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黑棒啮小蜂的人工繁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选择替代寄主、(b)杨小舟蛾蛹的野外采集与筛选、(c)蜂种培养、(d)信息物质提取、(e)柞蚕蛹处理、(f)接蜂、(g)培养发育。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酒精浸泡未寄生蛹得到蛹表提取物,然后通过人工喷洒的方法喷洒到柞蚕蛹上,诱导黑棒啮小蜂寄生,提高寄生率;采用室内大规模繁殖黑棒啮小蜂,为林间生物防治美国白蛾、杨小舟蛾等鳞翅目害虫提供实用的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昆虫繁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黑棒啮小蜂的人工繁殖方法。
技术介绍
白蛾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 Yang是美国白蛾、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等多种鳞翅目食叶害虫蛹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我国北方的分布较为普遍,是鳞翅目害虫蛹期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天敌昆虫,一般每枚美国白蛾蛹可羽化出蜂86-349头,平均160头。该小蜂成虫个体较大,体强壮,飞翔能力强,生命力强,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15d以上,在美国白蛾蛹体内自然寄生率有时高达12%~24%,在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很好的利用前景。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可以用来繁殖周氏啮小蜂等多种蛹寄生蜂。柞蚕蛹作为替代寄主对寄生蜂可能有更强的寄生潜能,以及在保存和复壮方面的优势。且其获得、保存、接种等相关技术也比较成熟。到目前为止,也并未见有利用柞蚕蛹及其他记述规模化繁殖白蛾黑棒啮小蜂的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室内大规模繁殖黑棒啮小蜂,为林间生物防治美国白蛾、杨小舟蛾等鳞翅目害虫提供实用的技术手段,提供一种黑棒啮小蜂的人工繁殖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的人工繁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选择替代寄主:将东北柞蚕秋蛹作为替代寄主,放在冷库中储藏,温度控制在4-6℃,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使用时筛选质优、新鲜、个体大的
蛹经过2d逐渐升温到环境温度的暖茧;(b)杨小舟蛾蛹的野外采集与筛选:在自然界采集杨小舟蛾蛹,并对寄生蛹与未寄生蛹进行筛选;寄生蛹体表颜色变暗,蛹体节间拉长,未寄生蛹体表鲜亮;(c)蜂种培养:将寄生蛹放入试管培养,将羽化后的黑棒啮小蜂作为种蜂或将扩繁来的第一代柞蚕蛹作为种蜂;(d)信息物质提取:用40%-50%的酒精以20-40头/100ml的浓度对杨小舟蛾未寄生蛹浸泡10-15h,形成浸泡液;(e)柞蚕蛹处理:将步骤(d)的含有信息物质提取物的浸泡液用喷雾器对处理过的柞蚕蛹进行均匀喷洒,喷洒后放置3-4h,晾干备用;(f)接蜂:将处理过的柞蚕蛹放入塑料培养盒中,在黑暗条件下,用小毛刷轻轻将蜂种均匀扫入盒内,蜂蛹比30-50∶1,温度控制在26~28℃,相对湿度70~80%,接蜂24h~48h完成;(g)培养发育:控制温度在23~28℃,相对湿度70%-80%并且保持通风的环境下培养发育;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做如下优化:(a)选择替代寄主:将东北柞蚕秋蛹作为替代寄主,放在冷库中储藏,温度控制在5℃,相对湿度保持在75%;(d)信息物质提取:用45%的酒精以30头/100ml的浓度对杨小舟蛾未寄生蛹浸泡13h,形成浸泡液;(e)柞蚕蛹处理:将步骤(d)的含有信息物质提取物的浸泡液用喷雾器对处理过的柞蚕蛹进行均匀喷洒,喷洒后放置3.5h,晾干备用;(f)接蜂:将处理过的柞蚕蛹放入塑料培养盒中,在黑暗条件下,用小毛
