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灌胶的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6553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0 0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于灌胶的电机,其包括定子及位于定子外围的机壳,所述定子包括轭部、与所述轭部相连接的齿部,所述机壳具有收容所述定子的收容孔,自所述收容孔表面向所述机壳外表面方向拉伸出的若干凹槽。通过机壳的收容孔的表面增加凹槽,该凹槽令轭部的表面与收容孔的表面的距离增大,有利于增加灌胶和排气的路径,让气泡排出和环氧胶灌进去,排尽端部和绕组间的空气,提高灌胶效率,有利于电机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发展,现在对交流伺服电机要求朝着小型化、高功率密度化、宽的工作区及低成本方向发展,对电机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对电机的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市面上大多数小功率电机,电机的铜耗占电机损耗非常大,电机铜耗的散热方式成为制约电机性能的关键因素。另外,现有电机一般采用真空浸漆,绕组端部灌胶,以及电机整体灌胶等方式,把电机绕组的铜耗通过绝缘漆、环氧胶等传导到机壳或端盖上,通过对流、辐射、以及热传导等传递出去。对于尺寸非常小的电机,比如法兰尺寸40mm×40mm以下的电机,电机槽满率较高,电机绕组之间,铁芯和机壳之间的间隙非常小,不利于提高简单灌胶装置的成功率,电机定子部件灌胶后气泡很多,不利于电机导热。中国专利公告号第CN202586673U号专利,揭露了一种电机定子灌胶结构,其公开了一种灌胶芯棒的结构,此方案能够很好地解决定子铁芯内圆面灌胶后有粘胶的现象,但无法改善定子部件内部存在的气泡等不良。当使产品的性能提高,大家采用不了不同技术方案克服上述问题,其中,一种技术方案如下,通过如下步骤:(1)定子部件插入灌胶芯棒;(2)环氧胶从芯棒上部灌入;(3)将带芯棒的定子部件放入真空容器中,通过减小容器内的压强直至零压或负压,环氧胶通过齿顶间隙和绕组间隙流入芯棒的下部;(4)重复(2)、(3)步数次,等环氧胶灌入一定高度后停止,待烘干后,退出芯棒其技术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齿顶间隙和绕组间隙较小,存在灌胶路径和排气路径堵塞,气泡排不出来,灌胶效果不好,不利于电机散热。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灌胶的电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灌胶效率的电机。本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便于灌胶的电机,其包括定子及位于定子外围的机壳,所述定子包括轭部、与所述轭部相连接的齿部,所述机壳具有收容所述定子的收容孔,自所述收容孔表面向所述机壳外表面方向拉伸出的若干凹槽。其中,所述轭部上设有位于其外缘且正对齿部的缺口,所述缺口正对所述凹槽。进一步,所述凹槽底部到所述机壳的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为L1,所述收容孔表面到所述机壳的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为L2,其中L1≥L2。进一步,所述机壳设置有位于所述收容孔的外围的安装孔,所述轭部的外缘到所述安装孔表面的最小距离为L3,所述轭部的外缘到所述机壳的外表面最小距离为L4,当L3≤L4时,所述凹槽底部到所述机壳的安装孔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轭部外缘到所述安装孔的最小距离。进一步,所述机壳设置有位于所述收容孔的外围的安装孔,所述轭部的外缘到所述安装孔表面的最小距离为L3,所述轭部的外缘到所述机壳的外表面最小距离为L4,当L4≤L3时,所述凹槽底部到所述机壳的所述安装孔的距离大于所述轭部的外缘到所述机壳的外表面的距离。进一步,所述机壳具有位于所述收容孔外围的安装孔,所述凹槽底部到所述机壳外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轭部外缘到所述安装孔的距离。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电机具有如下功效:通过机壳的收容孔的表面增加凹槽,该凹槽令轭部的表面与收容孔的表面的距离增大,有利于增加灌胶和排气的路径,让气泡排出和环氧胶灌进去,排尽端部和绕组间的空气,提高灌胶效率,有利于电机散热。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便于灌胶的电机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便于灌胶的电机的机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便于灌胶的电机第二实施例的机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便于灌胶的电机第三实施例的机壳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一种电机100,其包括定子1、位于定子1上的绝缘骨架(未指示)、绕制在绝缘骨架上的绕组2及位于定子1外围的机壳4。定子1由若干定子冲片相互连接并叠加而成,也可以为整体式结构,定子包括轭部11、与轭部11相连接的齿部12及连接齿部12的齿靴13,轭部11为绕一中心点旋转的环形结构;齿部12的顶端连接轭部11,并朝中心点延伸;齿靴13连接齿部12的末端。若干定位冲片11相互连接,具体的,轭部11具有位于一端的凹槽111及位于另一端的凸台112,若干轭部11的凹槽111与另一轭部11的凸台112相互配合,齿部12两侧形成若干绕线槽14。位于轭部11的
外缘还设置一缺口113,缺口113正对齿部12。如图3所示,机壳4大致为方形结构,其具有位于一对角的安装孔41及位于另一对角的缺角42。机壳4还包括位于中心且用于收容定子1的收容孔43,自收容孔的表面向机壳4的外表面方向凹陷的若干凹槽44。当定子1收容于收容孔43内时,若干缺口113分别正对凹槽44。凹槽44底部到机壳4的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为L1,收容孔43表面到机壳4的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为L2,当设置凹槽44时,L1≥L2。其中,L2≥0.5mm。如图3所示,便于灌胶的电机第二实施例的机壳的结构示意图,机壳4的四角分别设置有安装孔41,安装孔位于收容孔43的外围,轭部11的外缘到安装孔41表面的最小距离为L3,轭部11的外缘到机壳4的外表面最小距离为L4,当L3≤L4,所述凹槽44底部到机壳4的安装孔41的距离L5大于轭部11的外缘到安装孔41表面的最小距离L3;当L4≤L3,凹槽44底部到机壳的安装孔41的距离L5大于轭部11的外缘到机壳4的外表面L4。如图4所示,便于灌胶的电机第三实施例的机壳,机壳4具有位于收容孔43外围的安装孔41,所述凹槽44底部到机壳4外表面的距离L7大于轭部11外缘到安装孔41的最小距离L6。通过机壳4的收容孔43的表面增加凹槽44,该凹槽44令轭部11的表面与收容孔43的表面的距离增大,凹槽44的大小位置确定的原则是不影响机壳的强度;通过拉伸的凹槽44,增加收容孔43表面与定子1的距离,有利于增加灌胶和排气的路径,让气泡排出和环氧胶灌进去,排尽端部和绕组间的空气,提高灌胶效率,有利于电机散热。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于灌胶的电机,其包括定子、绕于所述定子上的绕组及位于定子外围的机壳,所述定子包括轭部、与所述轭部相连接的齿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具有收容所述定子的收容孔,自所述收容孔表面向所述机壳外表面方向拉伸出的若干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灌胶的电机,其包括定子、绕于所述定子上的绕组及位于定子外围的机壳,所述定子包括轭部、与所述轭部相连接的齿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具有收容所述定子的收容孔,自所述收容孔表面向所述机壳外表面方向拉伸出的若干凹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灌胶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部上设有位于其外缘且正对所述齿部的缺口,所述缺口正对所述凹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灌胶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底部到所述机壳的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为L1,所述收容孔表面到所述机壳的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为L2,其中L1≥L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灌胶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设置有位于所述收容孔的外围的安装孔,所述轭部的外缘到所述安装孔表面的最小距离为L3,所述轭部的外缘到所述机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宗才彭光明李忠萍常霞彬荆红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雷智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