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支架由底板、竖直挡板和中间隔板构成,竖直挡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一侧的边缘上,中间隔板相邻的两边分别于底板和竖直挡板垂直固定;在中空隔板中部向竖直挡板方向开设有贯通的踏杆行走槽,驱动轴竖直设在中间隔板的中空空腔内,脚踏杆垂直设置在驱动轴上,脚踏杆沿驱动轴两边对称,脚踏杆由中间隔板上的踏杆行走槽穿出;弹力机构设置在中间隔板的中空空腔内。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该装置可以减少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提升下肢肌力,为早日下床活动做好准备;该装置可以反复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耗材支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锻炼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属于医疗辅助器械
技术介绍
外科手术后,受年龄、疾病种类(如头颅疾病、下肢疾病不能负重)、病情严重、需要呼吸装置支持生命、携带引流管过多、留置尿管等各种原因,需长期卧床而不能下床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血流瘀滞,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静脉血栓,有的甚至血栓脱落发生严重肺栓塞与脑栓塞可危及生命。术后长期卧床导致的下肢血栓不容小觑,现临床常用的预防下肢血栓的方法为:使用抗凝药物、家属按摩促进下肢血运、患者主动的踝泵运动、压力袜、气压泵。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的发展,临床上鼓励患者进行术后早期运动,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患者多采用术后静养在床的方式,恢复“元气”,使术后离床运动时间推后,殊不知可以尽早下床运动,以促进机体的快速康复。但上述方法存在的缺陷有:⑴抗凝药物需严格控制凝血酶原时间,每次抽血增加患者感染与疼痛的风险,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⑵家属按摩促进下肢血运,因患者家属多为非医务人员,不懂得如何掌握正确的按摩力度与手法,往往辛苦的付出也起不到效果,并且限制了患者家属的自由,久而久之病人和家属均产生厌倦,护士指导家属按摩的手法与力度时,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总的来说由家属按摩依从性较差;⑶患者主动的足泵运动同样可起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但缺少监督,依从性较差,且效果单一,起不到提升下肢肌力的作用;⑷压力袜穿起来较为麻烦,使用前还需评估患者合适的型号,长时间穿戴压力袜,无法观察到下肢皮肤的情况,有事甚至导致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⑸气压泵作为下肢按摩的替代品,可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但使用时产生的医疗费用对一些贫困家庭造成经济负担,有的家庭因此拒绝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可以起到监督患者主动运动下肢,操作简单,并且可通过腓肠肌伸缩运动,以达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与提升肌力的双重作用。配合仪器使用参数对照表,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可以下床运动,为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术后患者早期下床运动提供依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包括支架、弹力机构和踩踏机构,所述支架由底板、竖直挡板和中间隔板构成,所述竖直挡板垂直固定在所述底板一侧的边缘上,所述中间隔板相邻的两边分别于底板和竖直挡板垂直固定;所述中间隔板为中空结构,在所述中空隔板中部向竖直挡板方向开设有贯通的踏杆行走槽,所述踩踏机构包括左右两根驱动轴和与每根驱动轴对应连接的脚踏杆,所述每根驱动轴的中部均垂直安装一根所述脚踏杆,所述两根驱动轴竖直设在所述中间隔板的中空空腔内,所述脚踏杆由所述中间隔板上的踏杆行走槽穿出,两根驱动轴上的所述脚踏杆沿所述中间隔板两边对称设置;所述弹力机构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的中空空腔内,所述弹力机构与所述左右两根驱动轴独立的连接,使左右两根驱动轴连接的所述脚踏杆在所述踏杆行走槽内经脚步踩踏做往复运动。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限定技术方案,前述的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所述弹力机构由两排平行排列的弹簧装置组成,每排弹簧对应连接一根驱动轴,分别驱动连接左右脚踏杆;根据不同要求,左右两脚踏杆可交替踩踏,也可同时踩踏。前述的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所述竖直挡板上安装有智能电子显示屏,在所述弹簧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以及计数器与所述智能电子显示屏相连。竖直挡板上镶嵌智能电子显示屏上包含多个电子按钮,具体功能为:①可根据下肢肌力对照表,预先设置下肢肌力目标值,当本次功能锻炼达标后,电子显示屏可闪烁报警。电子屏显示的为累计下肢做功量,即下肢运动时力的累加值。②像秒表一样定时,具有定时功能。③具有计数功能,分别记录左右两踏板踩到底的有效个数。