刷轻轻将蜂种均匀扫入盒内,蜂蛹比40∶1,温度控制在27℃,相对湿度75%,接蜂26h完成;(g)培养发育:控制温度在26℃,相对湿度75%并且保持通风的环境下培养发育。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做如下优化:步骤(f)接蜂的塑料培养盒的长宽高分别为15*10*7cm,上盖上均匀开4个半径1cm圆形透气孔,透气孔上用300目尼龙网粘封;每盒放置柞蚕蛹20头;尽量铺为一层,不超过两层。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做如下优化:将所述的塑料培养盒放入木制繁蜂箱,每箱放入十二盒,共放置蚕蛹240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采用室内大规模繁殖黑棒啮小蜂,为林间生物防治美国白蛾、杨小舟蛾等鳞翅目害虫提供实用的技术手段。未寄生的杨小舟蛾蛹表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羊毛甾醇(62.411%),而寄生过的杨小舟蛾蛹表提取物中不存在该物质。高浓度的未寄生蛹表提取物能够引诱白蛾黑棒啮小蜂,而已寄生蛹表提取物对小蜂无引诱作用。本专利技术通过酒精浸泡未寄生蛹得到蛹表提取物,然后通过人工喷洒的方法喷洒到柞蚕蛹上,诱导黑棒啮小蜂寄生,提高寄生率。2、采用小容积繁蜂盒,将繁蜂箱空间人为隔离,加强了单位空间内蜂蛹接触,增强了寄生的强制性,提高了黑棒啮小蜂的寄生率。相对单管寄生又提高了对空间的利用率,提高了单位空间的繁蜂量,降低了成本。适用于黑棒啮小蜂的批量化人工繁殖。3、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光照,营造了良好的人工繁育环境,保证了较高的寄生率和出蜂量,规模化繁育寄生率可达80%以上,每蛹出蜂量在1600头以
上。4、黑棒啮小蜂分布较广,可本土采集,实现本土化天敌繁育,并可寄生率于美国白蛾、杨树食叶害虫等多种重要鳞翅目害虫,且寄生率较高,利用前景广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解释说明。实施例1: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的人工繁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选择替代寄主:将东北柞蚕秋蛹作为替代寄主,放在冷库中储藏,温度控制在4℃,相对湿度保持在70%;使用时筛选质优、新鲜、个体大的蛹经过2d逐渐升温到环境温度的暖茧;(b)杨小舟蛾蛹的野外采集与筛选:在自然界采集杨小舟蛾蛹,并对寄生蛹与未寄生蛹进行筛选;寄生蛹体表颜色变暗,蛹体节间拉长,未寄生蛹体表鲜亮;(c)蜂种培养:将寄生蛹放入试管培养,将羽化后的黑棒啮小蜂作为种蜂或将扩繁来的第一代柞蚕蛹作为种蜂;(d)信息物质提取:用40%的酒精以20头/100ml的浓度对杨小舟蛾未寄生蛹浸泡10h,形成浸泡液;(e)柞蚕蛹处理:将步骤(d)的含有信息物质提取物的浸泡液用喷雾器对处理过的柞蚕蛹进行均匀喷洒,喷洒后放置3h,晾干备用;(f)接蜂:将处理过的柞蚕蛹放入塑料培养盒中,在黑暗条件下,用小毛刷轻轻将蜂种均匀扫入盒内,蜂蛹比30∶1,温度控制在26℃,相对湿度70%,接蜂24h完成;(g)培养发育:控制温度在23℃,相对湿度70%并且保持通风的环境下培
