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输液吹塑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8909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输液吹塑袋,是由吹瓶机吹制而成,包括袋口(1)、袋体(2)和袋底(3),袋体(2)是由大前侧面(21)、大后侧面(22)及左右过渡弧面(23)组成,大前、大后侧面(21、22)之间由过渡弧面(23)光滑过渡连接,所述的袋底(3)呈弧形,与袋体(2)光滑过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用于输液时,袋体的前、后两个面可自然贴近,便于药液流尽,而又不进空气,避免药液污染。且制造成本低廉。(*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输液吹塑袋
:本技术属于医药包装容器,具体涉及一种大输液塑料软包装容器的结构改进。
技术介绍
:目前的大输液塑料软包装容器分为塑料瓶和塑料袋,其中塑料瓶是吹塑而成,按截面形状可分成圆形和椭圆形,塑料袋是由两层塑料膜四周封合而成。用塑料瓶输液,在输液过程中会不断地有空气进入瓶体,由于病房内空气质量差,必定造成药液污染;用塑料袋包装的输液不存在上述缺陷,但由于制造成本高,其普及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自然收缩、避免造成药液污染、成本低的大输液吹塑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大输液吹塑袋,其特征在于是吹制而成,它包括袋口、袋体和袋底,所述的袋体是由大前侧面、大后侧面及左右过渡弧面组成,大前、大后侧面之间由过渡弧面光滑过渡连接,所述的袋底呈弧形,与袋体光滑过渡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袋体的轮廓形状为矩形,也可为其它形状。所述的袋体的左右两侧可分别设有凹入部,形成凹形腰部。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的袋底底面设有一凹陷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大输液吹塑袋是利用吹瓶机吹制而成的,其袋体由前后两个较宽侧面和过渡弧面组成。与塑料输液瓶相比,本技术在用于输液时,袋体内的液体通过插入袋口的输液器流出,袋体的两个大侧面可自然贴近,便于药液流尽,而又不进空气,避免药液污染。同时与软袋相比,由于本技术的大输液吹塑袋是利用吹瓶机吹制而成的,其制造成本要低得多,因而具有很好的市场竟争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左视图;图3为图1的A-A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表示1、袋口           2、袋体            3、袋底21、大前侧面      22、大后侧面       23、弧面24、凹入部        31、凹陷部具体实施方式:图1、2、3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本技术的大输液吹塑袋,是由吹瓶机吹制而成的,它包括袋口1、袋体2和袋底3,袋体2是由大前侧面21、大后侧面22及左右过渡弧面23组成,大前、大后侧面21、22之间由过渡弧面23光滑过渡连接,其截面形状如图3所示;如图2所示,袋底3呈弧形,与袋体2光滑过渡连接。袋体2的轮廓形状为矩形(见图1),也可为其它形状,或为异形轮廓。如图3所示,大前、大后侧面21、22均为平面,也可为近似平面的曲面。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袋体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凹入部24,形成凹形腰部。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袋底3底面上还设有一凹陷部31。本技术用于包装输液,在使用时,袋内的液体通过输液器流出,袋的前、后两个面可自然贴近,便于药液流尽,而又不进空气,避免药液污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输液吹塑袋,其特征在于是吹制而成,它包括袋口(1)、袋体(2)和袋底(3),所述的袋体(2)由大前侧面(21)、大后侧面(22)及左右过渡弧面(23)组成,大前、大后侧面(21、22)之间由过渡弧面(23)光滑过渡连接,所述的袋底(3)呈弧形,与袋体(2)光滑过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输液吹塑袋,其特征在于是吹制而成,它包括袋口(1)、袋体(2)和袋底(3),所述的袋体(2)由大前侧面(21)、大后侧面(22)及左右过渡弧面(23)组成,大前、大后侧面(21、22)之间由过渡弧面(23)光滑过渡连接,所述的袋底(3)呈弧形,与袋体(2)光滑过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输液吹塑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袋体(2)的轮廓形状为矩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祥华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