前述的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所述竖直挡板与中间隔板连接处设有仓门,所述仓门设有与所述智能电子显示屏相连的电源盒,所述仓门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仓门板。进一步的,前述的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所述脚踏杆通过安装孔安装在驱动轴上,所述脚踏杆可在驱动轴的安装孔内任意角度旋转,脚踏杆上包裹有软质橡胶套,提高病人的使用舒适度。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智能特性体现在:可以量化下肢踩踏动作的数量、运动过程中下肢用力的累加值、计时功能可以规定在固定时间内应完成的做功量、达到目标值后自动报警。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以根据个人下肢肌力拆卸增加弹簧调整,原理简单,经济适用;通过该装置可以减少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提升下肢肌力,为早日下床活动做好准备;该装置可以反复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耗材支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背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支架、弹力机构和踩踏机构,支架由底板1、竖直挡板2和中间隔板3构成,竖直挡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一侧的边缘上,中间隔板相邻的两边分别于底板和竖直挡板垂直固定,竖直挡板上安装有智能电子显示屏8;中间隔板为中空结构,在中空隔板中部向竖直挡板方向开设有贯通的踏杆行走槽4,踩踏机构包括左右两根驱动轴和与每根驱动轴对应连接的脚踏杆5,每根驱动轴的中部均垂直安装一根脚踏杆,脚踏杆可在驱动轴的安装孔内任意角度旋转,脚踏杆上包裹有软质橡胶套6,两根驱动轴竖直设在中间隔板的中空空腔内,脚踏杆由中间隔板上的踏杆行走槽穿出,两根驱动轴上的脚踏杆沿中间隔板两边对称设置;弹力机构设置在中间隔板的中空空腔内,弹力机构由两排平行排列的弹簧装置组成,每排弹簧对应连接一根驱动轴,分别驱动连接左右脚踏杆,使左右两根驱动轴连接的脚踏杆在踏杆行走槽内经脚步踩踏做往复运动,在弹簧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以及计数器与智能电子显示屏8相连,竖直挡板与中间隔板连接处设有仓门,仓门设有与智能电子显示屏相连的电源盒,仓门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仓门板7。本实施例在使用时,中间隔板起到分隔左右下肢的作用,中间隔板的中空结构内设置两排弹簧,弹簧的远端固定于竖直挡板上,近端固定于驱动轴上,在弹簧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以及计数器与智能电子显示屏相连;当踩动脚踏杆,使弹簧压缩至最小时触发计数器,位于垂直挡板上的能电子显示屏显示触发次数、累计做功量等信息。本实施例的装置特别适用于手术后患者,术后尚不能离床活动前,可用此锻炼仪在床上进行下肢运动,加速下肢血液流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栓,锻炼下肢肌力,为早日下床活动做好准备。本实施例的装置对术后卧床患者的下肢肌力锻炼,提前感知下肢肌力情况,预知患者是否可以承受站立时的下肢用力度,为患者能否安全下床提供客观依据。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适用于长期卧床病人,预防足下垂,预防肌肉废用性萎缩;使用参数对照表,可以评估患者何时能够安全下床活动,为患者早期下床运动提供可参考依据。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包括支架、弹力机构和踩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底板、竖直挡板和中间隔板构成,所述竖直挡板垂直固定在所述底板一侧的边缘上,所述中间隔板相邻的两边分别于底板和竖直挡板垂直固定;所述中间隔板为中空结构,在所述中空隔板中部向竖直挡板方向开设有贯通的踏杆行走槽,所述踩踏机构包括左右两根驱动轴和与每根驱动轴对应连接的脚踏杆,所述每根驱动轴的中部均垂直安装一根所述脚踏杆,所述两根驱动轴竖直设在所述中间隔板的中空空腔内,所述脚踏杆由所述中间隔板上的踏杆行走槽穿出,两根驱动轴上的所述脚踏杆沿所述中间隔板两边对称设置;所述弹力机构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的中空空腔内,所述弹力机构与所述左右两根驱动轴独立的连接,使左右两根驱动轴连接的所述脚踏杆在所述踏杆行走槽内经脚步踩踏做往复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包括支架、弹力机构和踩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底板、竖直挡板和中间隔板构成,所述竖直挡板垂直固定在所述底板一侧的边缘上,所述中间隔板相邻的两边分别于底板和竖直挡板垂直固定;所述中间隔板为中空结构,在所述中空隔板中部向竖直挡板方向开设有贯通的踏杆行走槽,所述踩踏机构包括左右两根驱动轴和与每根驱动轴对应连接的脚踏杆,所述每根驱动轴的中部均垂直安装一根所述脚踏杆,所述两根驱动轴竖直设在所述中间隔板的中空空腔内,所述脚踏杆由所述中间隔板上的踏杆行走槽穿出,两根驱动轴上的所述脚踏杆沿所述中间隔板两边对称设置;所述弹力机构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的中空空腔内,所述弹力机构与所述左右两根驱动轴独立的连接,使左右两根驱动轴连接的所述脚踏杆在所述踏杆行走槽内经脚步踩踏做往复运动。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莉萍,李雪阳,陈明霞,方小萍,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