抬起,转动板3在万向轮的重力的作用下朝向支撑杆8一侧转动并与之抵触;放低网柱12,在重力的作用下将支撑柱压回容腔7,使转动板3嵌设在凹槽5中,转动板3上的万向轮与地面接触,实现对排球柱的移动。实施例二参考图4和图5,一种排球柱,包括配重底座1以及转动设置在配重底座1上的轮子2;配重底座1上相对与轮子2的另一侧且靠近底面的位置上铰接有转动板3,配重底座1上设供转动板3嵌设的凹槽5,转动板3远离配重底座1的一侧螺钉9连接有万向轮;转动板3与配重底座1的铰接处设有扭簧61。参考图4和图5,当需要对排球柱进行固定时,通过手部将网柱12抬起,在扭簧61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使转动板3围绕与配重底座1的铰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球柱,包括配重底座(1)以及转动设置在配重底座(1)上的轮子(2),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底座(1)远离轮子(2)的另一侧铰接有远离或贴合配重底座(1)底面的转动板(3),所述转动板(3)上远离配重底座(1)底面的一面上设有转轮(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球柱,包括配重底座(1)以及转动设置在配重底座(1)上的轮子(2),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底座(1)远离轮子(2)的另一侧铰接有远离或贴合配重底座(1)底面的转动板(3),所述转动板(3)上远离配重底座(1)底面的一面上设有转轮(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球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4)为万向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球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底座(1)上设有供转动板(3)嵌设的凹槽(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球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底座(1)上设有驱动转动板(3)远离配重底座(1)底面的驱动机构(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排球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包括设置在转动板(3)与配重底座(1)铰接处的扭簧(6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世铭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天马文体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