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膜处理技术及厌氧生物技术从生活污水中回收物质和能量的方法,属于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其中氮、磷等物质作为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成分,如果能够加以回收,可以作为微生物肥料,促进作物的生长。如果能够对污水中的含碳物质加以利用,将其转化成为能量,可以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能源紧张问题。然而,目前生活污水的主要去向是经过长距离的管道输送后在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中通过物理化学过程及生物处理过程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一部分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入到大气中,另一部分转化成微生物细胞,最终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统;污水中的大部分含氮物质转化成氮气从污水中脱除;同时,污水中所含有的磷转移到污泥中,这部分污泥在后续的处置过程中大部分被作为固体废物进行废弃或填埋处理,使得本可以从污水中回收的磷资源无法进行有效回收,加剧了磷资源短缺的危机。因此,目前的生活污水处理处置方式一方面无法有效回收污水中潜在的有价值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在生物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温室气体等。
技术实现思路
针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从污水中提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原污水浓缩、汲取液再生、净化水回收、能量回收、有机肥回收以及磷回收六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所述:(1)原污水浓缩阶段:使经过格栅及沉砂池处理的原污水进入正渗透膜的一侧,正渗透膜另一侧的汲取液采用碳酸氢铵溶液,利用正渗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及正渗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使得污水中的水分子透过正渗透膜进入碳酸氢铵溶液,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及有机物被截留,这样原污水被浓缩,碳酸氢铵溶液被稀释;(2)汲取液再生阶段:被稀释的碳酸氢铵溶液抽出后利用蒸汽间接加热,使溶液中的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得到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蒸汽来源于能量回收阶段;在加压的作用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从污水中提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原污水浓缩、汲取液再生、净化水回收、能量回收、有机肥回收以及磷回收六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所述:(1)原污水浓缩阶段:使经过格栅及沉砂池处理的原污水进入正渗透膜的一侧,正渗透膜另一侧的汲取液采用碳酸氢铵溶液,利用正渗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及正渗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使得污水中的水分子透过正渗透膜进入碳酸氢铵溶液,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及有机物被截留,这样原污水被浓缩,碳酸氢铵溶液被稀释;(2)汲取液再生阶段:被稀释的碳酸氢铵溶液抽出后利用蒸汽间接加热,使溶液中的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得到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蒸汽来源于能量回收阶段;在加压的作用下,这两种气体再与水反应生成浓度能够作为汲取液的碳酸氢铵溶液,流回正渗透膜的汲取液一侧,实现汲取液的再生;(3)净化水回收阶段:在汲取液再生阶段中,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后的被稀释的碳酸氢铵溶液通过抽吸作用穿过反渗透膜,利用反渗透膜的选择透过性,使得水分子透过反渗透膜,得到净化出水,其它大分子不能透过膜,则被截留;(4)能量回收阶段:原污水浓缩阶段中被浓缩的原污水经预热后进行厌氧消化反应,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水中的部分有机物被转化成甲烷气体,部分有机物被微生物利用进行自身的增殖,使得厌氧微生物的数量增加,得到含有植物性营养元素的污泥,并产生上清液;同时甲烷被送入蒸汽锅炉,产生蒸汽;蒸汽用来预热厌氧消化反应前的浓缩原污水、加热被稀释的碳酸氢铵溶液的热源以及消毒污泥;(5)肥料回收阶段:利用能量回收阶段产生的高温蒸汽对能量回收阶段产生的污泥进行污泥灭菌,以杀灭污泥中的致病菌,灭菌之后的污泥经脱水处理后得到肥料;(6)磷回收阶段:对能量回收阶段产生的上清液通过超滤膜进行超滤提纯,允许小于超滤膜孔径的组分透过,大于超滤膜孔径的组分被超滤膜截留,在抽吸作用下上清液中的水分子及溶解性物质透过超滤膜,成为透过液,上清液中的固体物质则被超滤膜截留;被超滤膜截留的固体物质送回原污水浓缩池;对透过液进行磷回收,投加NaOH将pH调至8~8.5,然后加入氧化镁,在碱性条件下,透过液中的磷和氨与氧化镁反应生成磷酸铵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污水中提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原污水浓缩阶段中碳酸氢铵溶液的浓度为200~250g/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污水中提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正渗透膜朝向原污水一侧通过柱状填料的流动对正渗透膜的表面刷洗,实现对正渗透膜的清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污水中提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汲取液再生阶段中被稀释的碳酸氢铵溶液的加热温度为55℃~6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污水中提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汲取液再生阶段中的加压压力为0.5~0.6MPa。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污水中提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丽华,毕学军,倪福祥,陈栋,刘长青,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