养发育;实施例2: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的人工繁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选择替代寄主:将东北柞蚕秋蛹作为替代寄主,放在冷库中储藏,温度控制在6℃,相对湿度保持在80%;使用时筛选质优、新鲜、个体大的蛹经过2d逐渐升温到环境温度的暖茧;(b)杨小舟蛾蛹的野外采集与筛选:在自然界采集杨小舟蛾蛹,并对寄生蛹与未寄生蛹进行筛选;寄生蛹体表颜色变暗,蛹体节间拉长,未寄生蛹体表鲜亮;(c)蜂种培养:将寄生蛹放入试管培养,将羽化后的黑棒啮小蜂作为种蜂或将扩繁来的第一代柞蚕蛹作为种蜂;(d)信息物质提取:用50%的酒精以40头/100ml的浓度对杨小舟蛾未寄生蛹浸泡15h,形成浸泡液;(e)柞蚕蛹处理:将步骤(d)的含有信息物质提取物的浸泡液用喷雾器对处理过的柞蚕蛹进行均匀喷洒,喷洒后放置4h,晾干备用;(f)接蜂:将处理过的柞蚕蛹放入塑料培养盒中,在黑暗条件下,用小毛刷轻轻将蜂种均匀扫入盒内,蜂蛹比50∶1,温度控制在28℃,相对湿度80%,接蜂48h完成;(g)培养发育:控制温度在28℃,相对湿度80%并且保持通风的环境下培养发育;实施例3: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的人工繁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选择替代寄主:将东北柞蚕秋蛹作为替代寄主,放在冷库中储藏,温度控制在5℃,相对湿度保持在75%;使用时筛选质优、新鲜、个体大的蛹经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的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选择替代寄主:将东北柞蚕秋蛹作为替代寄主,放在冷库中储藏,温度控制在4‑6℃,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使用时筛选质优、新鲜、个体大的蛹经过2d逐渐升温到环境温度的暖茧;(b)杨小舟蛾蛹的野外采集与筛选:在自然界采集杨小舟蛾蛹,并对寄生蛹与未寄生蛹进行筛选;寄生蛹体表颜色变暗,蛹体节间拉长,未寄生蛹体表鲜亮;(c)蜂种培养:将寄生蛹放入试管培养,将羽化后的黑棒啮小蜂作为种蜂或将扩繁来的第一代柞蚕蛹作为种蜂;(d)信息物质提取:用40%‑50%的酒精以20‑40头/100ml的浓度对杨小舟蛾未寄生蛹浸泡10‑15h,形成浸泡液;(e)柞蚕蛹处理:将步骤(d)的含有信息物质提取物的浸泡液用喷雾器对处理过的柞蚕蛹进行均匀喷洒,喷洒后放置3‑4h,晾干备用;(f)接蜂:将处理过的柞蚕蛹放入塑料培养盒中,在黑暗条件下,用小毛刷轻轻将蜂种均匀扫入盒内,蜂蛹比30‑50∶1,温度控制在26~28℃,相对湿度70~80%,接蜂24h~48h完成;(g)培养发育:控制温度在23~28℃,相对湿度70%‑80%并且保持通风的环境下培养发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的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选择替代寄主:将东北柞蚕秋蛹作为替代寄主,放在冷库中储藏,温度控制在4-6℃,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使用时筛选质优、新鲜、个体大的蛹经过2d逐渐升温到环境温度的暖茧;(b)杨小舟蛾蛹的野外采集与筛选:在自然界采集杨小舟蛾蛹,并对寄生蛹与未寄生蛹进行筛选;寄生蛹体表颜色变暗,蛹体节间拉长,未寄生蛹体表鲜亮;(c)蜂种培养:将寄生蛹放入试管培养,将羽化后的黑棒啮小蜂作为种蜂或将扩繁来的第一代柞蚕蛹作为种蜂;(d)信息物质提取:用40%-50%的酒精以20-40头/100ml的浓度对杨小舟蛾未寄生蛹浸泡10-15h,形成浸泡液;(e)柞蚕蛹处理:将步骤(d)的含有信息物质提取物的浸泡液用喷雾器对处理过的柞蚕蛹进行均匀喷洒,喷洒后放置3-4h,晾干备用;(f)接蜂:将处理过的柞蚕蛹放入塑料培养盒中,在黑暗条件下,用小毛刷轻轻将蜂种均匀扫入盒内,蜂蛹比30-50∶1,温度控制在26~28℃,相对湿度70~80%,接蜂24h~48h完成;(g)培养发育:控制温度在23~28℃,相对湿度70%-80%并且保持通风的环境下培养发育;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振业,刘全山,林艳平,孙会灵,陈慧杰,万陈真,袁晓菲,吕霞,王瑞,承青春,闫俊香,白纪霞,李国强,张峰,薛科,郭小伟,梁晓红,翟耀东,葛瑞琼,杨金泽,姬锟,李大银,王振章,张合成,伊丽亚,任慧娟,
申请(专利权)人:漯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